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互联网+护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1-03-30钟文娟刘丽明迟璐璐

循证护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发文聚类养老

王 芬,钟文娟,刘丽明,任 华,迟璐璐

武汉轻工大学医学与健康学院,湖北430023

护理工作作为医院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病人能否在治疗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更对医院自身品牌形象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4G甚至5G高速网络的快速应用和发展,互联网技术正被大规模运用于医疗领域,“互联网+护理”的新型医疗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将互联网应用于护理服务中,满足病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国务院在2015年和2018年分别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和《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3],均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医疗”融合发展。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4]及其试点方案标志着我国“互联网+护理”工作进入深化落实阶段。不断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方案体现了国家对“互联网+护理”这一新型模式给予的厚望。随着政府对“互联网+护理”的关注,学界对于“互联网+护理”的研究也在增加,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开始了不同角度的探索,既有通过分析互联网应用于护理教学的设计思考[5-6],也有基于互联网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和临床工作实践进行的模式和方法探索[7-8],也有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护理志愿资源与服务的整合研究[9]。但目前国内对“互联网+护理”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并没有从宏观上把握和综述该领域发展路径的研究,也未出台有关互联网循证护理实践指南。因此,为明确目前我国“互联网+护理”领域发展特点及其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题录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综合利用研究者和机构共现、关键词贡献聚类、前沿发展趋势等方法,探究互联网+护理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以期为更深入地研究夯实基础。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平台,检索方式设置为主题词(精确),以“互联网/互联网+”和“护理”为主题词,检索时间为2010年3月1日—2020年3月1日,剔除重复发表、会议通知、征稿通知、报纸、新闻报道等与主题不相关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最终共纳入486篇文献。

1.2 分析方法

采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进行分析,首先利用该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设定时间跨度为2010年—2020年,时间分段(year per slice)为1年,演算时阈值(top N% per slice)选择为50,节点分别选取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使用模块值和平均轮廓值评价视图的结构和清晰度。模块值>0.3表示不同的聚类间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平均轮廓值>0.7表示聚类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0]。

2 结果

2.1 文献时间分布特征

2010年—2015年,“互联网+护理”相关文献处于缓慢发展期,仅在个位数之间徘徊。2016年—2019年,年度发文量出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2019年以234篇发文量居首位。由于2020年仅检索了两个月的论文,尚未全部收录,故“互联网+护理”的发文量在2020年出现了下降趋势。详见图1。

图1 近10年我国“互联网+护理”研究发文量

2.2 作者、机构合作图谱分析

图2中共有189个节点,节点字体越大说明该作者发文量越多,发文量最多的是王莉和孙鸿燕,各发表了4篇文献,其次是陈倩、周丹、余思萍3名作者发文量为3篇,还有58名作者发文量为2篇,其中以常金良、黄淑波等组成8人的最大合作共同体。 图3中都是发表文献≥2篇的机构,其中发文量最多的北华大学,发表了5篇相关文献,其次是湖南省儿童医院、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西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各发表了3篇相关文献。连线表明各机构间的合作情况,从合作图谱上看,仅呈现出两个合作网络,一个是江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江西赣州宁都博士源学校之间的合作,另一个是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之间的合作,说明“互联网+护理”研究的多中心合作还有待加强。

2.3 研究热点

2.3.1 高频关键词词频分析

在CiteSpace中选择分析关键词,将剪切方式(pruning)设置为最小寻径,再将同义关键词进行合并,如关键词“延续护理”与“延续性护理”合并为一个关键词,最终形成的图谱内共纳入233个关键词,选取频数排前10位的关键词进行罗列分析。中介中心性越高,表明其在网络中的连接程度就越强,从而影响力越大。通常节点的中介中心性≥0.1,说明其为关键节点[11]。作为研究主题的“互联网+”中介中心性最强,为1.15,关键节点共有8个。详见表1。

图2 “互联网+护理”研究发文作者合作图谱

图3 “互联网+护理”研究发文机构合作图谱

表1 “互联网+护理”研究发文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

2.3.2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高频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一步做出高频词聚类图。通过采用加权算法(LSI)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由于得到的聚类过多,为了便于重点分析,因此对其设置为滤除小的聚类(filter out small cluster),最终形成了7个关键词聚类标签,详见图4。其中模块值为0.866 4,平均轮廓值为0.750 8,说明本聚类结果可信,划分合理,即“互联网+护理”领域的研究集中性较高,主题较为聚集。将7个聚类进行划分,可以发现国内“互联网+护理”研究主要围绕社区居家与智慧养老(#0,#5)、护理服务的开展形式(#1,#6)、互联网与护理教学(#2,#3)、互联网与慢性病健康管理(#4)4个主题展开。

图4 “互联网+护理”研究主题聚类图

2.4 研究演进趋势分析

时区图可以直观地反映“互联网+护理”研究中每年的研究热点,再根据突现词变化可以判断学科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从时区图中可以发现2010年并没有相关研究,从2011年和2012年由健康教育和“互联网+”开始衍生出养老服务、延续护理、医养结合等热点词汇。详见图5。

图5 “互联网+护理”研究热点演进

3 讨论

3.1 发文量分析

2010年—2020年,我国“互联网+护理”领域的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5年以后,随着“互联网+护理”服务政策的大力推进,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激增,从相关政策的实施力度和近两年的发文情况来看,“互联网+护理”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在未来几年将会呈现爆炸式增长。

3.2 作者和机构分析

“互联网+护理”是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医院的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出院随访、康复指导、养老护理等传统护理工作交叉融合的护理模式[12]。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技术之一,借助其快捷性和灵活性正向着深入而全面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护理”有了初步发展,其护理、医疗价值也日渐体现[13]。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缺乏核心作者和核心作者群,且研究机构较为单一。由图2可知,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王莉和孙鸿燕,发表了4篇文献。按普莱斯定律,发表论文数为m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m=0.749(nmax)1/2,其中nmax是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论文篇数],且核心作者群应完成所有专业论文的一半[14]。根据公式算出m=1.5篇,即我国“互联网+护理”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群的发文量应在2篇以上。统计表明,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63人,占作者总数的33.3%,他们共发文133篇,占所有文献的27.4%,未达到定律要求核心作者群发表的文献量占总文献50%的标准,表明我国“互联网+护理”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这与中国“互联网+护理”建设刚起步有一定关系。除此之外,机构与机构之间合作很少,呈现出各自为战的趋势。图3中仅有2个机构合作群体,希望有关部门要加大“互联网+护理”的推动力度,加强学校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实践基地的联系,充分发挥不同护理科研人员的优势,从而促进“互联网+护理”向更深、更广发展。

3.3 研究热点 对关键词词频的统计结果显示,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不到10个,可见该领域的研究内容集中不够全面。根据聚类结果,目前的研究热点在于:①社区居家与智慧养老。此方面的研究多为其服务模式的构建、存在问题及建议,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重复性,而关于“互联网+”融入社区居家养老方面的需求评估的研究较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依据,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宗旨是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15]。建议未来关于社区居家与智慧养老方面的研究在居家老人的需求上做深入研究,以提高我国智慧养老服务精细化水平。②护理服务开展形式。该方面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开展延续护理服务和其提供服务的对象,延续护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慢性疾病延续护理的探索[16]、发展模式[17]、干预效果[18-19]的研究,而提供上门服务的对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的风险及对策等理论层次[20],在其开展方式和途径上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社区护理是连接医院和家庭的重要枢纽,也是延续医院服务的重要环节,建议未来可以丰富护理服务形式的研究,如对基层医院提供技术支持、管理指导、远程护理会诊等形式,同时应对网约护士提供上门服务的实践模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③互联网与护理教学。护理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护理人才的培养,甚至整个护理事业的发展。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护理教学的研究逐渐增多[21],但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少,建议未来多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线课堂教学,注重护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④互联网与慢性病健康管理。慢性病现已成为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2],“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探索及应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基于“互联网+”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且能够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增强病人自我管理能力[23-24]。而充分共享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调动多方力量设计健康管理平台、云环境下的数据安全都是我国健康管理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25]。

3.4 研究前沿

通过时区图可以发现近10年我国“互联网+护理”研究的热点有比较明显的演变过程:“互联网+护理”的相关研究是紧紧围绕着相关政策的实施,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进,研究的侧重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通知》中提出“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26]。这一阶段尚未正式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因此2015年以前的研究数量极少。以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为标志,文件提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是“互联网+”模式的萌芽和探索阶段,相继出现养老服务、延续护理、医养结合等热点。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4]标志着我国“互联网+”护理工作的正式启动,注册护士和护理服务的研究也随之出现。

4 小结

目前,“互联网+护理”的研究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自2015年国务院提出将“互联网+”应用于各行各业以来,“互联网+”在护理中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仍然缺乏核心作者群且机构间缺乏合作,未来需要加强作者间、机构间的合作交流。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对“互联网+护理”研究现状做了可视化分析,明确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以期对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发文聚类养老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养生不是养老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