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的“非遗”印记
2021-03-29周甜
周甜
唐代以来,特别是“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相应地,海上丝绸之路日益活跃起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外贸交易的主要途径。
满载货物的商船,从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主要港口出发,经太平洋、印度洋,绕过阿拉伯半岛,抵达红海,然后进入地中海,直达罗马等国家。
船上装载的商品中,我国独有的丝绸、瓷器以及茶叶已成为世界性的贸易产品,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其中,精美的陶瓷器既是海外市场的热销产品,又可代替压舱石增加船舶的稳定性,商船回程时运回香料、药材、宝石等,并装载东南亚贵重的红木以代替陶瓷作为压舱物品。对于陶瓷外销来说,水路较陆路有更大的优势,因而陶瓷在海上“丝路”对外贸易中的角色和地位也愈加重要起来。从宋代开始,瓷器取代丝绸成为我国最大宗的出口物品。所以,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千百年来,满载着中国商品的船队在茫茫大海上往来不息,与沿岸各国传递情谊、互通有无。但海上“丝路”也是一条险路——海上天气变幻莫测,波涛汹涌的大海像只巨大的猛兽,随时准备吞噬满载货物的船只。
公元1323年的一天,一艘滿载瓷器、香料、紫檀的商船从庆元港(今天的宁波)扬帆起航,却在茫茫大海中遭遇风浪,不幸沉没在韩国新安海域。600余年后的某天,一名渔夫在这个海域意外地打捞出数件精美瓷器,使这艘沉睡在海底数百年的古老商船得以重现世间。
令人惊喜的是,考古学家在新安沉船上发现了2万余件文物,包括陶瓷、金属器、紫檀木、铜钱、漆器、琉璃制品和石制品等。其中出水的陶瓷器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龙泉窑的青瓷。龙泉窑主要分布在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市境内,兴起于宋代,以南宋至元代最为鼎盛,明代晚期至清代逐渐走向衰落。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窑内用木柴烧成。上乘的龙泉青瓷青翠滋润、莹澈剔透,富有韵味,有“类玉”之美。
宋元时期,龙泉青瓷成为海上贸易的主角,大规模销往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东非等地,并被转运到西方。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影响世界各地,温润如玉的龙泉窑青瓷备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当时西方人把中国瓷器当作不可多得的工艺品。据说龙泉青瓷第一次被运到欧洲时,人们叹为观止。当时法国上流社会流行一出舞剧《牧羊女司泰来》,男主人公雪拉同穿着一件青布长衫,其颜色与龙泉青瓷的釉色极为相近,人们赞叹“那瓷器太漂亮了,就跟雪拉同的衣服颜色一样”。后来,龙泉青瓷就被欧洲人称为“雪拉同”。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那些曾经畅销世界的陶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多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但其中一些商品的传统制作工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形式一直传承下来。 如今,面对现代工业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手工制瓷工艺濒于消亡,迫切需要拯救和保护。2009 年9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工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此后,宜兴紫砂陶制作工艺、越窑青瓷烧制技术等传统工艺也陆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