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气派的考古“公开课”
2021-03-29
热点聚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他强调,只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才能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这篇讲话精辟地论述了我国的考古工作,被网友们称为“考古‘公开课”。
纵深剖析
1.传承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青少年要深入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加强对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了解,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自豪感。
2.用好文化瑰宝,建立人文合作。
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既彰显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又蕴含着中华民族以和为贵、海纳百川、天下一家的思想传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更加需要发挥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文化作用,用好文物瑰宝“世界通用语”、建好人文合作“国际基础设施”,让世界真实、全面地了解中国,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为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建设和谐合作的国际社会贡献力量。
任务驱动
高考作文命题往往聚焦社会热点,关注考生自身成长和道德情操、担当意识的培养。高考重视传统文化,旨在引导考生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相结合。
1.承担历史责任。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责任的承担。但是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些地方破坏性“考古”、破坏性“修复”时有发生,文物安全风险依然存在。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观念和保护文物的科学理念。
2.坚持守正创新。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如今,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广阔蓝海已然开启,文博创意、创新、创造的时代航船早已扬帆启程。青少年应努力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为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学会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坚守传统文明之重,又要在时代发展中开创文化之新,让古老文物在新时代再展新颜、焕发新生;要将自身爱好与国家考古工作的发展结合起来,在考古专业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加强交流互鉴。
历史文化遗产在传播文化、传递友谊、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独特而重大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必须秉持全球视野,保持文化自信,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阐发中华民族精神、展示文化大国形象;要积极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多方观点
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良渚、陶寺等实证文明起源的大型遗址,孔庙、孔府等彰显文化传承的古老建筑,长城、运河等勾勒国家经纬的线性遗产,布达拉宫、高昌古城等见证民族融合的边陲明珠,敦煌、云冈等印证文明交流互鉴的丝路宝藏,南湖红船、延安宝塔等传承红色基因的革命圣地……历史文化遗产串联起沧桑辉煌的过去,昭示着伟大复兴的未来,蕴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碼。在这些考古实证面前,中华文化为什么“兴”、中国人民为什么“能”的答案呼之欲出,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彰显着持久力量。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很多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更加需要讲好、讲精、讲透考古成果,充分吸收最新史学研究成果,阐发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从中汲取坚守正道的定力、攻坚克难的毅力和改革创新的活力。 (摘编自《求是》2020年第23期)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长期以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考古工作走出新路迎来新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突破性成果不断显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能。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为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离不开考古学的大发展。
“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出的这“四点要求”为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牢记嘱托,既要着眼当下,又要谋划长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留住文化根脉,在传承中维系民族精神。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走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要想到达更远的彼岸、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我们必须寻根固本、鉴往知来,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深入学习历史,用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为续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人民网”2020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