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航摄技术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2021-03-29
(四川省冶勘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51)
四川省内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地理环境复杂、人类工程活动较多,使之成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易发区。在“5.12”汶川大地震、“4.20”芦山地震、“8.8”九寨沟地震等较大地震发生后,地面影像数据获取速度、数据处理速度逐渐提升,成果精度及市场普及率大幅度提高。无人机航摄技术已经慢慢发展成为地灾应急的重要技术之一,较传统测绘而言,具有高效、现势性强、成果直观、人力成本低等优势;较传统摄影测量方式而言,具有机动性强、数据分辨率较高、成本较低等特点,能够满足地灾应急的时效性和精度要求[1]。通过多时态数据的分析比对及对影像的判读、量测和分析,可以清晰识别受灾区域、判断受灾程度,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与抢险救灾提供决策支持[2-3]。
1 研究区概况
受连续强降雨影响,2020年6月17日凌晨3时20分,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半扇门乡梅龙沟爆发大规模山洪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及洪水冲刷掏蚀对岸的阿娘寨古滑坡坡脚,造成坡脚大面积滑坡,上部古滑坡体发生大范围变形。由于该滑坡下滑的风险较大,为降低测量人员风险,采用无人机航摄的方式,快速获取滑坡体区域的影像数据,在三维模型成果上对变形量进行测量,通过对影像数据成果进行比对,分析地灾体的变化趋势,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依据。
2 数据获取
本项目数据获取设备为大疆无人机(Phantom4 RTK),是一款小型多旋翼高精度航测无人机,内置厘米级导航定位系统和高性能成像系统,便携易用。
无人机主要参数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无人机主要参数指标
(1)航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2)航摄分区和参数设计:根据滑坡体的地形情况,由于滑坡前缘和后缘高差大于500 m(2 000~2 580 m),本区域分为两个航摄区(前缘区和后缘区)。飞行参数设计值如表2所示,分区图如图1所示。
表2 航摄参数设计
图1 航摄分区示意图
(3)像控点:根据资料收集及现场踏勘,该滑坡变形强烈,坡面路面变形严重,常伴有落石危险,本次使用的大疆精灵Phantom 4 RTK内置导航定位模块,能满足本项目对精度的需求,为保证数据获取时效及抢险救灾工作安全,不另外布设像控点[4-6]。
3 数据处理
对获取的无人机数据进行快速处理,获取三维实景模型、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地表模型(DSM)成果。
数据处理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数据处理技术路线
4 数据成果
通过对多次连续飞行获得的DOM和三维模型数据进行量测、比较、分析,监测此滑坡体的变形情况,掌握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7-8]。
将不同时间序列的模型、DOM、DSM进行目视比较和差分分析,比较内容包括裂缝的长度、宽度,垮塌区域的形状、色彩、相对高差、地表岩石的位置和状态情况。航摄数据DOM成果如图3所示。
图3 航摄数据DOM成果
范围线为6月23日获取的DOM中滑坡体已下滑区域的大致边界线,滑坡体整体处于不断的下滑状态,裸露地表范围不断增大,且处于持续变化阶段,需要持续进行监测。
5 结语
在本项目的地表变形监测中,无人机凭借其灵活性和非接触特性,能够深入受灾区域,提供快速、可靠、直观的三维实景模型数据,实现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灾情评估等任务,为灾后重建提供地理信息依据。利用无人机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测,有效利用无人机机动性强的特点,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作业风险,提高了应急工作的效率。通过软件对地质灾害体进行无人机低空航拍与快速建模,对滑坡体进行多时态分析,得到重点区域变化规律,获取地质灾害体的变形信息,实现对滑坡体的形态分布特征的精确描述,为专业监测与应急决策的顺利实施及分析研判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科学有效地保证了现场施工救援人员的安全。
由于无人机机身较为轻巧,在一定程度上对复杂气候条件的抵抗力不足,在高差较大或其他复杂地理条件下,无法进行作业。无人机虽能自动规划飞行路线,但在重点区域的飞行需要人为干预,在地质灾害中不能实现地质灾害信息的自动提取等。对于无人机航摄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应以无人机快速建模后的灾情快速解译与快速空间分析为主,提高对数据量较大的无人机影像的处理速度,进一步提高成果数据的实时性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