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炼厂崛起,国内油市生变
2021-03-29丁少恒
文/丁少恒
“独立炼厂”是2015 年以后在石油行业内逐步使用的名称,指的是能够独立进行原料采购并销售所炼化产品的民营炼油企业。“独立炼厂”之前的叫法为“地方炼厂”,简称“地炼”。其根源于1998 年国家发布的《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政府对石油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加工能力在100 万吨/ 年以上的炼厂多划归两大国有石油公司,100 万吨/ 年以下的小炼油企业,保留了82 家交由地方政府管理,称之为“地炼”,其余予以关闭。
独立炼厂发展对国内石油市场格局演变的影响,体现在竞争态势、资源流通、客户分层等方面。
首先,不同经营主体的竞争态势出现强弱转换。地方炼厂的炼油能力由2015 年的2.0 亿吨/年提升到目前的2.6 亿吨/年,增长了约30%。2020 年,独立炼厂汽柴油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经突破30%,传统的两大国有石油集团的资源份额下降到65%以下。
其次,独立炼厂的发展改变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流通格局。“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成品油资源总体处于平衡状态,每年的净出口量平均为1000 万吨。2015 年以后,独立炼厂资源的大幅增加造成国内资源明显过剩,2015 年、2016年、2018 年、2019 年,成品油净出口量分别突破2000 万吨、3000 万吨、4000 万吨和5000 万吨。2020 年,即使在国内炼厂主动减产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我国的净出口量在4000 万吨以上。
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流通由基本平衡转为严重过剩的状况,一方面使得社会进一步放大了中国原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大幅提升的感受,另一方面造成了我国进口原油成本总体偏高的局面。
再次,国内成品油批零环节的格局与客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众所周知,独立炼厂的汽柴油资源出厂价格可以比国有炼厂低1500 元/吨以上,造成了客户的分层。批发环节体现为大部分的终端机构客户或流通客户转向购买独立炼厂的资源,只有少数必须获取规范渠道发票的客户才会从国有公司购买一定数量的油品。
零售环节体现为民营加油站可以获取成本更低的汽柴油资源,开展幅度更大的降价促销活动,从而逼迫国有加油站加入价格战,汽柴油消费无法体现出国内石油资源的稀缺性,不利于全社会向低碳清洁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价格较为敏感的客户倾向于在价格便宜的民营站加油,对品质和服务有一定要求的客户仍然在国有加油站加油。
从发展趋势看,伴随着中国迈进2035 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石油行业同时面临着低碳清洁化的能源结构调整和行业内部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压力。
独立炼厂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油品供应主体,对于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搞活民营资本、拉动地方经济、保障区域就业将有效发挥作用。短期内,独立炼厂发展所带来的行业竞争态势、资源流通、客户分层等方面的格局演变或进一步强化。长期看,经过数年的数量与规模增长后,石油行业将逐步迎来产能整合、监管规范、产品升级等质量发展方面的转型,逐步达到稳定状态,并转向服务、品牌、科技等更高层面的要素竞合,从而为实现人民追求更好生活、国家追求更高发展目标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