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湖猪产业现状、面临问题及发展对策
2021-03-29孙嘉豪周天星
孙嘉豪, 周天星
(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碧湖猪作为丽水市唯一的地方品种猪,是在碧湖镇这一特定区域内,经长期演化和培育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该品种具有早熟、母性好、耐粗饲、肉质细嫩、繁殖力和抗病力强等优点,曾是全市生猪生产和浙西南仔猪交易的主要猪种[1-2]。但近年来,受到外来猪种和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碧湖猪已出现濒危倾向。本文针对碧湖猪产业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产业现状
1.1 养殖历史悠久
据资料记载,碧湖猪养殖历史可追溯到民国20年(1931年),于《中国实业志》记录生猪(碧湖猪)饲养量2.45万头。碧湖猪一直是以农户散养为主,1951年建立碧湖仔猪交易市场,20世纪80、90年代每月成交量1万头左右,全年可达12万头,并于1997年创下存栏量8.8万头、饲养量13.7万头的历史最高点。碧湖猪也在这一时期被列入《浙江省畜禽品种志》,种质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1.2 保种工作稳步开展
自碧湖猪1980年首次录入《浙江畜禽品种志》,原丽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即开展碧湖猪保种选育和杂交利用试验。1984年建立碧湖猪种质资源保护场。1986年成立保种领导小组,进行系统的基础群继代选育。1995—1999年浙江省科委下达碧湖猪选育科研任务,并且成功选育出6个世代的新碧湖猪,完成了对碧湖猪的提纯复壮工作。至今,碧湖猪主要以闭锁繁育的方式进行基础群保种,种群数量长期稳定在100多头。但2018年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碧湖猪种群数量大幅减少,保种成果受到严重冲击。所幸及时受到市政府的重视,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帮助下,完成了碧湖猪的体细胞冷冻、胚胎冷冻和精液冷冻等保种项目,采集了25头纯种碧湖猪耳组织样,包括涵盖6个血统的7头公猪和18头母猪。基本实现了碧湖猪种质资源的异地保存和细胞保存。
1.3 选育工作颇有成效
通过多年的选育工作,碧湖猪生产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根据现代种猪场数据(2017—2018年),20月龄以上的成年碧湖母猪体重可达120.8 kg,体长122.9 cm,体高59.4 cm,胸围121.2 cm,均较1980年测定的数据升高[1-2],可见碧湖猪表型选育工作取得成效。胴体性状指标显示,背膘厚36.1 mm,眼肌面积24.86 cm2,瘦肉率41%,可见对瘦肉型碧湖猪的选育效果理想。在肉质性状方面,发现碧湖猪的肌内脂肪含量较低,平均为2.0%,在地方猪种中较为少见一般地方猪种的肌内脂肪含量在3.0%以上。感官品尝发现,碧湖猪猪肉仍具有地方猪的优质风味,这说明其风味物质含量较高,为今后碧湖猪种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1.4 保种政策不断加强
近年来,我国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先后推出多项支持政策。国家农业农村部于2016年制定《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其中,碧湖猪被列为濒临灭绝地方猪种,引起浙江省的高度重视。2019年通报《国家级地方猪遗传材料采集保存工作实施方案》,对地方猪种遗传材料开展抢救性采集工作,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的严重威胁。2020年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碧湖猪仍被收录其中。由此可见,碧湖猪等地方品种猪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必将引起高度重视。
2 面临问题
2.1 政策与产业不协调
尽管有各项政策支持,碧湖猪的产业发展仍旧困难重重。碧湖猪保种工作主要由丽水现代种猪有限公司(原丽水市畜牧良种场)负责,保种经费则由莲都区财政安排,每年的保种用固定资金只有8万元,不能满足当前保种场的生产所需。此外,自2015年浙江省全面开展五水共治工作后,现代种猪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被禁止饲养和销售商品猪,加上近几年该场频发非洲猪瘟,被禁止进行种猪销售。原保种扶持政策无法有效解决碧湖猪保种资金短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问题,使得碧湖猪保种选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2 保种选育条件不佳
碧湖猪现有家系6个,种公猪12头,能繁母猪120头。目前,碧湖猪仅饲养于当地两家保种场,分别为丽水现代种猪有限公司和丽水市莲都区旺峰生猪养殖场。其中,现代种猪场主要进行碧湖猪核心群的保种选育工作,旺峰生猪养殖场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碧湖猪群体家系血统已混乱。
两家保种场均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员不足、保种选育手段单一等问题。首先,场内仅有配种、后备种猪选留和部分繁殖性能指标的记录,缺乏其他生产性能指标检测。其次,数据记录仍以纸质为主,并且经过多年记录,种猪耳标不清晰,旧的个体编号信息量太少,出现部分种猪重号和数据缺失的情况。最后,碧湖猪主要以闭锁繁育为主,选择强度不够,选育效率不高,种猪生产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3 重大疫病防控不力
现代种猪场位于碧湖平原,具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优点。但也伴随靠近村庄、附近人车流动量大等缺点,疫病防控工作难以有效落实。该场持续存在支原体感染,常年散发猪气喘病,影响种猪生产。近几年,在全国暴发的非洲猪瘟也波及该场。此外,猪场附近存在村民散养肉猪的情况,疫情防控难上加难。非洲猪瘟已经连续三年在该场暴发,导致种猪数量大大减少。如今保种场仍在进行猪群扩繁工作,种猪选育严重受阻。
2.4 科学研究深度不够
目前,关于碧湖猪的科学研究仅限于养殖技术和杂交利用试验[3-4],缺乏应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如基因分子育种)和碧湖猪产品的开发利用(如肉品质及风味物质检测)。近年来,地方猪种的抗病育种研究受到广泛关注。陈海燕[5]对碧湖猪群体部分抗病基因进行检测,发现碧湖猪对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表现抗病特性,然而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未在实际的碧湖猪育种中应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猪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室也在开展浙江省地方猪种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工作,并且在碧湖猪的体细胞冷冻保种工作上取得进展,但随着2019年项目结题,碧湖猪种质资源研究工作再次停滞不前。
2.5 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早年碧湖猪曾通过仔猪销售打开市场,除了满足当地需要外,还远销外县市。近年来受经济效益驱动,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选择育肥性能更佳、生产周期更短的国外瘦肉型猪种,碧湖猪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碧湖猪的产业链也一直局限于生猪生产和仔猪销售阶段,对其肉质、风味、文化等优良特性评估和挖掘不足,造成碧湖猪资源产业开发滞后、产品种类单一、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面。
3 发展对策
3.1 稳定产业政策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公益性、战略性和长期性。针对碧湖猪保种资金短缺、疫情难控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产业政策。强化保种场的主体责任,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技术部门的支撑作用,支持鼓励科研教学机构、龙头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形成以公益性保护为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局面。
所幸自碧湖猪于2020年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丽水市重新开始重视本地特色种质资源,在市重点科技项目中增设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题。主管部门也规划将碧湖猪群逐渐转向更安全先进的保种场,以期利用丽水山区的天然屏障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这为后续的碧湖猪保种选育工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3.2 完善保育体系
完善联合协作保种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开展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保种场三方协议保种,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组织开展保种场与科研院所对接技术指导与服务,实施碧湖猪保种绩效管理,完善利益分享机制,保障各参与方互利共赢。
健全种猪监测管理体系和遗传评估体系。积极搭建遗传资源监测平台,通过使用电子耳号、视频实时监控等方式,及时掌握种猪保种情况。以《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碧湖猪的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方法,如选择达50 kg体重日龄为主要的生长发育评估性状。
因地制宜建立碧湖猪保护区和保种场,谋划碧湖猪开放核心群体系。保种场的建立参照“多点发散,中等规模”原则[6]。于各保种场间开展区域性联合育种,积极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优良个体跨群跨场使用,以加强核心群、繁殖群和生产群中优良种猪的联系。相较于原本传统的闭锁群继代选育的方法,开放核心群选育能获得更大的遗传进展,增加核心群的有效群体含量,降低群体近交系数的上升速度。
3.3 重视疫病防控
预防碧湖猪疫病要以保种场和保护区为重点,同时重视周边地区生猪疫病的传播情况。针对碧湖猪的常见传染病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毒和免疫程序,尤其以防控非洲猪瘟为主,需要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强化市动物防疫机构的监测频率,筛选出隐性感染个体进行隔离饲养或淘汰。对生猪养殖、运输、屠宰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尤其避免疫区的残食流向生猪养殖,从养殖端保障生物安全。禁止从疫区进口猪肉及相关制品,不断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切断疫情传播途径,为后续碧湖猪的保种选育工作保驾护航。
3.4 深入科学研究
首先,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依托本地科研院所开展科学研究。以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动科研究所团队主导,一方面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对接,合作完成科技项目,持续推进碧湖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另一方面与一线保种场和企业对接,指导保种选育工作方面的技术措施,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碧湖猪保护区和保种场的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碧湖猪种质资源。
其次,做好保种选育工作,稳定碧湖猪核心群数量。针对生猪市场和碧湖猪特性优势,对选育方向进行合理调整。如目前碧湖猪的优势在肉质风味上,因此在选育高繁殖和育肥性状后代的同时,也要多关注肉质方面的性状。只有根据生猪市场合理调整选育方向,才能做大做强做优碧湖猪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对碧湖猪的品种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如对碧湖猪肉质风味物质、相关抗病基因等进行检测,挖掘出更多的特性优势。加强科研工作既能为碧湖猪的优质特性提供理论基础,也能为后续的产品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3.5 打造特色品牌
在做好碧湖猪保种选育工作的基础上,依托碧湖猪特性的科学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产品开发工作,例如腌肉、香肠、火腿等。推进碧湖猪区域特色农产品和乡愁产业的发展,积极响应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的《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打造碧湖猪农产品地理标志,发挥丽水市地域特色资源优势。挖掘碧湖猪饮食和养生文化,积极利用电商平台(如“丽水山耕”)、直播带货等方式加强品牌效应,提升碧湖猪知名度和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碧湖猪产业进入更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