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村黄牛改良工作的建议

2021-03-29刘新堂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1年2期
关键词:种牛品种改良受胎率

刘新堂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闫家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甘肃 天水 741503)

黄牛改良是指借助杂交技术来获得优良的杂交后代。在改良的过程中,要保证育种改良技术的合理化应用,达到最佳的育种改良效果。

1 农村黄牛的改良优势

我国黄牛养殖规模较大,品种多,但是农村黄牛主要以役用为主,其体格较小,生长发育较为缓慢,饲料转化率不高,并且产肉性能一般。通过对农村黄牛进行改良,能够将其体型增大近30%左右,体重则能够增加40%左右,饲养20 个月左右后,其体重能够达到400kg。我国农村黄牛虽然生长发育较为缓慢,饲料报酬率也较低,但是其肉质却非常的鲜美,通过对其进行改良,在保留原有优势的同时,提升其生长发育速度及饲料报酬率,提高出栏率。传统黄牛在经过改良后,能够具备更高的肉用价值,屠宰率上升至55%~60%,产肉量也明显提升,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肉质更加鲜美,进而为农村养殖户带来更高的养殖效益。

2 对农村黄牛的改良策略

2.1 选择优质种牛

在农村黄牛的改良过程中,要合理选择种公牛,确保其具备较高的优质性,比如夏洛莱、西门达尔等,禁止使用遗传性状不稳定的杂种公牛。只有保证种公牛性状优良,才能够达到更高的生产性能。选择种公牛时,要查看其父母祖先的系谱,并对其外貌及发育状况进行检查,然后对其后代性状进行测定,保证所选择的种公牛具备稳定的遗传性状。选择种母牛则需要重点考虑其生产性能,达到更高的受胎率。

2.2 选择适宜的育种改良模式

农村黄牛育种改良,主要有三种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以使种牛的优良性状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得到优质的后代。

第一种是二元杂交,通过对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获得后代作为商品牛进行出售,不能再用作种牛。该模式大多选择西门塔尔和夏洛莱等国外优良肉用种牛作为杂交父本,其母本则大多是农村本地黄牛,两者杂交后所产下的后代,具备较大的体型,生长发育较快,并且有着良好的育肥效果,饲料利用率较高。当前该方法在农村黄牛养殖户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为养殖户带来了更高的效益。也可以将肉用品种和乳用品种杂交,在后代断奶后育肥,育肥效果良好。

第二种是三元杂交,首先需要杂交两个品种获得的母畜后代再和第三个品种公牛杂交,所产下的后代均可用作育肥。该模式所产下的犊牛,体型较大,母牛在生产时极易出现难产现象,需要农村养殖户具有较高的养殖水平。最先杂交的两个品种应包含产奶量较高的品种,以保证母牛具备更高的泌乳能力,尽快获得犊牛和母牛的优势,加快品种改良。

第三种是轮回杂交,该模式属于生产性杂交,是利用两个及以上品种逐代轮流杂交,促使每一代均有良好的杂交优势,保证达到良好的生产性能。该模式下获得的各世代的母牛,一部分用于繁殖,另一部分进行出售,延续并利用各世代杂种牛的优势,加快品种改良。

2.3 采用正确的杂交育种方法

新时期,农村养殖户要重视对技术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推动农村黄牛品种改良工作的顺利开展。现阶段,黄牛品种改良主要以人工授精技术为主,主要实施冷冻精液配种技术,精液冷冻后能够更好的保证其质量,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储存。在配种前,需要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解冻并对精液质量进行检查,按照在最佳时期实施配种,保证配种的成功率。

2.4 促进母牛发情

针对母牛,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加快其发情。及时对犊牛断奶,断奶后半个月左右,母牛可再次发情。在这期间,要密切留意母牛健康状况,如果不发情,要及时治疗。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激素疗法,如母牛患有生殖系统疾病,应使用药物治疗后再配种。此外,在母牛饲养中,要确保营养均衡,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满足母牛营养需求,并营造健康舒适的圈舍环境,促使其尽快发情。

2.5 提高人工授精的受胎率

人工授精技术是黄牛品种改良的重要手段,其质量直接影响受胎率。因此必须要做好人工授精技术的管理工作,确保技术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扎实的输精技能。随着农村黄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必要设置专门的授精点,在保证精液质量达标的情况下,该质量完成人工授精工作,提高受胎率。

3 结 语

针对当前农村黄牛品种差的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做好农村黄牛品种改良工作,提高黄牛饲料报酬率,加快生长发育速度,为养殖户带来更高的效益。

猜你喜欢

种牛品种改良受胎率
乡镇畜牧品种改良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提高肉牛冻精冷配受胎率的措施
畜牧业品种改良现状与发展
如何加强我国种牛、种羊防疫体系的建设
杨树嫁接换代品种改良选择及接穗采集处理
提高奶牛21天情期受胎率的方法措施
241 头澳大利亚种牛空降太原山西检验检疫局完成现场检疫工作
如何加强我国种牛、种羊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
富川瑶族自治县牛品种改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高猪人工授精受胎率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