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与难点
2021-03-29梁隆文
梁隆文
(重庆市綦江区三江街道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1431)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发的一种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死亡率高的特点,能感染任何日龄、品种和性别的猪,致病率和致死率可高达100%,且目前没有特效药。因此,养殖人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对非洲猪瘟加以有效防控。
1 防控措施
1.1 扑杀患病猪及隐性带毒猪
养殖人员若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病例,要立即向动物防疫部门汇报,动物防疫部门在接收到汇报后,一方面要安排专人对疑似病例进行确诊,另一方面要安排专人对发现疑似病例的猪场进行密切监控,严格控制人员、车辆进出。若疑似病例确诊为阳性,要立即对养猪场所有生猪进行捕杀,并对其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1.2 做好卫生消毒
养猪场必须根据自身生产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消毒制度,逐步完善卫生消毒设施,及时清理养殖场的污水、粪便,定期对养殖场的设备、工具进行全面消毒,严格控制人员、车辆进出养殖场,并且做好灭鼠、灭虫、灭蚊、灭蝇工作。若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要立即将养殖场内的所有饲料、垃圾、污物、排泄物、垫料等加以清理,收集起来连同扑杀的生猪尸体一同进行无害化处理。然后再用清水对养殖场的所有角落、用具进行全面洗刷,洗刷后的污水也要收集起来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要用消毒试剂对养殖场内外进行全面消毒。在对养殖场的地面、墙面、屋顶消毒时,可以选用1%氯制剂或戊二醛进行消毒;在对交通工具消毒时,可选用0.3%福尔马林或0.8%氯化钠进行消毒;对工作人员的消毒可选用3%枸橼酸碘或75%酒精。
1.3 加强科普宣传
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可通过广播、互联网、电视、宣传材料的形式,为公众普及非洲猪瘟防控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对非洲猪瘟不传人、只传猪的知识要加强宣传,以降低公众对非洲猪瘟的担忧,形成正确的非洲猪瘟防控意识。
1.4 加大监管力度
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职能,对生猪养殖、贩卖、调运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1)对养殖监管要着重考察养殖场是否按规定开展疫苗免疫,有无落实各项防疫制度等。(2)对生猪贩卖监管时,要着重考察贩卖户能否按规定开展屠宰检疫、有无私下屠宰病死动物尸体等;(3)对生猪调运监管时,要着重考察调运户有无从疫区调运生猪或生猪制品,是否有效落实生猪调运申报制度等。
2 防控难点
2.1 潜伏期长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较长,约半个月期间感染猪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但会向环境中排出病毒,造成其他健康生猪染病。此外,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缺乏独特症状,与猪瘟症状非常相似,难以区别,容易造成非洲猪瘟疫情扩散。
2.2 养殖模式落后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数量已达全球生猪数量的50%以上,但我国的生猪养殖模式依旧较为落后。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仍以中小型养殖以及家庭散养为主,年出栏数小于500 头的养殖户(场)占生猪养殖户(场)总数的99%以上。由于生猪养殖规模普遍较小,养殖户专业水平低缺乏防疫意识,防疫设备不健全等,从而增加了非洲猪瘟发生、传播的风险。此外,由于养殖户(场)与养殖户(场)之间间隔较远,距离相对分散,增大了畜牧兽医部门的监管难度。
2.3 生猪调运频繁
国人自古就比较喜欢新鲜的食材,所以在对猪肉选购时更倾向于选购新鲜的猪肉。但受地域文化和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方养猪状况不尽相同,部分地区生猪养猪数量较多,供过于求,则需要将其运出;而另一部分地区则正好相反,生猪养殖数量较小,供不应求,则需要从外运入。这种供求差距导致不同地区间生猪调运频繁,加大了非洲猪瘟蔓延、扩散的风险。
3 结 语
非洲猪瘟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及致死率的疾病,一旦发病,不仅会严重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效益,而且会严重阻碍生猪养殖业发展。因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必须对非洲猪瘟加强重视,通过扑杀患病及隐性带毒猪、加强科普宣传、做好卫生消毒、加大监管力度等举措,切实提高非洲猪瘟的防控质量,从而有效降低非洲猪瘟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