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的防治
2021-03-29王重
王 重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聊城 252000)
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由滑液囊支原体感染所引起,呈世界流行,我国是在2013 年后该病开始有大面积感染报道,特别是2013~2020 年期间,几乎所有的养鸡省份和地区都有该病的分布,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养鸡业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
1 本病特点
本病的病原为滑液囊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对各种日龄和品种的鸡都可感染,很多鸡群处于隐性带毒状态。由于该病发展时间长,很多鸡在进入青年期和产蛋期后才表现症状,早期难以针对性防控,一旦发病对生长发育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发生该病的鸡群死淘率会显著上升,青年鸡体重不达标,肉鸡生长发育缓慢,个体间均匀度下降。蛋鸡进入产蛋期后表现产蛋率下降,蛋壳质量差,产蛋高峰期维持时间短。更为关键的是,产蛋鸡群一旦发生本病治疗难度非常大,因目前抗支原体效果较好的药都是化药抗生素,出于食品安全考虑,抗生素是禁止在产蛋鸡群使用的,而中药或其他无抗类生物产品效果通常不理想,故产蛋鸡群发生该病后造成的损失会更大。长期受该病困扰的鸡群会处于亚健康状态,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如果种鸡群有感染,则病原体能通过种蛋传播至雏鸡。
2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短的数周,长的可达数月,鸡群发病率一般不超过20%,病死率在5%~30%,死亡鸡多是因感染滑液囊支原体后,关节部位肿大,行走不便,对采食造成影响,机体长期营养不良,最终因衰竭而死。初期病鸡的鸡冠苍白无血色,逐渐萎缩,喜离群独卧,眼睛半闭,容易被其他健康鸡踩在脚下,强制驱赶时,病鸡可站立,勉强跛行,全身贫血,粪便稀薄不成型,后期呈绿色。随疾病发展病鸡生长发育基本停滞,关节肿胀变形,尤以飞节和趾节最为严重,用力捏时鸡表现出疼痛的尖叫。产蛋鸡群产蛋率下降30%~40%,蛋重减轻,蛋壳变薄,颜色变淡,软蛋数量增多,破蛋率也显著上升。
3 防 治
由于病原的作用部位在关节处,当关节已经表现肿大时,即使用药将体内支原体杀灭,肿大的关节也难以恢复原状,故病鸡的治疗意义较小,临床应以预防为主。
3.1 提升管理水平商品鸡场一定要把好引种关,首选生物安全措施更好的大型种鸡场鸡苗,种鸡场要定期对鸡群进行检查,发现病鸡及时淘汰,防止垂直传播。除此之外,鸡群中发现传染源时,病原体也能水平传播,血液、呼吸道和粘膜接触等都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临床需做好针头消毒,控制好环境卫生,将饲养密度调整在合理范围,减少鸡与鸡之间的接触频率。发现关节肿大且跛行的鸡建议淘汰。种蛋在孵化前需对表面进行消毒,同时孵化器和孵化间环境也应整体消毒,防止孵化期间被感染。
3.2 净化鸡舍支原体在很多鸡体内会以常在菌的形式存在,即使经治疗后康复的鸡,其体内也会带毒数月,有的可能是终身带毒者,导致该病无法彻底从鸡群中清除。为了避免对下批次的鸡造成影响,建议发病鸡群出栏后,将鸡舍的空舍时间延长至一个月以上,期间将舍内笼具、饲喂器具、水槽、料槽、漏粪板、地面等进行彻底打扫,用甲醛熏蒸消毒,保持舍内长期通风,保持地面干燥。水线先用长毛刷刷洗,清除掉内壁污垢,再用0.1%的酸化剂浸泡8h 以上,杀灭残留的微生物。引入新批次的鸡之前,应对鸡舍再重新消毒一次,用2%火碱溶液喷雾或刷墙,地面撒生石灰粉,将舍内环境彻底净化。
3.3 药物预防
曾发生过本病的鸡场或处于疫区环境的鸡场,药物预防是控制该病的最有效措施。对支原体敏感的药物有恩诺沙星、替米考星、延胡索酸泰妙菌素、泰乐菌素、利高霉素、土霉素等,但要注意,这些药物只能在育雏期和育成期使用,进入产蛋期的商品鸡禁止使用。种鸡群由于种蛋不销售市场,也可使用上述药物预防,建议每月用药一次,每次连用3~5d。上述药物中有的是口服剂型,有的是注射剂型,从药动学来讲,注射剂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更高,防控效果会更好,但注射给药方式操作麻烦,抓鸡过程容易造成应激反应,因此,如果选择注射方式用药,一定要监督操作人员,抓鸡时动作要温柔,尽量在夜间操作,将应激反应降至最低。新进鸡群推荐在7日龄、28 日龄和100 日龄时分别用药一次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