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鲜食玉米种植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1-03-29李婧张慧厉宝仙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甜玉米鲜食面积

李婧, 张慧, 厉宝仙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粮食作物,兼有粮食、饲料、工业原料等用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浙江属于南方丘陵玉米区,种植面积较小,种植区域地形复杂,平原、山地、丘陵、海滨岛屿等均有分布。浙江雨热同期,温、光、水条件适合玉米生长,春、夏、秋都能种植,并以种植鲜食玉米为主,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2/3。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浙江省鲜食玉米在种植品种、技术、模式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点。

1 生产现状及特点

1.1 种植面积趋于稳定,优势区域相对固定

2013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促进了玉米等旱粮作物新一轮发展。鲜食玉米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市场需求不断增大,经济效益显著,农民种植意愿高涨。近年来,浙江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hm2,总产量50万t左右。优势种植区域相对稳定,主要分布在杭州、丽水、金华、绍兴和宁波。2020年浙江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杭州占17.2%、丽水占14.9%、金华占13.2%、绍兴占11.6%、宁波占11.9%。

1.2 新品种不断涌现,老品种优势下降

鲜食甜、糯玉米呈现了迅速发展态势,新品种不断涌现。2014—2020年浙江省有38个鲜食玉米品种通过审定,位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近几年主栽品种有所变化,老品种面积逐渐下滑,新品种快速增加。

鲜食糯玉米品种苏玉糯2号、苏玉糯1号在前几年有压倒性优势,但近几年种植面积不断下降。而美玉8号、美玉7号、燕禾金2000、浙凤糯2号快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美玉8号,近年种植面积占全省糯玉米种植面积10%以上。钱江糯3号、浙糯玉16近2 a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鲜食甜玉米品种华珍、浙凤甜2号、先甜5号、金玉甜1号、浙甜2088、浙甜2018在浙江种植时间均已超过10 a,且种植面积位居前列。长期以来,华珍种植面积一直处于全省甜玉米品种的首位,但近几年种植面积不断下滑。新品种金玉甜2号、浙甜11、金银208,种植面积增速势头强劲。

1.3 种植模式多样,经济效益明显

借助设施大棚、育苗移栽等技术,浙江省玉米可实现全年种植,除单一玉米种植外,还创新了粮经结合、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等多种种植模式。目前,生产上推广的主要种植模式有:浙贝母/鲜食玉米-鲜食秋大豆(秋甘薯),鲜食玉米、大豆、甘薯栽培模式,鲜食玉米+晚稻水旱轮作种植模式,鲜食玉米地膜+小拱棚+大棚设施促早种植模式[1-2]。经济效益显著,浙贝母/鲜食玉米-鲜食秋大豆(秋甘薯)平均产值达37.50万元·hm-2、净利润1.65万元·hm-2[3];鲜食玉米、大豆、甘薯栽培模式平均产值为12.45万元·hm-2[4-5];鲜食玉米+晚稻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全年产值约6.60万元·hm-2[6]。鲜食玉米地膜+小拱棚+大棚设施促早种植模式错开玉米集中上市期,提早上市,增加经济效益0.60万~0.90万元·hm-2。

1.4 配套技术有所突破,节本增效促增收

鲜食玉米“一基一追”施肥技术、鲜食甜玉米乳苗移栽技术、鲜食甜玉米“一畦二行”机栽技术有效解决了鲜食玉米种植过程中施肥量大、施肥次数过多以及甜玉米种子价格高、种子出苗差、苗弱和玉米移栽农机农艺不融合等问题。鲜食玉米“一基一追”施肥技术比常规露地栽培减肥40%~50%,比常规大棚栽培减肥10%~20%、省工50%~60%,可节本0.15万~0.45万元·hm-2。鲜食甜玉米乳苗移栽技术与常规育苗技术相比,减少了缓苗天数,成熟期提前2~4 d,显著增加了种植户收益。鲜食甜玉米“一畦二行”机栽技术,移栽时采用2行蔬菜栽植机,一畦播二行,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节本增效明显。

1.5 市场需求旺盛,农户种植意愿强烈

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报告显示,当前国内市场上玉米汁、玉米粒等鲜食玉米产品市场供应量和需求量比为 1∶200。市场需求量巨大,农户种植意愿强烈。浙江省玉米种植南甜、北糯、西部籽粒玉米的格局逐渐过度到区域同化,分布更加广泛。近几年水果玉米以其皮薄、汁多、质脆而甜,受到市场追捧,种植面积从2015年零星种植,快速发展为2020年的0.08万hm2。据嵊州、建德等地几个水果玉米种植大户反馈,往往还未上市,已经被采购商抢订一空,且经济效益可观,纯收入达7.50万元·hm-2。

2 存在的问题

2.1 应用品种繁多,主导品种不突出

近年来甜加糯、糯加甜、水果玉米等鲜食玉米受到市场追捧,经济效益显著。但糯玉米、甜玉米品种繁多,且或多或少还存在皮厚、渣多、口感差等问题,导致主导品种不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省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有131个,其中应用面积超0.067万hm2的品种仅23个,且各品种间种植面积差距不大,面积排名前十的糯玉米种植面积在0.133万~0.333万hm2,甜玉米在0.047万~0.133万hm2,并且各年份之间排名前十的鲜食玉米品种均有变化。

2.2 机械化水平低,种植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以及农户的经营规模过小,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种植成本偏高,特别是鲜食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较高,对机器要求高,籽粒破损率高、含杂率高、收获质量下降、机械功率消耗大等是目前市场上收获机械存在的普遍问题[7]。机械收获发展滞后是制约浙江鲜食玉米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也是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嵊州种植户反映,水果玉米雪甜7401每季种植成本高达7.50万元·hm-2,仅设施基质穴盘苗每株成本就有0.6元。

2.3 规模化种植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虽然近几年浙江鲜食玉米快速发展,但大部分是小规模种植,超过6.667 hm2的种植户只有几十户。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雨热同期,自然灾害频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标准低,农业技术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受灾损失,整体而言,玉米生产抵御大灾能力弱。加之鲜食玉米自身特性和育种水平,抗性较低,病虫害危害严重。蚜虫、小斑病、南方锈病等对鲜食玉米影响较大。特别是锈病已成为危害秋玉米的灾害性病害,易大面积发生,甚至造成绝收,近来年还有加重趋势。2019年5月浙江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虽然近年防治效果理想,未造成严重危害,但已成为玉米生产的重点防治虫害。

2.4 鲜食玉米保鲜期短,冷藏加工待发展

鲜食玉米乳熟期收获后,在室温下最多存放3~4 d。目前,常用的保鲜方法是塑料保鲜袋冷藏,该方法保鲜效果欠佳,造成鲜食玉米只能就近销售、集中上市。虽然目前生产上推广分期播种、分期采收,但受制于保鲜时间,不可能做到跟随市场价格调整上市时间。另外,由于规模化加工企业少,产品种类单一,产业化程度低,鲜食玉米加工品主要为速冻玉米、甜玉米罐头、玉米饮料等,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

2.5 营销方式落后,效益起伏较大

营销方式仍然停留在产地批发市场、上门等客以及展销会等传统方式上。现代农产品营销体系尚不健全,如生产过程营销、体验营销、互联网+、绿色营销等仅仅在起步阶段,所占的比例较小,造成产销脱节,导致出现滞销卖难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3 发展对策

3.1 强化鲜食玉米高新技术研发,做好科技支撑

3.1.1 培育筛选适合市场需求的鲜食玉米主导品种

加大研发力度,利用发挥好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收集利用优质种质资源,研究选育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种子活力高、易于加工的新品种,突出品质要求,在优质的前提下提高产量,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同时,要进一步挖掘糯玉米、甜玉米品种的潜力,加大对特色功能性鲜食玉米品种的研究,培育筛选诸如高花青素、高叶酸、爆裂玉米等特色玉米品种,引领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3.1.2 着力提升鲜食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

聚焦绿色增效,围绕提高播种质量、提高田间管理效率,着力开展鲜食玉米机械化耕地、起畦、精量播种或机械移栽、无人机防治病虫害等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提高鲜食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降低种植成本,增加种植效益;集中优势科研力量,聚焦农机农艺融合,协同突破鲜食玉米收获机械瓶颈,筛选改进适合浙江鲜食玉米生产的收获机械。

3.1.3 研发集成鲜食玉米采后保鲜冷链技术

研究不同类型鲜食玉米采后保鲜技术,聚焦采后预处理、速冻冷藏、真空保鲜等关键环节,筛选出安全保鲜方案,延长货架期。同时要关注物流运输,研发优化电商物流环节的保鲜工艺,延长保鲜期,满足长短途运输需求。集成涉及采摘要求、保鲜处理、产品包装、运输环境等的采后玉米处理及物流运输全过程的技术规范。进一步扩大销售半径,推动鲜食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3.2 促进鲜食玉米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做好成果转化

3.2.1 抓试验示范,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

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建立区域试验站和示范推广基地,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进行试验示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充分发挥粮油产业技术团队优势,集成优化鲜食玉米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既要有现场观摩、实地指导、现场授课,也要有远程服务、云上培训等线上服务。切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2.2 抓总结提炼,挖掘生产实践的发明创造

要不断总结和提炼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发明创造,把其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经验上升为可复制、可大面积应用的模式或技术。聚焦本地生产实践,吸收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好的经验做法。做好提炼总结、试验示范,促进技术落地生根,推进产业提质增效。

3.2.3 抓示范引领,助推高产高效的绿色创建

围绕鲜食玉米减肥减药绿色生产,在示范片重点示范推广鲜食玉米有机肥替代化肥、简化施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等技术模式。注重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用地养地结合,着力提升鲜食玉米种植水平,提高农民科学种田能力。

3.3 培育壮大生产加工经营主体,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3.3.1 适度发展规模经营

要着力培育鲜食玉米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经纪人(营销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3.3.2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

要扶持一批带动能力、产后加工、营销能力强的企业,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等经营方式,实行订单生产。推进鲜食玉米产品加工开发和转化利用,扩宽加工产品种类,丰富玉米食品类型。利用电子商务、互联网+、邮政配送、淘宝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网络资源,引导大众健康消费,线上线下互动,拓宽玉米产品销售的渠道、市场和人群。

猜你喜欢

甜玉米鲜食面积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怎样围面积最大
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最大的面积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甜玉米丰产 种植有技巧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超甜糯鲜食玉米育种有了新路
巧用面积求坐标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