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2021-03-29陶雪梅邓学铭
陶雪梅 邓学铭
(1.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2;2.广西教育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2)
1 引言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对“三农”问题十分关注,一批又一批的下乡书记到各贫困村进行扶贫工作。扶贫先扶智,发展乡村教育、提高乡村民众文化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育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进步和发展。要发展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则需提高乡村教师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信息素养,以适应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教育信息化2.0提出“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要求。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一般指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1]。教师信息素养则体现教师行业的基本特点,指教师以日常实践教学为基础,结合信息化教学环境,运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运用信息解决日常教学问题及相关工作生活问题的能力[2]。提升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需求,也是信息化时代社会的需求。
2 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面临的困境
2.1 信息素养提升的内动力不足
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缺乏内在动力,主要表现有四点:一是缺乏主动提升信息素养的学习意识。习惯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前沿的信息理论和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优化教学的意识。二是未能了解最新资讯。不了解国家关于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资讯、热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新的教学模式,学习资源匮乏。三是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薄弱。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运用现有的PPT层面,未能对现有资源进行二次加工,使其更符合教学对象的学情,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四是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对信息素养的提升呈现出不同态度。乡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均衡的问题相对城镇学校而言更为突出。年轻教师缺少教学经验,教学技能和临场应变能力有待提高,但信息技术基础相对较好,容易接受新理念和新技术。大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扎实,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因此,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接受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综上所述,乡村教师内动力不足,是其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的主观原因。
2.2 信息素养提升的外驱力不足
除了内在因素,还有外在因素制约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部分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获取数字资源的软件、硬件条件不足,实施信息化教学困难,缺乏获得提高信息素养的实践机会。二是学校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在教学评价中没有针对信息化教学做硬性要求,在教学成果奖励方面未有关于信息化教学的专项奖励,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方面未有相应的激励条款。三是师资培训不足。乡村学校针对教师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乡村教师鲜少有机会外出参加有关培训,且乡村学校的培训内容未形成体系,未能基于乡村教师现有的认知水平、满足不同年龄教师的个性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开展培训,从而导致教师遇到技术问题未能及时获得解答。四是缺少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良性氛围。乡村学校教师普遍只使用现有课件直接上课,很少接触新技术、新教法、未形成大量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氛围,不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综合以上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面临较大的困境。
3 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
3.1 个人层面
在信息时代,不管是大学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甚至是幼儿园教师,都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优化教学、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善于借助网络资源和各种信息化手段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乡村教师在各种教育资源匮乏的现实环境下,教学的提升面临更大的挑战。
乡村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首先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关注国家有关信息化教育的政策方针,借助互联网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其次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乡村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是信息获取能力,在网页、手机APP、各学习平台等获取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二是信息加工能力。教师能够对获取的资源进行简单的处理或加工,如图片裁剪、音视频剪辑等,能够制作满足实际教学使用的课件。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方法,合理应用线上线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四是遵守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合法发布和利用网络资源。
乡村教师应将提升信息素养从客观需要变成主观需要,提高内动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教与学的效率,补充教材资源,拓展学习者的视野。
3.2 管理层面
3.2.1 完善信息化的校园环境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离不开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设施。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建设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力度,如建设智慧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学习平台等,为教师提高信息素养提供硬件设施保障。同时,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简单易学、常用的教学软件及对应的应用视频,定期向教师推送国家的教育方针、新理论、新方法,为教师提高信息素养提供软件环境保障。完善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环境,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推动乡村学校的教育改革奠定基础。
3.2.2 构建系列制度引导提升
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乡村学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通过调整管理制度,促使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信息素养。首先是制定详细的教学量化标准,为教师提高信息素养形成外在驱力。其次是在职称评定的细则中,适当倾斜信息素养的量化指标。再次是在年度考核时,凸显出信息素养的因素,多维度考核教师信息素养,奖励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取得成绩和成果的教师。用制度的风向标引导教师重视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
3.2.3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部分教师本身有学习新理论、提高信息素养的需求,但不知从何下手。学校需要密切关注教师需求,成立专门的培训小组,赋予培训小组相应的权利,制定信息素养的培训计划和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落实培训方案。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案,外培和内培相结合。外培就是把教师送出校外,参加校外实用的信息素养培训或到其他学校参加交流学习。内培就是定期组织内部信息素养培训,让外培教师推广外出学习的成果或聘请资深专家进校讲学培训。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满足不同教师的个体需求。线上培训可以采用异步的方式,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技术问题,学校应提供解决技术问题的途径,如聘请技术顾问、设置校内技术支持人员或成立信息技术交流小组等。
3.2.4 营造信息化教学的氛围
教育部门或学校组织各类信息化教学比赛,以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如课件制作比赛、微课比赛、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等。比赛逐步扩大范围,由教研小组比赛到全校比赛,再到校与校之间的比赛。通过信息化教学比赛促进教学信息化,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在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通过提高参赛教师信息素养的“点”,带动全校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面”,从而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学校需给参赛老师提供必要的经费、技术及人员支持,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可以促进多方交流,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
4 结语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教师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势在必行。乡村教师在内动力和外驱力不足的情况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相关部门和乡村学校应加大投入,完善信息化校园的基础设施,为乡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并逐步提高信息素养提供基本的保障。学校在教学评价、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时,适当加入信息素养的条款,用制度的风向标引导教师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加强师资培训,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的信息技能。组织信息化教学比赛、以赛促改,以点带面,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提升,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乡村教育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