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脓疱的诊断及其防治
2021-03-29易文辉
易文辉
(湖南省衡东县农业农村局, 湖南 衡东421400)
羊传染性脓疱也称羊口疮,是由病毒引起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轻则会影响进食,降低生产效率,重则会造成死亡,会对养羊效益造成不利影响。但在养羊过程中,由于养殖人员引种不规范、饲养管理不当,导致羊群极易感染传染性脓疱,不仅会影响羊生长发育,造成羊成群死亡,由于该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所以对养殖人员的健康安全也非常不利。因此,本文对羊传染性脓疱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要点、防治方法进行讨论,供参考。
1 流行特点
该病多发生于秋季,主要传染山羊和绵羊,隐性带毒羊和患病羊是该病主要传染源。羊群感染该病主要有2种渠道;(1)因购入隐性带毒羊或患病羊;(2)将健康羊置于被污染的牧场或圈舍。该病感染没有明显的品种及性别差异,但年龄差异较为明显,3~6月龄羔羊最易感,通常呈群体性发病。
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较短,一般染病后4~7d发病,发病后呈现3种临床症状,分别为唇型、蹄型、外阴型。
2.1 唇型
唇型是最常见的发病类型。初期病羊唇部会出现红色斑点,斑点会逐步转变成丘麻疹,继而转变成水疱或脓疱。水疱或脓疱破裂后会出现棕色或淡黄色结晶体颗粒,并在感染部位的皮肤表面产生硬痂。如果病羊抵抗力较强,感染程度较轻,这些硬痂1~2周会自动脱落,病羊能自行恢复健康;反之,如果病羊抵抗力较差,感染程度严重,水疱或脓疱感染面积会不断扩大,蔓延至耳廓及眼睛周围,出现毛细血管破裂的现象,病羊疼痛难忍,嘴唇外翻肿胀,采食量明显下降,最终死亡。
2.2 蹄型
蹄型只发生于绵羊,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蹄部。病羊的蹄部缝隙会出现脓疱或水疱,轻者只有1~2个蹄部出现脓疱或水疱,重则4个蹄部都会出现脓疱或水疱。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水疱或脓疱会逐渐发展为溃疡,导致病羊站立困难,无法起身,影响采食。
2.3 外阴型
外阴型较为少见,其患病部位主要集中在外阴部,个别病例乳房部位会出现结痂或水疱,公羊阴茎外部也会出现结痂或水疱,进而对配种造成不良影响。
3 诊断要点
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可以进行初诊,确诊需经实验室检测,如PCR方法或病毒细胞培养方法等。除此之外,还可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血清学方法确诊。但须注意该病确诊时,必须与蓝舌病、羊痘等疾病进行区分。
4 防治方法
4.1 预防方法
4.1.1 坚持自繁自养 养殖人员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基本原则,尽量不从外引进羊,如果必须从外引进羊,必须做好背景调查,不要从暴发过该病的羊场引进。同时,还必须对要引进的羊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要着重检查羊的蹄部,确保其不存在任何水疱或脓疱。检查结束后,要对羊的蹄部进行全面清洗、彻底消毒。
4.1.2 做好日常管理 养殖人员必须对铜钉、铁丝等尖锐物加强管理,以防对羊皮肤表面造成损伤,特别是羔羊抵抗力较差,皮肤较为薄,因而更要尤为注意。除此之外,养殖人员必须加强日粮管理,少喂干硬的草料,多喂柔软的牧草,在喂食时必须将材料或牧草中异物或芒刺剔除出来,以免对羊口腔粘膜造成损伤。同时,养殖人员可以根据羊群生长发育情况,在日粮中适量添加食盐、骨粉、鱼粉等物质,以此来增强羊群抵抗力,减少羊群患病风险。另外,养殖人员必须加强疫病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将其进行隔离,并用20%草木灰、1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对羊舍及用具进行全面消毒,同时邀请专业兽医前来确诊。
4.2 治疗方法
外阴型或唇型的治疗,可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患处,再用5%碘酊甘油溶液(甘油碘酊1:1),2~3次/d;蹄型治疗,可用10%硫酸锌酒精溶液、1%味苦溶液或3%龙胆紫溶液反复擦拭。或将病蹄放入5%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1min,每周1次,连用3次;对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例,可采用支持疗法,必要时可用磺胺类或抗生素类药物。
5 结语
羊传染性脓疱是羊的一种常发疫病,该病轻则会影响病羊正常进食,重则会造成病羊死亡。因此,在羊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必须对该病加强防范,一旦发现确诊病例,立即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降低该病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