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医整体观的基本特性❋

2021-03-29陈震霖张景明王红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整体观有形五脏

陈震霖, 张 硕, 张景明, 王 苗, 王红艳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3.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了中医学独特的世界观,阐明了人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性[1],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如器官、经络、脏腑、系统等,在结构上密切联系,功能上协调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二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同源、同构、同道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同源、同构,均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自然界为他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2]。《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说明人与自然遵循着共同的阴阳消长、五行制化等规律;三是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其社会角色、地位不同、社会生态变迁,与人体身心机能及易发疾病谱的构成有着密切关系。如《医宗必读·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云:“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坚固。”因此,中医学整体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性。

1 以气为中介的物质性

“气”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是运行不息且又无形可见的一种极细极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阐释物质存在与运动的哲学内容。

1.1 气是构成人与万物共同的原始物质

古代哲学明确指出,世界上所有物质包括天地万物和人类,都是由气构成的[3]。气是他们的共同原始物质。人为万物之灵,有意识的思维活动,不同于万物[4]。《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形象地描述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玉版》也说人是“天地之镇也”,所以中医学认为人是由气中最精粹的部分,即精气所构成。如《淮南子·天文训》有“烦气(杂乱之气)为虫,精气为人”的说法[5]。西汉时将气称为元或元气,如《春秋繁露》曰:“元者,为万物之本”[6],《论衡》亦有“元气,天地之精微也”的记载[7]。《说文解字》解释说:“元,始也”[8],说明元气即本始之气,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1.2 “同源”“同构”是气构成万物的基本体现

就气的物质形式而言,是一种整体存在,通常被称为“一气”。如《庄子·知北游》曰:“通天下一气耳”[9]。但从气的性质及其表现于外的效应而言,具有多样性。可以理解为,整体之气中包含着性质各异的不同成分或组成部分,如阴、阳二气,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再细分之可以成千上万,浩瀚无边。这些不同性质的气根据其聚合或弥散状态构成了有形或无形的宇宙万物,由于不同类型物质的属性各异,宇宙世界就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效应状态。《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说明气的性质是通过其效应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表现于外的各种效应才能认识不同性质的气。气本为一,内分阴阳,阴阳交感而万物化生。如《类经附翼·医易义》曰:“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阐明气是形成宇宙万物同源同构的基本物质,阴阳交感是化生宇宙万物包括人体的内在动力。

1.3 “无形”和“有形”是气存在的基本状态

气在宇宙空间中的存在状态包括“无形”和“有形”两种。“无形”是气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指气处于弥散状态,弥漫分布于所有空间,无隙无边、无所不在、连续无间,不具备稳定形态,不占有固定空间,具有透达性,能够在有形质的物体内外任意出入,可以游逸于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联系贯通天地间一切万物。“有形”是指气以聚合状态存在,形成具有固定形质的物体,占据一定空间,能用肉眼清晰看见。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无形之气可以凝聚成有形之物,有形之物消散又会还原于无形之气。所以,气本为一,“无形”与“有形”只是气存在的不同方式,根据条件的变化,气的“无形”与“有形”在不断转化。

1.4 “弥散”和“透达”是气贯通万物的基本形式

由气构成的宇宙世界中复杂多样的各类物质虽然相对独立,但并不孤立,彼此间密切联系、相互为用,通过气的沟通相贯形成一个统一整体[10]。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之气,《管子·内业》说气“其细无内,其大无外”[11],透达无隙,至大无边。气的弥散性、透达性可以使其渗入于各种有形的物体之中,通过凝聚发散、升降出入等运动,与构成有形物体的气进行着永不停息的交换活动,所以自古有“同气相应、同气相求”的说法。讲的是性能类同的气,无论彼此间有无物体阻隔、相距多远,均可通过气的弥散作用透达无遗。故事物间“有形”或“无形”的相互作用或感应,都是通过气的恒动性传递着信息或能量,如月之盈亏引起的潮汐、乐器的共振共鸣、磁石吸铁、心理感应、异性相吸等现象。

1.5 气是天地万物间信息传递的载体

所以说,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性物质,也是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相互感应的中介。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万物与天地、人类与自然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与天地自然相通,与宇宙万物相应[12],《庄子·天下》言“天地一体”[9]。日月运转、昼夜更替、四季变换等自然现象对人体各项机能的影响都以气为中介而实现,气充当着“人-自然-社会-万物”之间各种信息传递的载体。从宏观角度辩证地把握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中医学重视整体性、联系性和协调性的哲学基础。

2 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性

整体观是中医思维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是其归宿所在。中医学的整体观搭建了一个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网状交织的立体框架结构,构建了一个“自然-人-社会”的宏观整体。

2.1 宇宙世界是以人为核心、自然社会协调为用的宏观整体

整体观是对自然、社会及其所构成事物本身,相互之间联系性、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的认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各组成部分、形体和神志等。中医学在观察事物现象、分析生理与病理、健康与疾病、预防与治疗等问题时,均以整体观为指导,从整体角度去找原因寻方法。整体思维广泛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任何阶段、任何方面,具有相对性[13]。如一个大整体可以包含若干个小整体,小整体是大整体的某一局部或组成部分。整体与整体、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不是杂乱无章的罗列,也不是简单的堆砌,更不是生拉硬拽在一起,而是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地组织在一起。从宇宙世界层面,“自然-人-社会”以气为中介,构建了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宏观整体。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生活在社会中,自然变化、社会变迁都会影响人体身心机能,人在能动地适应自然、社会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自身稳定的各项功能活动[14]。

2.2 人体本身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中医学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五官、九窍、肌肤、腠理、经络、筋膜等,这些脏腑、组织、器官等通过“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经络系统紧密联系起来,构成“脏-腑-体-华-窍-液-志”相对独立的五脏系统,如心为“君主之官”,属五脏之一,与小肠相表里,其体、华、窍、液、志分别为脉、面、舌、汗、喜[15],通过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构成了“心-小肠-脉-面-舌-汗-喜”以心脏为中心的心系统[16]。其他4个系统也分别以肺、脾、肝、肾为中心,所属经络为联系,构成4个类似的脏系统。每一系统皆以脏为统领,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在五脏关系中,心为五脏之大主,五大系统间也以心为主宰,通过经脉、络脉、经筋、皮部等将五大系统密切联系,网状交织,构成整个人体统一的有机整体,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通过经络的转输作用输布于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各种各样广义或狭义“神”的变化[17]。

2.3 自然社会是以五脏为中心、五行为纽带的时空整体

气是构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可以化生成木、火、土、金、水5种类型的基本物质,这5种物质元素及其不断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是五行的本义。随着古人认识的不断提高,物质元素逐渐被削弱和淡化,五行的特性被抽象出来,用以分析、归纳、研究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属性及各类事物内部的相互联系,形成五行学说。《百子全书·叔苴子内篇》曰:“天地间一气耳。气之清而强者为火,清而弱者为水;浊而沉者为土,浊而浮者为木,浊而实者为金,皆一气之清浊而流派为五也。一气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还一,一可摄五”[18]。五行学说就是用取象比类、推演络绎等方法,把各种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等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类。中医学按照五行属性,把人体各种组织结构、各项身心机能分别归属于相应的五脏系统;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把人体与自然社会各种事物现象联系起来,构成天人相应的时空系统[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将自然界五方、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音与人体相对应的脏、腑、体、华、窍、液、志进行五行归属,构成“肾-水-冬-北-寒-藏-黑-咸-羽-呻-栗-恐”,以肾为中心的时空层次整体,其他四脏类此。又因五行之间、五脏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亢害承制的多重关系,就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20]、五行为纽带、人体内外错综交织的多层次、立体状时空整体。

3 以时空为轴线的恒动性

中医学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治预防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时,始终坚持运动、变化、发展的观念,恒动性是中医整体观的固有属性。

3.1 以气为本原构建恒动的时空宇宙模型

气是形成宇宙世界的本原,是构成人体以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永恒不断地进行着升降出入运动[21]。因此,由气所构成的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生命也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的。据《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中记载:“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摁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形象地描述了宇宙空间中时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运动之机,是万物化生的根本,并以时空整体恒动观为指导,形成了五运六气理论[22]。该理论以天干地支为推演符号,应用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五行生克制化等规律研究自然气象与时空运转、物候变化、人类生命规律等关系[23],将年、月、日、时与五运、六气、三阴三阳等相结合,人与自然、社会相结合,应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把各类时间、空间要素有机融合成一个恒动的时空整体。

3.2 以恒动观分析人体生命活动规律

中医学始终从恒动、变化和发展的视角来观察分析人的各项生命活动规律[24]。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则齿发去”,说明人的脏腑机能和形体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着规律性的变化,人的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历程始终处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过程中,脉象亦随四季更替而表现出周期性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描述为:“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灵枢·营卫生会》也详细描述了营卫之气随日月运转、昼夜变化、永不停息、周而复始地在人体内运行的过程:“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以上论述均说明人体以恒动性维持着各项生命机能活动。

3.3 整体恒动性贯穿于辨证论治全过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整个过程是不断变化的,时刻体现着动态性,主要表现为“邪气入侵-正邪相争-正邪消长-正胜邪退或正虚邪恋”等4个环节。中医临床常见的“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现象便是疾病动态变化的具体体现,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在疾病过程不同时段的演变使得中医证候表现出动态时空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将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宏观整体系统,认识疾病,首先认为是人体本身阴阳二气失衡的结果,同时也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等外界环境的平衡失调。诊断疾病时,不仅在“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丹溪心法》)理论的指导下[25],考虑人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26],也从多层次、多维度分析自然、社会对人体造成的影响。疾病发展也会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的动态变化。有学者用动物模型观察了昼夜变化对血压等影响,研究表明昼夜节律钟的破坏会导致血压的异常,尿液中排泄的水和电解质也有重大变化[27]。所以,中医诊疗在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为主收集疾病信息时,可参考现代理化检验结果,综合分析人的形体、心理各方面的病理变化[28],根据具体病情,恰当选择八纲、脏腑、六经、三焦以及卫气营血辨证等不同的辨证类型,采用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的方法开展各项治疗措施。

总之,中医学的整体观将“自然-人体-社会”看作一个宏观的统一整体系统,在宏观整体的调控下,人体、自然、社会又分别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各自依照自身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着;又通过气的升降出入、阴阳消长、五行制化等规律调节、控制着彼此的协调平衡。诊疗疾病时,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既考虑人体本身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注重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形体与神志,又密切关注自然、社会对人的影响,在时空的动态变化中把握各种联系,常中求变,变中求常,深入分析,细心诊察,整体辨治。

猜你喜欢

整体观有形五脏
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不断提升基层党的建设质量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失眠与五脏
未定义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推进零售业务标准化转型需要整体观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基于“整体观”的“韦达定理”教学与思考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五脏神”学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