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经刮痧研究*

2021-03-29王莹莹杨昆吾徐东升杨金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出痧刮痧疗法

王莹莹,吉 佳,杨昆吾,杨 莉,徐东升,杨金生,,3△

(1.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2.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刮痧疗法是中医针灸代表性的临床技术之一,作为一种原始、朴素、直接的体表刺激疗法,在古代为保障民众的健康发挥了持续的重要作用。现代刮痧疗法不仅在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也在民众保健中发挥作用。刮痧理论、实验、临床及标准规范等方面逐渐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行业内逐渐提出“循经刮痧”的概念。现对“循经刮痧”的研究进展述评如下。

1 传统刮痧回顾

关于刮痧疗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如有专家认为,《五十二病方·婴儿瘛》记载捪法的所用工具、技术要领、方法、步骤、要求、医疗效果、适应症等,是刮痧疗法的早期雏形[1]。其中记载到用饭匕或汤匙在婴儿瘛引起手足四肢伸缩抽动部位进行抚摩、擦拭,抚摩、擦拭时局部要洒以地浆水,抚摩、擦拭后等待局部“有血如蝇羽”出现即可。如需再抚摩擦拭,捪法如前。经过数次捪法治疗,直至婴儿瘛之徵象完全消失为止[2]。之后刮痧疗法作为感受山岚瘴气、中暑、霍乱的方法而散见于《肘后方》《景岳全书》等医籍中。如张景岳详细记载了用刮背法治疗绞肠痧的过程:“择一光滑细口瓷碗,别用热汤一钟,入香油一二匙,却将碗口蘸油汤内,令其暖而且滑,乃两手覆托其碗,于病者背心轻轻向下刮之,以渐加重,碗干而寒,则再浸再刮。良久,觉胸中胀滞渐有下行之意,稍见宽舒,始能出声。[3]”明末清初瘟疫频发,刮痧方法简洁有效,使清代刮痧疗法应用更为广泛,大量刮痧专著相继出版,刮痧疗法达到兴盛时期,正如文献记载的“痧有百病,百病变痧”[4]。如《痧症指微》用刮痧法治斜肩:“此秽邪在皮肤肌肉之间,如左肩作痛垂下,右亦如之,延久则手举不起,或半身不遂,若用官料药服反重,以三指拍曲池穴、尺泽穴,拍出紫块,刺出紫血,再以香油钱括臂臑穴、肩井穴”[5]。可以看出,清代刮痧疗法已经不单单局限于肢体大部位的刮拭,逐渐开始进行穴位刮痧,这在刮痧治疗上确是一大进步。但是这期间的刮痧临床操作主要是刮拭局部和邻近穴位,基本上脱离了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和脏腑辨证理论的指导。到了清中末期,随着温病学和疫病学理论的完善,急症、外感热病等对症刮痧治疗的习俗被挤下历史舞台。至此,“痧病理论”和刮痧疗法终未发展成为专科理论和治疗体系,可见理论构建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

2 循经刮痧理论的提出

一般来说,比较成熟的科学技术应该是理、法、术的完美结合,因此有必要对传统刮痧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范畴内进行理论升华与临床提高。经过近5年的刮痧教学推广与临床经验总结,在1994年北京召开的第四届康而福国际刮痧排毒整体健康法学术大会上发表了“古法新用科学刮痧”一文,首次从刮痧概念及沿革、作用机理、刮痧手法、方向、治疗原则、适应症、禁忌等10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与解读,尤其从刮痧的定义上进一步强调了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对刮痧疗法的指导作用[6]。1995年,《中国刮痧健康法》中首先提出了“循经刮痧”概念,著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专家孟庆云评价其“在理论上与中医经典理论接轨,如经络、穴位,结合各病理论阐述刮痧”[7]。之后,刮痧临床应用逐渐与经络腧穴、中医辨证理论结合。2003年,“保健刮痧”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列为职业劳动技能,成为广大群众自我保健和创业就业的一项职业技能。《保健刮痧师国家职业标准》和《保健刮痧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出版,明确规范了刮痧的基本技术操作规范和中医理论指导要求[8-9]。2014年颁布实施的《GB/T 21709.22-2013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2部分:刮痧》,将刮痧疗法的概念定义为“刮痧是用特制的刮痧器,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10]。“循经刮痧”理论的提出,使民间经验的传统刮痧发展为中医针灸经络理论指导、循经走穴、内症外治的辨证刮痧。

文献整理是理论研究的基础,但刮痧疗法的文献整理研究相对较少,较其应用的广泛性相对滞后,大多数只是粗线条、经验内容的介绍,理论溯源的系统研究则更少,导致“痧”“刮痧”“放痧”“循经刮痧”等内涵不清。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刮痧研究课题组通过系统整理国内18家图书馆馆藏的61本古代刮痧相关文献,校勘集注原创的22本痧证代表性专著,对刮痧源流、定义、范畴、方法等进行了系统归纳和考证,提炼痧证理论、循经刮痧理论及刮痧疗法学术精要,出版150万字的《刮痧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专著,填补了中医刮痧古籍整理和刮痧理论研究的空白[11]。刮痧文献整理研究有助于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梳理与诠释其基础理论与内涵,使刮痧疗法这一医疗手段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3 循经刮痧临床研究

循经刮痧临床应用研究比较多,主要集中于颈肩腰腿痛等痛证和感冒、发热、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其次是乳腺增生、痛经等妇科病症,失眠、抑郁等精神系统疾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还有中暑、带状疱疹、痤疮、黄褐斑、慢性疲劳综合征、肥胖等 30 种(类)病症,以及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的康复,涉及临床各科常见病[12]。

循经刮痧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评价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中,课题组通过500例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分析刮痧部位(穴位与经脉)、刮痧出痧程度(是否出痧)对疗效的影响,发现循经刮痧和非循经刮痧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循经刮痧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出痧和循经是刮痧疗法的关键影响因素[13],说明刮痧时必须要有一定的循经刮痧长度与出痧程度,才能达到体表刺激的效果,进一步从临床证实“循经刮痧”理论。刮痧疗法之循经、出痧、间隔等关键指标的临床研究也已开展,如选择刮痧适宜的腰痛[13]、高血压[14]、痤疮[15]、更年期综合征[16]等病症,通过刮痧即刻效应与远期效应的验证、刮痧与针刺的疗效比较,客观地评价循经刮痧的临床疗效。

4 循经刮痧效应特点与机制研究

“循经刮痧”理论及刮痧的机制研究陆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中医外治法研究等立项支持,通过实验研究逐渐开展了刮痧对机体生化指标、抗氧化、免疫功能、血液循环影响等方面的探讨性研究。

刮痧外周效应规律研究显示,委中穴刮痧后15、60、90 min时,同侧本经经脉线腰段大肠俞穴区域皮肤血流灌注量值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且刮痧与观察区域之间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说明刮痧促进循经远端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从实验方面验证了“循经刮痧”[17]。

刮痧后局部皮肤的形态学和化学物质的表达变化研究显示,刮痧对局部组织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5-羟色胺、组胺、P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具有上调作用,使肥大细胞减少,并伴随脱颗粒现象[18],初步揭示了“痧”的物质基础。刮痧后表皮、毛囊、血管组织形态改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表达和神经纤维形态无明显改变,其他表达变化在第5天逐渐恢复正常,CGRP标记的神经纤维形态无明显变化,客观评价了刮痧的安全性,也为临床刮痧间隔提供了科学依据[19]。刮痧可调整健康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过氧化脂质、胆红素、白细胞介素含量,通过改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与过氧化物能力及机体免疫功能相关活性物质的含量,调节机体抗氧化作用与免疫功能[20]。

5 循经刮痧标准规范制定

尽管刮痧、拔罐、艾灸等体表刺激疗法相对比较安全,但如果操作不规范、超出适宜范围,也会存在安全隐患。以往刮痧在临床操作上,力度、方向、程度、流程等方面没有客观描述,影响了刮痧临床疗效的提高;在适用范围上没有明确区分刮痧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刮痧适宜病症缺乏临床评价研究,使刮痧的优势与特色很难显现,甚至有时会因为扩大适应症而出现安全事件,这直接影响着刮痧的治疗效果和推广应用,因此刮痧技术操作规范与标准制定势在必行。

按照标准制订的要素,课题组围绕“刮什么部位、刮到什么程度、多长时间刮一次”等问题,开展了基础实验研究与临床验证,以解决刮痧操作中的现实问题,制定颁布刮痧医疗、保健、职业、器具等5项标准,构建多层次刮痧技术标准体系。其中,按照国家标准制订流程规范了名词术语、操作方法、适宜范围等,颁布了《刮痧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10],体现了刮痧的保健优势。针对亚健康的常见22个症状,9种疾病倾向和9种中医体质,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突出刮痧的保健调理作用,颁布了《刮痧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2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刮痧职业技能准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保健刮痧师》[8]和《中医刮痧师》[22]2项国家职业标准,并依据此标准鉴定10多万保健刮痧师和中医刮痧师从事刮痧专业服务。鉴于刮痧研究的经验和成果,保健刮痧成为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1481个职业之一《保健调理师》(4-10-04-01)的主要组成部分[23]。另外,随着刮痧技术的推广应用,ISO20308 《Guasha Instruments》刮痧器具国际标准于2017年由ISO颁布,英文翻译使用汉语拼音guasha,是目前唯一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国际标准[24]。

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中医药标准化将科技成果与先进经验加以总结提炼,是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表现形式。标准规范的制定有助于医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事业。循经刮痧的标准规范研究,不仅开展较早且较为全面系统,还创立了中医技术和职业技能转化的新模式,成为中医技术规范化研究的典范。

6 结语与展望

循经刮痧理论的提出加强了刮痧技术的中医理论指导,有助于规范临床应用与提高临床疗效,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刮痧标准规范内容入选中医药适宜技术,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推广应用。在妇幼保健系统、基层社区和全科执业助理医师中,依据刮痧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考核,使刮痧成为人社部的基本医保诊疗项目,其疗法内容不仅入选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院校教材,还编著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刮痧疗法》[25],实现了刮痧技术标准的相互关联及创造性转化。但也存在一些尚需解决的问题,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循经刮痧疗法的研究。

一是进一步加强循经刮痧的机制研究,增强刮痧技术的科学支撑。刮痧的效应如何发挥,目前较多集中于健康机体的刮痧观察,不同病症模型的刮痧效应开展较少,建议进一步加强机制研究,开展“痧”的生物学变化定性定量研究,阐述“痧”和刮痧的效应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刮痧的适宜范围。

二是建议开展刮痧力度的量化研究。刮痧是通过移动的机械刺激产生效果,刮痧力度不仅是疗效的关键因素,也是刮痧不良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目前虽已申报“一种具有加速度传感和压力传感的刮痧器具”“一种中医刮痧力度和速度的测量装置”等专利,然文献报道、标准规范中较多的仍是以定性的方式描述刮痧力度,如轻手法、重手法以患者耐受为度。如何将刮痧力度量化值得进一步探索。

三是加强出痧程度的客观化评价研究。临床研究表明,出痧是刮痧疗法发挥临床效果的外在表现或作用途径,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评价出痧的程度,如何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出痧将刮痧效果发挥到最大,建议通过痧象的色泽、温度、血流等指标量化出痧程度,在规范应用的基础上发挥更好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出痧刮痧疗法
刮出来的“痧”到底是什么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刮痧疗法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头痛不用愁 刮痧来解忧
刮痧多了,身体就虚了吗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
刮痧之“痧”
刮痧时,出痧越多越好吗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