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曲《平沙落雁》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

2021-03-29褚冰弦

黄河之声 2021年2期
关键词:平湖琵琶音色

褚冰弦

引 言

琵琶曲《平沙落雁》是一首经典的传统作品。琵琶的传统乐曲大体可分为武曲与文曲两种,武曲是指具有一定故事情节,气势磅礴,结构比较庞大的乐曲,代表作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文曲是指以抒情为主,深刻表达内在情绪的乐曲,代表作品如:《月儿高》、《塞上曲》等。而《平沙落雁》则属于文武曲,综合了武曲、文曲的表达方式和风格特点,深受各家各派演奏家们的喜爱。本文将追其源流,重点比较研究平湖派朱荇菁、杨少彝演奏版本与刘德海演奏版本。

一、《平沙落雁》的源流

庄永平先生是现今音乐界燕乐研究方面屈指可数的专家,他在《琵琶手册》一书中记载《平沙落雁》最早收录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一素子琵琶谱》中,是古调八首之一,称为“正音古传”的“八操”。但是庄永平先生未能找到该曲谱,因此本文将最早有曲谱可寻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简称《华氏谱》)作为《平沙落雁》最初的源流。

《平沙落雁》描述了大雁南去的景象,而在古代人们对鸟类定义不清:“历代对一些常见的鸟类,如同属鸭雀科的雀,鹊及雉科的鹧鸪;同属鸭科的雁,鹄,鸭及鹤科的仙鹤;同属鹰科的雕等,甚至他们之间,均有混淆不分的现象。”①因此关于《平沙落雁》这首琵琶传统乐曲,出现了很多同名异曲,笔者根据庄永平的《琵琶手册》,将《平沙落雁》这首乐曲的历史发展整理成表格(见表1),表格中提到的“同曲”是指该版本与《华氏谱》一脉相承;异曲是指仅曲名相同,乐曲本身与《华氏谱》没有任何联系。

表1 《平沙落雁》流传详见:(此表是根据庄永平的《琵琶手册》整理)

序号 年代 乐谱 段落 同曲或异曲 其他4 1912 年 《玉鹤轩琵琶谱》(简称《玉谱》)无段落,来自同名琴曲,与其他《平沙落雁》的内容不相同同名异曲《玉谱》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上中下和续卷。《平沙落雁》属于下卷王露传谱部分之一。5 1929 年 《养正轩琵琶谱》十八段:(1)奋翮出巢(2)芦汀搜羽(3)结阵渡江,等同名异曲《养正轩琵琶谱》是沈浩初对浦东派琵琶的整理搜集。分为文套与武套。《平沙落雁》属于武套大曲之一。6 1980 年 《汪昱庭琵琶谱》五段:露渚烟清(2)江天作阵(3)塞上衔芦,等同名异曲此谱是由中央音乐学院搜集整理。《平沙落雁》是由学生李光祖提供。7 1990 年 《平湖派琵琶曲13 首》七段:(1)雁阵横空(2)霜天雁叫(3)高翔千仞,等同曲此谱朱荇菁、杨少彝传谱,任鸿翔整理出版。8 1996 年 《刘德海传统琵琶曲集》七段:(1)雁阵横空(2)霜天雁叫(3)高翔千仞,等同曲此谱由刘德海先生编著并出版。

从上表可见,《平沙落雁》最初乐曲只有68 板,无标题,收录于《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简称《华氏谱》)。后经清朝琵琶家李芳园扩充为七段,收录于《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简称《李氏谱》),后人又在李芳园版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演奏风格与特点形成了许多演奏版本。本文将以平湖派的朱荇菁、杨少彝演奏版本与刘德海演奏版本进行比较来分析两个版本的异同之处。

二、《平沙落雁》两个版本的相同之处

朱荇菁、杨少彝传谱(下文简称平湖派朱、杨版)的《平沙落雁》收录于《平湖派琵琶曲13 首》,此曲通过琵琶技法来表现自然风景与大雁南去的景象。

刘德海演奏版本(下文简称刘版)的《平沙落雁》是根据杨大钧演奏版本整订的,收录于《刘德海传统琵琶曲集》。刘德海先生对其注入了全新的理解,将大雁注入了人性的冲动,刘德海先生曾说:“《平沙落雁》是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②”

两个不同的演奏版本在以下两个方面是相同的:

(一)段落标题相同

《平沙落雁》分为七段,有七个小标题:“雁阵横空”、“霜天雁叫”、“平沙抓翅”、“高翔千仞”、“衡阳万里”、“逐对分飞”、“一行归影”。

两个版本在段落标题上是与清朝琵琶大师李芳园在《李氏谱》中记载的《平沙落雁》一脉相承的,七个标题生动形象地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雁叫、雁飞、憩息时的景象。

(二)调式相同、落音相同

琵琶用D 调定弦,第一段“雁阵横空”与第二段“霜天雁叫”落音在B,为b 羽调;第三段“平沙抓翅”与第四段“高翔千仞”落音在#F,为#f 角调;第五段“衡阳万里”与第七段“一行归影”落音在E,为e 商调;第六段“逐对分飞”落音在D,为D 宫调。

整首乐曲调式进行了四次变化:b 羽调→#f 角调→e 商调→D 宫调。调式的变化恰好与乐曲表现的场景契合:乐曲以b 羽调先描绘了大雁在空中的飞翔(“雁阵横空”)与鸣叫(“霜天雁叫”),然后以#f 角调描绘了大雁时而俯冲到地面(“平沙抓翅”)、时而高翔在空中(“高翔千仞”)的此起彼伏的状态,接着以e 商调描绘了大雁“衡阳万里”之后回归(“一行归影”)的场景,最后用D 宫调表现大雁分成若干队伍归来(“逐对分飞”)的情景。

三、《平沙落雁》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

平湖派朱、杨版的《平沙落雁》与刘版的《平沙落雁》虽然在段落结构,乐曲调式等方面相同,但在乐曲速度,左右手技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下文将对这些差异进行详细的比较与研究。

(一)乐曲速度的对比

速度是指乐曲进行的快慢,对乐曲的基调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呈现出多种的艺术形象,音乐表达的情绪也会有所不同。《平沙落雁》一共有七段,每一段都是独立的,每段的速度要求都不同。平湖派朱、杨版与刘版在速度上存在很多差异,见表2:

表2 两个演奏版本的速度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平湖派朱、杨版的《平沙落雁》,段与段之间速度不同,但每段内的速度则没有变化。同时,在实际演奏中,该版本段落之间没有明显停顿,而是一气呵成。

刘版在实际演奏中,不仅段与段之间速度不同,而且每一段内的速度都不是统一的,如第一段“雁阵横空”,从散板起,入板后从♩=54 到♩=84,速度的变化是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大雁展翅飞翔、雁阵横空的壮观景象。在第二段“霜天雁叫”、第五段“衡阳万里”、第七段“一行归影”中和第一段一样是慢起渐快的速度要求。而在第六段“逐队分飞”中,刘版在速度上更是采用了散板,来表现大雁逐队分飞时的景象。

通过对比发现,平湖派朱、杨版的《平沙落雁》每段内速度没有变化,整个乐曲情绪较为平稳、统一;而刘版不仅段与段之间速度不同,且每个段落内的速度都有变化,通过丰富的速度变化,使乐曲张弛有度、更富于表现力。

(二)段落乐句的对比

平湖派朱、杨版的《平沙落雁》与刘版的《平沙落雁》在段落标题上是相同的,但是两个演奏版本在同一个段落中的乐句结构却大相径庭。以第二段“霜天雁叫”为例。第二段“霜天雁叫”采用平行四度按弦的方法,左手双弦推拉,右手过弦夹弹来模仿雁叫的情景,生动活泼,惟妙惟肖。

平湖派朱、杨板的“霜天雁叫”不分段,一气呵成,速度都为♩=110。全段为116 板,每7 板一句,共18 句,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凑严密,无分段感。

刘版的“霜天雁叫”分为两段,第一段速度为♩=88,而第二段速度为♩=120。除去最后两小节左手自由拍弦,共128 板,分为两段,每段均为64 板、4 板为一句,共32 句。句与句之间强弱交替,一句强一句弱的音响效果充分表现了乐曲忽虚忽实、忽明忽暗、忽远忽近的意境。

将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后发现:两个版本总的板数不同,刘版板数比平湖派朱、杨版的要多,平湖派朱、杨版的版本以奇数7 板为一句,而刘版以偶数4 板为一句,刘版更适合现代听觉习惯——以偶数为一乐句。

(三)右手技巧的对比

琵琶音色的控制更多地依赖于右手的演奏,右手演奏状态的不同如演奏手形、手指触弦的位置、力度的把握等都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即作品整体的音色。

琵琶右手的演奏手形大体可分为三种:“龙眼手形”、“凤眼手形”、“丝竹手形”。“龙眼和凤眼”手形最早是由汪派创始人汪昱庭先生提出的,并在林石城的《琵琶教学法》中这样定义:“‘龙眼手形’是指右手的食指与大指稍弯,虎口似龙眼而得名,用此手型演奏,右手触弦位置偏上,音色较为柔和。‘凤眼手形’是指右手的食指与大指伸直,虎口似凤眼而得名,用此手形演奏,右手触弦位置偏下,音色较为坚挺有力。”而“丝竹手形”是刘德海先生在龙、凤眼手形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这种手形在演奏“江南丝竹”时常用,它要求手腕不动,手指多动,触弦浅,音色较为秀美,轻巧。

平湖派朱、杨版《平沙落雁》演奏中,基本采用“凤眼手形”,右手触弦的位置偏下,音色干净,纯粹,强而不噪,铿锵有力。相比刘德海演奏版本的音色多变,平湖派朱、杨演奏版本音色则较为统一,右手演奏坚挺有力,颗粒性强。平湖派的传人朱荇菁曾说“平湖派琵琶追求紧凑严密,声调铿锵,丰满华丽的美学效果。③”平湖派朱、杨版在第七段“一行归影”中,相对刘版运用的文扫,则运用了武扫,四弦同时发音,统一干净、苍劲有力,配合着左手的打音,虚实相称,描述了在湛蓝的天空中大雁越飞越高的美景。

刘版《平沙落雁》的演奏中,刘德海先生则分别运用了这三种手形:“龙眼手形”、“凤眼手形”、“丝竹手形”。第一段“雁阵横空”采用的是“龙眼手形”,食指与大指稍弯,“跪”在弦上触弦,右手触弦的位置为扶手和24 品的1/2 处,音色柔和、厚实。从第二段开始,由于乐曲速度加快,刘德海先生在演奏时采用“凤眼手形”,食指与大指伸直,“立”在弦上,音色坚挺有力,颗粒性强。第四段“高翔千仞”,旋律流畅灵动朴实清淡,刘德海先生在这段运用“丝竹手形”,手腕不动,手指多动,手腕稍平,触弦浅,音色秀美,轻巧。刘德海先生把三种不同的右手演奏手形巧妙地运用于不同的段落,使音色变化丰富,富有层次感,时而淳厚柔美,时而坚挺有力,时而轻巧灵动。

将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后发现:平湖派朱、杨版只运用了一种手形,力求统一,干净的音色,风格华丽而不造作。而刘版则随着乐曲情景的起伏变化,手形也跟这发生了变化,力求在音色更富有张力、层次感。

(四)左手技巧的对比

左手的技巧对于琵琶演奏来说是琵琶的“生命”,声韵情腔全靠左手的推拉、吟揉等技巧来表现。两个版本的《平沙落雁》都大量运用了左手的技巧来表现雁叫、拍翅、小憩的状态。

林石城先生在他的《琵琶教学法》一书中对“推、拉”音是这样定义的:“‘推’将弦身用左手按指紧按在相品位上后,向右推进。‘拉’又称‘挽’,将弦身用左手按指紧按在相品位上后,向左拉出。两个演奏版本均运用了大量的推拉音,但效果却不相同。④”

以第一段“雁阵横空”(见谱例1)最后一小节为例,平湖派朱、杨版采用的下推音,即左手先拉出,右手再弹,实际演奏效果为“16”⑤。

谱例1:“雁阵横空”最后1 小节

谱例1.1:平湖派朱荇菁、杨少彝演奏版本:

而刘版(谱例1.2)了上拉音,即上推拉音,右手先弹“6”,随后左手拉到“1”再回到“6”,实际的演奏效果是“616”。

谱例1.2:刘德海演奏版本:

同样在第二段“霜天雁叫”中,采用了平行双四度,左手推拉,右手夹弹来模仿雁叫。平湖派朱、杨版(谱例2.1)演奏中则采用了下推拉,左手快速拉出,再配合右手完成推音,

谱例2:第二段“霜天雁叫”两个版本:

谱例2.1:平湖派朱荇菁、杨少彝演奏版本:

而刘版(谱例2.2)中则采用了上推拉,右手先弹,左手再拉出,完成拉音后再回到原位,整个推拉过程较为慢。

谱例2.2 刘德海演奏版本:

通过对比发现,平湖派朱、杨版的《平沙落雁》在左手技巧上善用下推音,左手先拉后弹,推拉速度快,极富韵味;而刘版则喜用上拉音,先弹后拉,推拉速度较慢,音色委婉,含蓄。

结 语

《平沙落雁》是一首优秀的琵琶传统作品,研究比较《平沙落雁》的不同演奏版本,一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乐曲,更是通过这首传统乐曲的研究,体会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将这些不同流派的演奏特点运用于更多的琵琶乐曲中。作为多年习琴人,发展、继承中国传统的音乐是我们的责任,特别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更多的人在音乐上追求技巧与速度,殊不知忘记了音乐本身,回归传统音乐,体会其深藏的韵味,便会乐在其中。

注释:

① 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328.

② 李光华.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文集[M].北京:中央音乐出版社,2008:45.

③ 任鸿翔.琵琶曲论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132.

④ 林石城.琵琶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54.

⑤ 双引号中的数字代表用简谱记谱的乐谱或音高,下文如出现双引号中的数字与此情况相同。

猜你喜欢

平湖琵琶音色
卓越平湖晴翠售楼处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吟荷
谁的蛋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网剧《平湖往事》开拍
“琵琶”和“枇杷”
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