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不同年级中学生心理问题特征比较
2021-03-29马红霞曹飞雄陈宣宇墨晗周福春
马红霞 曹飞雄 陈宣宇 墨晗 周福春
华北理工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 河北唐山 063210;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始于2019年12月,该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家庭聚集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部分中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的负性情绪,导致产生心理问题,有待于心理机构及时解决。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10~19岁),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资料显示每年约有20%的青少年发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1], 成人50%的精神健康问题发生于14岁之前,国内多数调查报告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亦较高[2-3]。本研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唐山市7~12年级的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探讨疫情期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并对突出的心理问题进行甄别,以期为学校及心理机构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实证数据支持,为学生返校学习和生活提供心理保障。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20年2~3月在河北省唐山市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8所中学7~12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星网络发放问卷7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69份,有效回收率86.7%。其中男生2865名,占47.2%;女生3204名,占52.8%。初中生(7~9年级)3677名,占60.6%,平均年龄(12.85±1.02)岁。其中7年级1915名,占31.6%,平均年龄(12.05±0.48)岁;8年级837名,占13.8%,平均年龄(13.34±0.68)岁;9年级925名,占15.2%,平均年龄(14.08±0.50)岁。高中生(10~12年级)2392名,占39.4%,平均年龄(16.17±0.98)。其中10年级学生762名,占24.1%,平均年龄(15.16±0.45)岁;11年级907名,占14.9%,平均年龄(16.21±0.55)岁;12年级723名,占11.9%,平均年龄(17.27±0.59)岁。
1.2研究工具
1.2.1自编人口学资料调查表 包括所在学校、年级、班级、性别、年龄及家庭状况等。
1.2.2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 由王极盛编制,共有60个项目,分为10个因子,分别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采用5级评分制(1~5),同质性信度0.69~0.79,量表总分与各分量表的相关在0.55~0.90,信效度良好。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总均分和各分量表分<2.00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2.00~2.99表示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00~3.99表示存在中度心理问题,4.00~4.99表示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下文称为重度),5.00表示存在严重心理问题。
1.3调查方法 本研究使用问卷星网络调查方法,以学校为单位,将问卷星调查链接发给各个班级班主任,由班主任发给班里每位同学,并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评开始之前网络说明问卷填写方法、注意事项,所有问卷采取匿名调查,不记录姓名等个人信息。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①在全体初中和高中生中,使用协方差分析分别比较初、高中3个年级间MSSMHS量表总均分差异,性别作为协变量。使用卡方检验分别比较初、高中3个年级中轻、中、重度心理问题者构成比的差异;②在心理困扰者中,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心理困扰差异的独立预测变量。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069份,MSSMHS量表总分(1.82±0.57)分、强迫症状(2.00±0.65)分、偏执(1.67±0.67)分、敌对(1.69±0.75)分、人际关系紧张(1.81±0.73)分、抑郁(1.71±0.75)分、焦虑(1.89±0.86)分、学习压力(2.12±0.90)分、适应不良(1.71±0.61)分、情绪不平衡(1.98±0.78)分、心理不平衡(1.63±0.65)分。根据MSSMHS量表严重度的划界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学生各类心理问题总的检出率为32.1%(n=1944),其中轻、中、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27.5%(n=1668)、4.2%(n=254)、0.4%(n=22)。
2.2不同性别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总样本中男生2865名,女生3204名。男生MSSMHS总分和下列5项分量表分数均显著低于女生:MSSMHS总均分:(1.80±0.57)分:(1.84±0.59)分(t=-2.40,P=0.02);强迫(1.99±0.64)分:(2.02±0.65)分(t=-2.01,P=0.04);人际关系紧张(1.79±0.74)分:(1.83±0.72)分(t=-2.59,P=0.01);抑郁(1.60±0.70)分:(1.78±0.78)分(t=-7.10,P<0.001);焦虑(1.82±0.83)分:(1.96±0.88)分(t=-6.14,P<0.001);情绪不平衡(1.95±0.77)分:(2.00±0.78)分(t=-2.40,P=0.02)。男生则在下列两项分量表分数显著高于女生:适应不良(1.73±0.64)分:(1.68±0.58)分(t=2.71,P=0.01);心理不平衡(1.65±0.64)分:(1.60±0.65)分(t=2.95,P=0.003)。男女生在偏执、敌对、学习压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比较分)
2.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
2.3.1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描述和比较 总样本中男生2865人,女生3204人。使用协方差分析,将性别作为协变量处理,比较高中生和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结果显示高中生MSSMHS总均分和10项分量表分数均显著高于初中生,见表2。
表2 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比较分)
2.3.2初中生各年级MSSMHS量表总分比较 使用协方差分析,将性别作为协变量处理,比较初中生各年级心理健康水平并探索其发展趋势,结果显示7、8、9三个年级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3, 2)= 83.823,P<0.001),MSSMHS总均分两两比较7年级<8年级<9年级[(1.63±0.50)分<(1.80±0.58)分<(1.89±0.57)分]。相邻年级得分均数差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心理问题总体上逐渐增加趋势。
卡方检验表明,无心理问题者以及轻、中和重度心理问题者的构成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χ2=113.38,P<0.001)。从数值上看,心理健康者比例下降:7年级(81.1%)>8年级(70.6%)>9年级(63.2%);轻度心理问题者比例上升:7年级(16.2%)<8年级(24.7%)<9年级(31.7%);中度心理问题者比例上升:7年级(2.5%)<8年级(4.2%)<9年级(4.9%);而重度心理问题者比例先升后降:7年级(0.2%)、8年级(0.5%)、9年级(0.2%)。
2.3.3高中生各年级MSSMHS量表总分比较 使用协方差分析,将性别作为协变量处理,比较高中各年级心理健康水平,结果显示10、11、12三个年级间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88, 2)= 32.5,P<0.001),MSSMHS总均分两两比较:10年级>11年级>12年级[(2.05±0.60)分>(1.98±0.587)分>(1.81±0.58)分],相邻年级得分均数差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理问题总体上逐渐减轻。
卡方检验表明,无心理问题者以及轻、中和重度心理问题者的构成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χ2=44.53,P<0.001)。从数值上看,心理健康者比例升高:10年级(50.5%)<11年级(57.8%)<12年级(67.4%);轻度心理问题者比例下降:10年级(42.3%)>11年级(36.5%)>12年级(28.4%);中度心理问题者比例下降:10年级(6.7%)>11年级(5.3%)>12年级(3.7%);但重度心理问题者比例在12年级达到最高:10年级(0.5%)、11年级(0.4%)、12年级(0.6%)。
2.4高中与初中心理困扰者比较
2.4.1高中与初中心理困扰者的描述和比较 有轻、中、重度各类心理问题者高中生996名,初中生948名。使用协方差分析,将性别作为协变量处理,比较高中生和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结果显示高中生MSSMHS总均分和敌对、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以及心理不平衡5项分量表分数均显著高于初中生,见表3。
表3 存在心理问题的高中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各项得分比较分)
2.4.2初、高中心理困扰者的独立性差异探讨 鉴于上述单因素分析,初、高中心理问题诸方面可能相关性较强并互相影响,我们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初、高中心理问题者的独立性差异。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呈现显著性的因子(敌对、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作为自变量,将初、高中分类(高中=1,初中=0)作为因变量,将性别作为协变量,使用Backward Wald法进行处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中生焦虑(OR=1.30,P<0.001, 95%CI1.15~1.46)和适应不良(OR=1.43,P<0.001, 95%CI1.23~1.67)显著高于初中生,而初中生敌对(OR=0.61,P<0.001, 95%CI0.54~0.69)和心理不平衡(OR=0.88,P=0.049, 95%CI0.77~1.00)显著高于高中生。学习压力在多元Logistic回归过程中被去除,表明其并非独立影响因素,见表4。
表4 初高中心理困扰者的独立性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1944)
3 讨论
3.1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本次调查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总的检出率为32.1%(n=1944),说明本次新冠病毒肺炎的流行对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一定影响。学生群体存在焦虑、抑郁、烦躁、无聊等情绪反应,影响学生网络学业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家庭关系的和谐。
3.2不同性别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本次调查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女生MSSMHS总的平均分和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和情绪不平衡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则在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与既往多数研究结果类似,雍那等[4]的研究发现女生的抑郁和焦虑显著高于男生。国外的研究提示青少年阶段男生心理困扰总体上少于女生,提示应分别考察心理健康的不同方面以及这些方面的性别差异[5]。已有的研究已经表明,男性对于承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较多的困难,倾向于通过掩盖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外化的行为障碍来宣泄情绪困扰[6];而女性倾向于更多的表达内在情绪紊乱,如抑郁和焦虑。这些差异可能与性别的生物学特点和社会界定的男女角色有关,使他们的心理压力表现出性别差异。女孩更为敏感[7],常体验到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8],如果遭遇家庭暴力、虐待和学业压力[9],则出现精神健康问题的可能性更大。需要学校心理机构以及辅导员老师对男女生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策略和方法。
3.3初、高中各年级心理健康总体比较 本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MSSMHS总均分和10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中生。这一结果与既往调查研究类似[10]。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表明高中生居家进行网络学习引发的心理困扰比初中生更多一些,高中生面临高考这一人生大事,居家学习缺乏教师面对面的指导以及同学之间的互相支持,更容易引发焦虑、烦躁等情绪体验。
本调查研究发现,初中各年级心理问题总体上呈逐渐增加趋势。从构成比上看轻、中度心理问题比例显著增加,而重度心理问题者比例在8年级(初二)最高:7年级(0.2%)、8年级(0.5%)、9年级(0.2%)。初二作为心理问题高发时期与大多数国内研究相似。在南充市的调查中,初二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初一学生[4]。陈玲等[11]的调查提示初中生在经历初一入学后兴奋和自信后,体验到学习和环境适应的挑战,开始出现挫折感和压力。初二学生的挫折压力显著高于初一年级, 这是因为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关键期,无论是从身体生理发育、心理发展变化,还是需要面对更多更复杂的学业任务,都是全新的挑战,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增强,同时敏感而脆弱,容易产生挫折体验和更多压力[12]。而高中三个年级间心理问题总体上逐渐减轻。从构成比上看,轻、中度心理问题比例显著下降。另外,学生刚进入高中,对于学习生活节奏和人际环境尚未适应容易出现较大心理困扰,逐渐到了高二年级对上述因素已经适应,所以心理问题总体上可减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重度心理问题者比例并未下降,高三时在数值上到达到最高:高一(0.5%)、高二(0.4%)、高三(0.6%)。提示教育工作者应意识到,虽然大多数学生逐渐适应高中的生活并在心理上变得成熟而健康,但学业压力对于少数脆弱个体的影响可能会变得更大,而既往报告的自伤、自杀等极端事件可能会发生于重度心理问题者。上述调查结果说明新冠肺炎疫情网络学习对于初二年级和高三年级的学生的影响更大一些,提示家长应与其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帮助他们在青春过渡期更好地适应相对比较单一的居家网络学习环境,缓解他们面临高考的压力。
3.4初、高中心理困扰者的比较 既往调查未专门探讨过初、高中心理困扰者的特征差异。由于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数也处于一定幅度的波动之中,在心理问题界值分以下的MSSMHS总分事实上并无显著临床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排除在单因素分析中诸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影响(共线性),以识别初、高中心理问题差异性的独立因子。结果显示,高中生焦虑(OR=1.30,P<0.001, 95%CI1.15~1.46)和适应不良(OR=1.43,P<0.001, 95%CI1.23~1.67)显著高于初中生,而初中生敌对(OR=0.61,P<0.001, 95%CI0.54~0.69)和心理不平衡(OR=0.88,P=0.049, 95%CI0.77~1.00)显著高于高中生。上述结果提示,不同年龄、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在心理困扰的类型上会有独立的差异性。可能基于他们面临的不同压力来源,以及倾向于使用不同的应对策略造成的。初、高中具有不同的竞争压力和挫折压力,竞争压力对被动应对策略有直接影响,而挫折压力对维持应对策略和主动应对策略有直接影响。初一学生倾向于采取主动应对策略,初二学生多采取维持性应对策略,而从初三开始到高中阶段学生的压力继续上升,其程度超过了学生应对水平的发展速度,导致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被动应对策略。应对策略不同可带来外显行为和情绪状况的差异,而这种解释尚需在大样本研究中进行验证。
本次调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不同性别中学生的影响不同,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影响也不同。提示学校心理机构和心理辅导老师需要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中学生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策略和方法。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涉及的测查指标较少,在今后的调查研究中,预计纳入更多的测查指标,例如生活事件、应对策略和家庭父母关系等,以期更全面的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