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视频传播与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研究
2021-03-29李天雄郑颖
李天雄 郑颖
摘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个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變化,视频传播、广播电视编导也不例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转变传统的传播方式和编导模式,不仅要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还要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尤其要加强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互动性,促进视频传播效率的提升,通过高效的创新方式,开辟全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视频传播;广播电视;编导
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传播范围扩大、传播速度加快,传播的媒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媒体应运而生。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实时性、多元性等特点,受到了更多受众的喜爱。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视频传播的效率,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就要从编导入手,对节目的内容、形式、传播途径等进行创新和改进,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采用“互联网+编导”的模式,促进新媒体和传统电视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使广播电视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提升质量
在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编导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不仅要进行选题和构思,还要确定拍摄方案、参与准备工作等,在享有主导权的同时,也承担着节目质量的责任。所以,编导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对节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观众对节目更感兴趣。编导要具有良好的选题能力,保障题材符合时代特点、技术条件和观众兴趣,奠定良好的节目基调。在构思拍摄上,编导要不断创新,不仅要彰显节目主题,还要采用多元的表现方式,使得内容更具趣味性、丰富性。如果编导没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则节目的各个环节都会受到影响,不仅质量下降,还会导致节目一成不变,造成观众审美疲劳。优秀的节目应该具备推陈出新的能力,不仅要开拓视频传播的渠道,还要创新内容和形式。例如,央视出品的《国家宝藏》《朗读者》等节目都在不断地创新发展,既彰显了人文情怀,也丰富了内容形式,并与热点话题结合,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改善口碑
节目要塑造良好的口碑才能持续发展,进而发挥文化宣传、正确价值观培养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观念逐渐被社会淘汰,但优秀的文化也应该继承。所以,编导应该保持创新精神,对传统的内容、形式、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入现代价值观,包括文化传承、民族自信、开放自由等。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创新了比赛规则,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呈现了精彩纷呈的节目内容,使节目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认可,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注重创新
广播电视节目要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持节目的新鲜感,这就需要节目不断创新,融入新元素、新思想和新内容,始终给观众带来新鲜感,避免观众审美疲劳。例如《声入人心》在引进流行音乐元素的同时,也会增加综艺娱乐元素,可以增强节目趣味性,使节目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根据社会审美的发展,增加了戏曲、歌剧等传统文化元素,提升鲜度的同时,也能改善观感,使节目广受大众喜爱。
新媒体市场影响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个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媒体行业的影响尤为明显。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体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电视媒体需要随之创新和改进,不论在采访,还是在编辑方面,都需要采取全新的方法和模式。新媒体的视频传播速度更快,利用互联网可以进行实时传播,且范围十分广泛,可以使用多种终端设备观看。但广播电视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不仅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较差,而且节目观看也会受到设备的限制,所以在发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运营模式的变化
从运营模式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广播电视运营模式需要进行转变。在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情况下,短视频发展迅速,观众对碎片化、模块化的视频内容更感兴趣。传统的广播电视和视频虽然内容丰富,但时间比较长,与观众的互动较少,所以很难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传统的节目形式、节目内容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同时缺少先进的运营模式,造成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滞缓。在这种情况,广播电视编导在运营模式创新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既不能一味学习新媒体,还要彰显传统媒体的特色,创新难度较大。
创新人才的需求
广播电视编导普遍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但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节目创新方面存在一定困境。一方面,编导对互联网技术的掌握不够全面,无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另一方面,编导的职业素养需要提升,缺少对新闻信息的敏锐度,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对时事热点的把控不够精准,所以很难实现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在视频传播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增加即时性,强化交互性
相比于新媒体,传统媒体只能进行单方信息传递,信息缺少选择性和应用性。但新媒体则完全不同,既可以满足人们海量的信息需求,也可以符合不同人群的审美。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新媒体发挥了双向互动的优势,使用户、观众不再是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发布者,使用户有更加丰富的体验,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视频作为动态影像信息,不仅可以传播文字,还可以呈现画面和声音效果,具有较好的观看效果。在新媒体的应用下,视频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增强了现场互动。例如,前两年火爆的辩论节目《奇葩说》,十分重视创新和受众感受,作为网络电视节目,《奇葩说》搭建了多个与观众互动的平台和渠道,可以收获观众的信息反馈,并且在节目中有所体现。现场观众可以进行投票选择,而线上观众则可以发布弹幕、评论进行选择和参与,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为节目编导创新提供了更多反馈意见。观众不仅可以与节目方进行互动,通过弹幕、评论、留言等方式,也可以与其他观众进行互动,极大地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生动性,也促进了节目的传播和推广。
实现多样性,促进共享性
在传统模式下,视频会受到内存限制,所以内容有限。但在数字技术发展后,新媒体存储空间明显增加,信息存储、情景再现的能力加强,网络、资源库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促进用户之间的传输共享。由于网络具有很强的便捷性,很容易就可以实现全球信息传输与共享,所以很多传统媒体开始与各种网络平台合作,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在新媒体出现之后,观众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内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随之提升。也因此,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崛起。在这种情况下,广播新闻要进一步发展,就要与此类视频形式相互融合,增加节目观看的便利性,通过新旧媒体融合的方式,增加短视频内容,并且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明确节目的主题,彰显节目的特色、网络短视频虽然播放和传输的渠道较多,但广播电视节目想要发展,依旧要从拓展传播渠道入手。为此,不仅要提升节目的趣味性,还要增加节目的内涵,采用现代化的剪辑手法和创新性的封面设计等方式,使视频更容易吸引观众。同时增加视频传播的渠道和平台,提升视频的共享性。在网络时代下,人们不仅追求信息热点,还会通过不同渠道搜索信息、加工信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受众定位,对不同人群的年龄、性别、环境等要素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更加精准的视频推送,促进视频传播效率的提升。
强调个性化,重视群体化
新媒體的互动性较强,所以受到了年轻群体的喜爱。传统媒体逐渐认识到增加互动性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开发年轻受众群体,逐渐融合个性化的新媒体形式,将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向全新的领域发展和延伸。例如在《点评晚十点》这档节目中,结合新媒体的技术形式,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中开设新闻评论和互动渠道,采用个性化的设计方式,促进节目向群体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将传统的新闻内容和新媒体形式结合在一起,还会及时接收观众反馈的信息和建议,然后根据观众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促进节目内容、传播方式的创新。尤其强化对热点话题、新闻内容的采集和传播,在不同的时间点推送给不同的用户,以此提升用户对新闻内容的兴趣,促进用户群体的增加。此外,要对视频上传网络的时间进行合理把控,应该结合当前热点信息上传对应的视频内容,发挥新闻视频舆论把控的作用,引导正能量的传播,使互联网的便利性得到充分利用。在视频传播的过程中,也可以增加品牌推广的内容,通过视频宣传的方式,获取更多资源,为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内容创新
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广播电视编导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对节目视频的内容进行积极创新和改进。编导要具备内容识别、总结分析、创新设计等能力,根据大众喜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节目内容进行筛选,明确节目的主题,彰显节目的个性和特点。首先,要对当前的时代特点进行分析,了解广播电视的优势和弱点,然后采用“互联网+编导”的形式,促进新旧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通过网络获取更多信息资源,同时也为视频传播拓展渠道。此外,还应该加强短视频节目的策划与编导。短视频更加符合新媒体的特点,具有碎片化、模块化的特点,可以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网络短视频有丰富的传播渠道,但拓展渠道依旧是节目编导的首要任务。在实际编导的过程中,不仅要增加内容的趣味性,还要强化剪辑效果、做好封面设计等工作。例如,在新闻类短视频节目编导的过程中,不仅要先进行专业的采访,还要采用视频软件进行剪辑,保留重点内容,控制节目节奏,使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接收足够的信息量。可以通过对话、动作、特效、背景音乐等增加节目效果,同时采用直播与短视频相配合的方式,积极加入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加大与观众的互动交流。观众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转发、评论和点赞,有助于节目曝光度的增加,进而促进节目播放量的提升,形成良好的宣传效应。
形式创新
在节目形式上也应该进行创新和改进,广播电视编导应该树立品牌意识,重点创建品牌节目。一方面,要深入分析品牌节目的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和价值,不仅要制作年轻人喜爱的节目,还要不断进行节目形式的创新和内涵的深化,不仅要使节目具有娱乐性,还要具有价值引导、舆论引导的作用,这样才能适应媒体市场的发展要求。可以借鉴优秀的电视节目,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促进思路的优化和改进,从而在形式上实现创新。编导要具备活跃的思维,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包括3D技术、AR技术、5G技术等等。通过新技术来增加电视节目的互动性、实时性,使观众有更强的参与感,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广播电视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编导应该发挥这些优势,面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呈现丰富的内容。要制作正能量饱满、艺术水准较高的节目,传递富有力量的中国声音和希望。例如《歌声里的中国》《金银潭24雄狮》《天使日记》等都是比较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以《天使日记》来说,这是中央广播电视台中国之声中的一档节目,是疫情背景下最快播出的一档抗疫新闻节目。节目中没有提问、旁白,采用医护人员自述的形式来为观众还原最原始的抗疫状态,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该节目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展现了医护人员与死神抗争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弘扬了人间真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可以促进正能量的传播与价值观的树立。
参考文献:
[1]周昕妍.“互联网+”视频传播背景下的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研究[J].戏剧之家,2019,310(10):219-220.
[2]陈柏伊.“互联网+”视频传播与广播电视编导创新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v.10;No.179(23):189-190.
[3]程兰君.互联网+视频传播与广播电视编导业务的创新[J].新闻传播,2019(3):109-110.
[4]杨小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路径探讨[J].声屏世界,2020,000(001):90-91.
[5]沈琼.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革研究[J].东西南北,2020,No.558(10):98-99.
作者简介:
李天雄(1991—),男,江西南昌人,本科,三级导演,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编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