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舞建设的“化人”和“美人”维度
2021-03-28刘笑
刘笑
摘 要:《新文科建设宣言》在对文科八大门类学科的功能定义中,赋予艺术学科“化人”和“美人”的时代使命。文章站在一线教师立场,拟结合现代舞的文化特征和现代舞课程的育人哲学,探讨现代舞课程建设在“化人”和“美人”维度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普通综合性院校的现代舞“金课”建设提供行动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现代舞;“化人”;“美人”
注:本文系四川工商学院转型改革项目“现代舞”(2018SFKC3)研究成果。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在山东大学发布,勾勒了“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新文科发展蓝图[1]。在这一蓝图中,艺术学科肩负着“化人”和“美人”的时代使命[2]。那么,“化人”和“美人”分别有何意义内涵?它们的内涵对普通综合性院校的现代舞课程建设有何指导意义?本文拟站在一线教师视角,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化人”和“美人”的意义内涵
从语言层面来讲,“化”和“美”在“化人”和“美人”中都做动词使用。在《新华字典》中,动词的“化”被解释为“性质或形态的改变”,动词的“美”虽没有相应的意义解释,但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见的使动用法,意指“使人或物美”。不难看出,《新文科建设宣言》将这两个汉字动词化使用,意在凸显艺术学科对人的塑造乃至改造——“化”让人可以发现和体会基于日常生活但又剥离于日常生活的意蕴和哲思;“美”使人可以感悟并向往人与物可以达到也应该达到的至善至臻的境界。从学理层次来看,“化”和“美”体现出艺术教育的理据、目标和方法。一言以蔽之,每个人都应该有道德与审美上的更高追求,这种追求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想要达到这种更高追求,需要通过艺术对人进行全方位的塑造、改变和升华,以及进行关于真善美的“润物细无声”的示范、熏陶和教导。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完人”,即在道德和审美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东方孔孟笔下的君子、西方贤人会议(Witan)中的智者等这样的人。诚然,这样的描述近乎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但这种解读的意义在于,以正式宣言的形式将艺术及其教育从“术”上升为“道”,从而把艺术的门类和形式的多样性凝练成本体论上的同一性,把不同艺术门类教育的模块性消解为艺术教育在认识论上的统一性。由此,艺术被赋予同一的价值追求,艺术教育被赋予统一的“化”和“美”的新维度。
二、现代舞课程建设的“化人”维度
把目光投向现代舞,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样式,现代舞及其教育在当前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设中并未受到较高程度的重视。然而,相较于其他舞蹈形式,发轫于西方的现代舞在“化人”方面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作用的集中体现就是当前普通综合性高校的现代舞课程建设实践。第一,现代舞课程在“化人”方面的文化熏陶。不同于土生土长的传统舞和民族舞,作为舶来品的现代舞从一开始就带着异质文化的标签,这种异质性有着深刻的文化层面的原因。从一开始水土不服到后来逐渐受到欢迎,现代舞的引进史反映出一个多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基本特征,即“洋为中用、以我为主”。换言之,中国语境下的现代舞及其教育,是经过中国文化过滤、加工、改造后的现代舞,是中国的现代舞[3],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对现代舞的西方性的审慎而细致的考察与扬弃。那么,在现代舞课程中,这种东方视角对西方文化的审视可以上升到学理程度。一线教师可以从东西方文化交流为切入点,一步一步阐明现代舞的西方基因是什么、为什么、怎样体现等问题,从而解释中国的现代舞在哪些方面通过何种手段对现代舞进行了什么样的改造、为什么要这样改造等问题。第二,现代舞课程在“化人”方面的伦理熏陶。本文中,伦理主要涉及人际伦理(如友谊、爱情、责任等)和生态伦理(如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等)两个方面。人际伦理方面,包括现代舞在内的各种舞蹈形式都有鲜明的伦理教化作用,此处不再赘言;生态伦理方面,现代舞课程建设大有可为。例如,笔者以2019年北京舞蹈双周比利时舞剧《支离——灭绝物种清单》为教学素材,系统地为学生梳理了现代舞表达生态关切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突出讲解了以舞蹈去表达人与生态之间关系的可能路径。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表示将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舞蹈对“人如何存在于自然”这一问题的各种回答。总结以上两点,现代舞课程建设具有文化熏陶和伦理熏陶的功能,从理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到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现代舞课程建设在“化人”这一维度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现代舞课程建设的“美人”维度
艺术活动归根结底离不开审美活动。因此,在舞蹈中得到美的教育和启迪,是现代舞课程建设的题中之义。毋庸讳言,当下关于舞蹈审美和相关审美教育的研究成果已不胜枚举,但在这其中,关于现代舞教育的讨论还不够充分。以美育为切入点,在《新文科建设宣言》出台的背景下,现代舞课程建设可以在“美人”这一维度找到新的理论与实践的增长点。第一,现代舞课程建设中对“身体之美”的凸显。西方现代舞是所有舞蹈形式中对身体最为倚重和依赖的一种革命性舞蹈形式:身体不仅是意义表达的方式和载体,身体本身就是意义,身体本身还可以获得新的意义[4]。基于此,近年来有学者还对身体语言的唯一性进行了初步探讨[5],彰显了身体之于现代舞的独特价值。那么,在现代舞课程建设中,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体会和运用身体的独特之美,其要旨不仅仅在于形式与运动之美,更在于内容与境界之美。例如,在双人舞的即兴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身体语言创作的丰富性、空间感、开阔性[6],让学生通过积累身体的记忆,找到身体与身体、与外在空间的最佳交互状态。第二,现代舞课程建设中对“思想之美”的凸显。思想之美主要表现在一个舞蹈的编创理念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就现代舞课程建设而言,要凸显的思想之美就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是指,现代舞所彰显的富有现代气息的审美活动不一定要与其他审美相同或相似,但必須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勾勒自身的美学图谱。具体而言,在教学中,学生所接触和学习的现代舞风格可以粗粝,可以强硬,甚至可以看似荒诞,但其本质是寻求美的多种可能,而这些可能性的基石便是人类普遍认可和倡导的价值判断和对世界的正当认知。“美美与共”是指,现代舞课程建设要与其他同类型的课程建设寻找和打造更大、更具理据性的共生空间,不能因为自恃“我不一样”而追求片面和肤浅的偏离,更不能故步自封,陷入坐井观天的困局。具体而言,现代舞教学中要注意多吸收其他各种艺术形式的长处,要让学生理解现代舞的创新价值在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细心的观察、扎实的思辨、虚心的学习和有针对性的传承,是现代舞进一步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结语
“化人”和“美人”是新文科建设对艺术学科提出的新规划和新要求。作为现代舞的一线教师,有必要理解和消化这两个概念在实际教学和课程建设中的意义和指导。本文就这两个概念提出了一些看法,旨在为普通综合性高校的现代舞课程建设提供一种可能的参考。期待有更多的研究可以面世,进一步推进新文科背景下的现代舞课程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2020-11-03)[2020-11-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2]新文科重磅启动!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EB/OL].(2020-11-04)[2020-11-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402214219491830&wfr=spider&for=pc.
[3]毛小菁.中国现代舞的创作个性与传统的审美个性[J].艺术百家,2011(增刊2):274-276.
[4]孙晔,苏晓民.从“感觉的形象”到“自足之物”:当代艺术中的身体叙事[J].文艺争鸣,2017(12):182-184.
[5]柏桦.现代舞身体语言“唯一性”之初探:以作品《格局》为例[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5.
[6]赵洁.“接触即兴”在双人舞编创中的训练价值[J].黄河之声,2019(2):127.
作者单位:
四川工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