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

2021-03-28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单纯性穴位中医药

林 潼, 刘 敏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 510405)

单纯性肥胖是指没有明显的原发病,由于脂质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生密切相关,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1-2]。流行病学数据表明,肥胖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预计到2030年全球肥胖人口将达11.2亿[3]。目前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方法主要有控制饮食、运动干预、药物及减重手术等[4]。饮食和运动在体质量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个体差异明显,其具体方式尚不明确,往往很难坚持[5]。常用药物如非中枢性作用减重药、神经胺类和抗惊厥药组成的复方药物兼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等,常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或呈剂量依赖性[6]。研究发现,手术对于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疗效与风险成正比[7]。由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等优势,中医药疗法防治肥胖是近年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对中医药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述评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古代文献对肥胖的类似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逆肥顺瘦》中曰:“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描述了肥胖之人的特征。《灵枢·卫气失常》谓:“人有肥、有膏、有肉”,把形体充实的人分为3种体型:“肥人”皮肉丰满,“膏人”肥胖臃肿,“肉人”健壮宽大而发育平衡。

1.2 肥胖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地域因素、先天禀赋等因素有关,食积内停、气机郁滞、痰湿内生等,久而久之均可导致膏脂内聚发为肥胖。

1.2.1 饮食不节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记载:“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湿》指出:“湿从内生,必其人膏梁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8],说明饮食结构偏嗜肥甘厚味,超出身体代谢所需,会引起食物代谢紊乱;或饮食过度,“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有言:“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9],脾胃及肠道负担加重,脾主运化功能受损,食积内停,痰湿内生,日久形成肥胖。邢佳怡等[10]调查发现,超重及肥胖患者的膳食结构以高脂肪、高能量、低膳食纤维等为主。因此,饮食干预是是肥胖患者体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保持均衡的膳食结构有助于改善肥胖。

1.2.2 劳逸失度 平常运动量过少,生活过于安逸,容易导致肥胖。《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望诊遵经·居养望法相参》有言:“富贵者,身体柔脆,肌肤肥白……居养不齐,作息无度者易致脂肥停积而成肥人”[11],阐述了机体肌肉活动过少,则气血运行缓慢,气机郁滞,膏脂聚集,发为肥胖。雒生杰等[12]研究表明,受试对象中肥胖和超重者运动量明显减少,比较偏好安逸状态,脂肪易在体内沉积,而运动活跃者则有利于保持正常体质量。

1.2.3 情志失调 “思伤脾”,思虑过度会损伤脾脏,脾失健运则痰湿膏脂内生。“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壅滞,肝木克脾土;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不能布散,痰湿内聚引起肥胖。已有研究提示,抑郁与肥胖状态可能互为因果[13]。抑郁患者心理压力很大,精神高度紧张,作息不规律会逐渐形成肥胖。肥胖患者可能自卑敏感,肝气郁而不舒,久之肥胖加重。

1.2.4 地域因素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西北之地盛产牛羊,人们饮食酥酪骨肉故而体肥,表明地域气候等因素也会影响体形。杨招庚等[14]研究发现,近年来肥胖在我国呈增长趋势,且腰围分布、不同类型肥胖的发生率在不同地域人群中存在差异。

1.2.5 先天禀赋 先天禀赋可影响形体胖瘦,《医学实在易·卷四·素盛一条》曰:“素禀之气,由于先天……素禀之盛,从无所苦,惟是湿痰颇多”[15],朱丹溪在《格致余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中指出:“肥人湿多”[16],可见痰湿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肥胖。遗传因素与肥胖的相关性研究是当前的热点,肥胖受相关遗传基因调控,多基因风险评分系统可以量化预测肥胖发生的风险[17-18]。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个体化减肥方案或许将成为可能。

因此,肥胖是由于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地域因素、先天禀赋等,加上痰湿、气滞、血瘀、郁热等病理因素导致膏脂在体内堆积过多、体质量增加发为肥胖。本病有虚实之分,多属本虚标实,基本病机为脾气虚衰、痰湿壅盛,其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肾密切相关,涉及肝、肺、心等。

2 中医药治疗

2.1 单味中药

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表明,多种中药有减肥降脂的作用,曾有研究采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单纯性肥胖的中药用药规律,结果显示茯苓、白术、泽泻、黄芪、陈皮、大黄等是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常用核心中药,均有调理胃肠、改善脂代谢等药理作用[19]。现代药理研究表明[20-22],茯苓可以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抗脂质过氧化,降低血脂血糖;白术促进胃排空及肠蠕动;大黄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王曜晖等[23]发现,大黄能降低肥胖大鼠模型lee’s指数、血脂水平和丙二醛水平,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从而发挥减肥效应。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三·诸气门》记载:“荷叶灰服之,令人瘦劣”[24]。李毛毛等[25]通过离体实验证实,荷叶水提取物可下调肥胖大鼠脂肪组织PPAR-γ和瘦素蛋白的表达,减少体内脂肪组织,发挥降脂减肥的功效。

2.2 辨证治疗

中医药辨证治疗单纯性肥胖尚无统一的标准,近年来,众多医家对单纯性肥胖的辨证分型展开研究,现从脏腑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角度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总结如下。

2.2.1 脏腑辨证

(1)脾虚湿阻证:此证多因脾气虚弱,运化转输无力,水湿内停,则见形体肥胖、肢体浮肿、神疲乏力;脾失运化,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脑则见眩晕;湿浊阻滞中焦,故见脘腹胀满、纳差。临床上泽泻汤加味[26]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取得良好疗效,在改善体脂肪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在降低体质量、腰围、体质量指数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需要更多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得出准确的结论。健脾化湿方有益气健脾、利湿化痰、和胃消积之效,可以缓解脾虚湿阻型肥胖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引起肝肾功能损害[27],但目前尚未有实验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

(2)胃肠实热证:此证多由于痰浊膏脂在内郁久化热,或实热积滞胃肠,腐熟过度则消谷善饥;精微积聚则肥胖,内有积热故大便秘结。金代名医刘完素创立名方防风通圣散,有表里双解、清热解毒之功,临床观察发现防风通圣丸的应用在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方面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疗效优于口服减肥片对照组[28]。丁学屏[29]治疗胃肠湿热型肥胖患者颇有体会,其经验方泄热化浊方顾护脾土、泄热化浊,可以减少体质量、体质量指数,降低血清瘦素及炎症因子水平,推测泄热化浊方的减重减脂作用可能与炎症状态的改善有关,但未有实验研究证明二者的关系。

(3)肝郁脾虚证:此证由于脾虚运化无力则痰浊内生、情志不畅,可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胸闷胁满、喜太息;肝郁气机不畅影响脾之转输则膏脂内聚发为肥胖。大柴胡汤[30]能解少阳火郁、畅气机、通腑泄热,使水谷精微输布正常,从而消除痰湿,减轻肥胖。冯博等[31]临床研究表明,健脾调肝饮与二甲双胍均能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体质量、BMI、腰围、血脂情况等,且在调节nesfatin-1、TC方面效果优于二甲双胍。盛昭园等[32]认为,肥胖患者以肝郁脾虚型多见,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除湿为法,健脾疏肝降脂方对于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有良好疗效,能明显降低瘦素、TC、TG及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对于脂联素水平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需更大样本试验的进一步验证。

(4)脾肾阳虚型:肾为先天之本,肾阳是诸脏阳气的来源,肾阳不足易致脾阳虚损,出现腹部冷痛、下利清谷等;脾为后天之本,脾阳久虚及肾,而成脾肾阳虚,气化不行,水饮内停则肥胖、下肢浮肿;阳虚失温煦则畏寒肢冷,中医治疗以温肾、健脾、化痰为基本大法。司银梅[33]研究中对照组采用饮食和引动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治疗组患者的体质量、腰围、臀围、BMI、WHR及血脂等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疗效达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实验研究表明,温肾健脾化痰方[34]剂量依赖性地改善肥胖模型组大鼠的瘦素抵抗,激活瘦素介导的AMPK-ACC-CPT1信号通路,促进脂肪酸氧化,从而发挥降脂作用。

2.2.2 气血津液辨证

(1)气虚型:气虚质是容易导致肥胖的体质之一[35]。气虚而津液气化失司,影响脾之散精,水谷精微运行输布受阻,痰湿内生,脂浊内聚,日久产生肥胖。《丹溪心法·卷二·痰十三》有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36]”《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痰饮源流》云:“盖脾胃健运自无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37]”王琦[38]亦认为治疗气虚型肥胖的关键是健脾益气,临床常用黄芪补气,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薏苡仁、茯苓、泽泻等利湿,故脾的运化功能得以强健,水谷精微得以正常输布,气虚之体得以改善,从而减轻肥胖。

(2)痰湿内阻型:饮食不节,脾失健运,导致津液内停,痰湿由生,困遏清阳,则见头身困重、乏力等,痰湿困阻中焦则见脘痞纳呆、痰湿久聚化为脂浊,肥胖亦日益加重。刘霞[39]根据健脾利湿化痰的治则自拟平肥2号方,实验证实平肥2号方和奥利司他治疗均能有效控制大鼠体质量,升高下丘脑抑制摄食基因POMC的表达,缩小脂肪细胞的直径,且相比奥利司他组大鼠出现便溏、精神萎靡等副作用,说明平肥2号方更有优势。喻松仁等[40]研究发现,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大鼠模型可显著减少体质量,调节血脂,改善免疫细胞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如 TNF-α、IL-6等水平,可见温胆汤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从而消除痰湿脂浊,达到减肥治疗目的。

(3)痰瘀互结型:《医学正传·卷之六·疮疡》记载:“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41]。脾乃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若脾脏受损则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调,水湿内停,痰浊凝聚,阻于脉道,日久血行瘀滞,形成痰瘀互结之证。王东根据脾虚痰瘀内停的病机,以温胆汤为基础,自拟消脂减肥方治疗此型单纯性肥胖有良好疗效[42]。曾有实验研究证实[43],痰瘀并治方(由苍术、白术、陈皮、半夏、丹参、赤芍药、茜草、山楂、香附等组成)可以降低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的体质量指数,减少瘦素及胰岛素含量,提高生长激素水平。

2.3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应用简便、方法多样、安全可靠,如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较为常用,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确切。

2.3.1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包括毫针、电针、温针等,在治疗单纯性肥胖上疗效突出[44]。施洁等[45]认为,单纯性肥胖本在脾胃,标为痰湿,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以健康宣教、合理饮食和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疗法健脾和胃、调气通便等。结果表明,针灸可显著降低TC、TG、LDL-C水平,提高血清HDL-C含量,减少促炎因子如TNF-α、CRP 及IL-6的表达,治疗肥胖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71.67%)。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结果提示,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核心穴位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46]。一项荟萃分析表明[47],针刺治疗在降低体质量及BMI方面优于空白对照组和安慰针组,但纳入文献较少、质量偏低,研究结果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针灸减肥临床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曾有研究表明[48-49],针灸可通过调节脂代谢,促进能量代谢和脂肪分解;针刺亦可提高肥胖大鼠下丘脑瘦素受体基因表达,抑制下丘脑NPY基因表达[50]及食欲,减少能量摄入,取得减肥的疗效。司原成等[51]研究发现,针刺降低小鼠肠黏膜组织炎症因子IL-6、IL-10、TNF-α水平,下调肠黏膜TLR1和TLR2蛋白表达,改善肠黏膜免疫紊乱状态,达到治疗肥胖的目的。此外,针灸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减少氧化应激,从而抑制肥胖的形成[52]。

2.3.2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指运用推、拿、捏、按、摩等手法,对体表施术部位施加压力、温热等刺激,调节各经脉经气,改善脏腑功能,从而发挥减脂减重的疗效[53]。腹部推拿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瘦素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减少患者腰臀比,显著改善单纯性肥胖[54]。实验研究表明[55],扶脾抑胃法推拿能明显减少大鼠体质量和腹内脂肪含量,降低血清TC、TG、LDL-C水平,提高血清HDL水平,因此减少脂肪生成,促进脂肪分解,发挥降脂及减肥的作用。目前较多研究证实,推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然而对于其作用机制的探讨仍不够充分。

2.3.3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发挥药物和腧穴的双重作用,可以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从而达到调理脏腑功能和防治疾病的目的。尹丽丽等[56]研究发现,穴位贴敷组总有效率84.5%,与针刺组(86.0%)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两者治疗单纯性肥胖均疗效确切,而穴位贴敷操作更为简便,且无疼痛刺激,在实际应用中更易被患者接受。现有研究多关注穴位贴敷单一疗法或结合埋线、针灸等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57-59],尚未有实验研究阐述穴位贴敷对于单纯性肥胖的作用机制。

2.3.4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是针灸疗法的延伸,以线代针能够长时间持续刺激穴位,调理气血和脏腑功能,与传统针灸相比,留针时间更长,复诊次数减少[60],操作简便,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已有较多文献报道穴位埋线治疗肥胖的有效性。张鸿等[61]研究中穴位埋线组能明显减少腰围、臀围、BMI等,改善血脂水平,且未发现不良反应,总有效率(97.5%)显著高于针刺对照组(80.0%)。曾有荟萃分析结果显示[62],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包括针刺、电针、假埋线等)(OR=2.59, 95%CI(1.89, 3.5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部分研究以体质量、臀围、体质量指数、血脂水平等结局指标为主,远期疗效有待观察,且其作用于肥胖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更进一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穴位埋线的疗效,为其临床推广运用提供依据。

3 总结

单纯性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控制肥胖这一危险因素,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方法多样,单纯性肥胖的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以上述评可见,单纯性肥胖多辨证为脾虚湿阻、胃肠实热、脾肾阳虚、痰瘀互结等,历来医家治疗多从健脾祛湿、温补脾肾、清热解毒、化痰祛瘀等入手,通过单味中药、中药复方辨证论治、中医外治法等可发挥治疗作用,且毒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既往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疗法可以降低体质量,下调血脂水平,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减肥的治疗效果。然而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单纯性肥胖的中医辨证分型不统一,临床更多依赖于医师的经验,难以保证客观性,不利于筛选出最佳的治疗方案。现有较多关于中医药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但样本量太少,文献质量不高,缺乏严谨的研究设计,一部分临床研究未提及随机和分配隐藏的具体方法,可能增大偏倚风险,影响得出准确的结论。今后需要更多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远期疗效,以证实中医药疗法对于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已有部分实验研究探讨中医药对单纯性肥胖的作用机制,单味中药、中医复方等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然而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不足,其具体的信号传导通路及作用靶点仍不明确,新药开发也有待推进。目前对中医外治法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仍未形成系统的治疗规范,探讨其机理的文献不多,难以全面揭示其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作用机制。

中医药在单纯性肥胖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名老中医在治疗单纯性肥胖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因此需要系统整理、发掘相关的经验用药,探讨诊治的理论和思路,为单纯性肥胖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然而其辨证分型未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需要制订更加规范的诊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标准,开展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为疗效确定提供有力的循证依据。同时在分子和细胞层面,多学科联合深入探讨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医外治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作用机制,后续需要进行更多实验研究,寻求药物作用的靶点,以期从分子和细胞水平等角度为其推广运用提供参考,对发现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后续研究应充分探索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优势。

猜你喜欢

单纯性穴位中医药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保持直销的单纯性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17例单纯性肥胖术后护理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合并月经不调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