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古籍文献中“阴虚”之内涵探析❋

2021-03-28施庆武战丽彬张华敏吴承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精血病位津液

覃 康, 施庆武, 战丽彬, 张华敏, 吴承艳△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南京 210023; 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南京 210023; 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 100700)

“阴虚”是最常用的中医学基本概念之一,《中医基础理论》多将其定义为精血津液的物质亏耗[1]或阴液不足[2],但不少学者认为教材中“阴虚”的概念不够确切,并撰文进行探讨。如孙广仁[3]、林浩[4]提出,“阴虚”当指阴气虚、精虚、血虚、津液虚并非“阴虚”;蒲晓东[5]、于东林等[6]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阴虚”是阴气与精血津液两者的不足;任健、陈宇[7]对15部中医辞典及部分专著进行分析认为,可将“阴虚”定义为“人体内一切符合阴的属性的物质不足,常指津、液、精、血等物质的不足,在各脏腑中理解时需结合各脏腑的生理特点,故含义不同。”

我们在整理“阴虚”相关文献过程中发现,“阴虚”在中医古籍中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仅局限于精血津液的虚损。本文试从人体生命物质、脏腑、脉学、病位4个方面,梳理、探析“阴虚”在中医古籍中的不同内涵,为进一步认识、研究“阴虚”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阴虚”与人体生命物质

“阴虚”除了指体内精血津液的物质亏耗,在文献中还有“真阴虚”的涵义,后者是古代医家结合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理论发展而来的结果。一方面使“阴虚”的内涵扩大,另一方面又导致“阴虚”概念的混淆,因此有必要举例以说明。

1.1 “阴虚”指精血津液之亏虚

精血津液的亏虚属于阴虚,其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即明确提出精伤属于阴虚:“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同时《黄帝内经》认为:“阳化气,阴成形”。从阴阳划分,精血津液在人体内为有形之质而均属阴,即赵晴初所谓:“人身中津液精血,皆属阴类。”故当人体精、血、津液亏损时,均可称之为“阴虚”。如《病机汇论》云:“所谓阴虚有三者,如肺胃之阴,则津液也;心脾之阴,则血脉也;肾肝之阴,则真精也。[8]”《顾松园医镜》:“阴虚即精血虚也。[9]”《医碥》:“津液虚即阴虚。[10]”

1.2 “阴虚”指真阴虚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具有十分深厚的中医学造诣,在中医史上有突出贡献。其著作中不止一次出现“阴虚有二”,分为阴中水虚、阴中火虚的论述:“阴虚之证则最不易辨,盖阴中之水虚者,阴虚也,阴中之火虚者,亦阴虚也。[11]”其所谓“阴虚”为何义,阴中水虚、火虚又为何义?

张景岳著作中的“阴虚”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分析。狭义上,“阴虚”是精血、形质的虚损,“精虚者,即阴虚也”[11]1070“凡损在形质者,总曰阴虚”[11]1069。而广义的“阴虚”则指真阴之虚损。《类经》云:“夫人生于阳而根于阴,根本衰则人必病,根本败则人必危矣。所谓根本者,即真阴也”[11]271,此段后又紧接“阴虚有二”的论述,由此可知“阴虚有二”中的“阴”指真阴而言,“阴虚”即指真阴虚。从《类经附翼·真阴论》[11]800-801分析,真阴虚包含了上述狭义阴虚的精血虚、形质之虚,是一个内涵更广的概念,而所谓的阴中水虚、阴中火虚,实指真阴所化生之阴阳两方面的虚损不足。因藏于命门中的真阴是“人身之太极”“生两仪,具水火”,能化生元阴(又称真精、元精)、元阳(又称真气、元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故当真阴不足时,既可以出现包括精血虚在内的真阴中元阴虚(即水虚)而见阴虚诸症,也可以出现真阴中元阳虚(即火虚)而见阳虚诸症。

2 “阴虚”与脏腑

中医古代文献中,“阴虚”指五脏之虚者甚多,其中指代肾精虚、肝肾精血虚者最为常见,指肺脾气虚、肾阳虚者亦有之。然“阴虚”也有指六腑虚者,如“阴虚”指胃气阴虚,盖胃为水谷之海,大小肠皆属于胃而主津液。正如李东垣所谓“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及,大肠、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涸竭焉”[12],故“阴虚”亦有胃气阴虚的涵义。

2.1 “阴虚”指脾胃气虚

“阴虚”是脾胃气虚最早可以追溯到《素问·调经论篇》:“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此段经文中的发热即后世所谓“气虚发热”,其中“阴虚”实指脾胃气虚。补土派开山李东垣认为,劳役过度可伤及脾胃,脾胃虚则气血生化受阻,故见“形气衰少”,又因“脾胃气虚, 升降失常, 气机郁滞, 郁而化热”[13],而“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见发热。

2.2 “阴虚”指肺脾气虚

“阴虚”是肺脾气虚,此为清·杨乘六《临症验舌法》中的独特见解。他认为《黄帝内经》中某些内容中“阴”当作肺脾解:“阴虚出盗汗,阴言手太阴也,虚言肺气虚也。又去,阴虚发夜热,阴言足太阴也,虚言脾气虚也。同曰阴虚而其中有手足太阴之分,名曰阴虚,而实是脾肺气虚之症,无如历代医师从未注明其义,误以脾肺气虚,认为肾水不足而用滋阴降火之剂,朝夕重阴下逼,逼至土困金败,便溏声嘶,置之死地而不悟者,只此两个阴字。[14]”

2.3 “阴虚”指肺脾胃肝肾膀胱之虚

薛己为明代著名医家,其医案中多次出现“阴虚”。《折肱漫录》曾对其所谓“阴虚”进行总结:“薛立斋先生之论阴虚,发前贤所未发。其谓阴虚乃足三阴虚也,足三阴者,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也,而脾属土尤为至阴而生血,故阴虚者,脾虚也,补阴宜自补脾始。”但纵观薛己著作[15]中“阴虚”相关医案,案中患者除了症见足痿软、小便频数、腹胀、大便不实等肝、肾、脾之症,还多见咳嗽、咳痰、纳少、小便淋沥等肺、胃、膀胱之症,处方多从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以补土生金,六味地黄丸、肾气丸以滋水涵木,滋肾丸以滋阴化气,故可认为薛己书中的“阴虚”指肺、脾、肝、肾、胃、膀胱之虚。

2.4 “阴虚”指肾阳虚

郑寿全为扶阳学派鼻祖,其理论学说以阴阳为纲目,认为“万病一阴阳”,阴阳贯穿于其著作的始终。郑寿全曾认为肾阳虚亦是“阴虚”。对于男性腰痛的产生,认为不能简单地归因为房劳过度而损伤肾阴,徒用滋阴益肾之品补益治疗。并依据《易经》“乾道成男,禀父之阳精”之理,提出男子所亏实乃肾阳,而“阴虚”实指肾阳虚,“所谓阴虚者,指肾为阴脏而说,非专指肾中之水虚,实指肾中之阳虚也”[16]。盖腰为肾之府,“阴”指肾,而肾中复含阴阳,不可固执伤肾阴一端以治腰痛,若病因为肾阳虚,当如肾气丸、右归丸之类,以附子、肉桂等温补肾阳。

3 “阴虚”与脉学

从脉论“阴虚”则先要分脉之阴阳。以寸尺而言尺为阴,以浮沉而言沉为阴,以脉力而言脉无力为阴,以脉体而言脉细微为阴。结合脉学中所言“虚”多指脉取之无力,故脉之“阴虚”有指尺部脉按之无力者,有指脉沉取无力者,有单指脉力之不足者,也有指脉体细弱者。

《黄帝内经》中即有“阴虚”是尺脉无力的例子。《素问·阴阳别论篇》:“阴虚阳搏,谓之崩。”古今学者多从寸尺分阴阳入手,将“阴虚”作尺脉按之无力、不足解[17]。而《难经·六难》提出的脉之“阴虚”又有不同:“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18]12”损指减少、不足而言,沉取脉见损小为“阴虚”,即指脉沉取见诸如细、弱不足,按之不任指之象,而不独指尺脉的不足。晋·王叔和《脉经》收录了《难经·六难》的内容:“沉之损小为阴虚”的分法也在书中出现,书中又以“脉阴虚”断五脏(肾分左右,以两尺别之)之虚,与脉浮取候阳腑相互对待。如肝虚“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意为左手关部脉沉取虚弱无力,即为足厥阴肝虚之脉,余部脉同此。

4 “阴虚”与病位

4.1 “阴虚”指里虚

《难经·五十八难》:“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18]108”此段阴阳、虚盛的含义诸家注解不一,且多难完全解释本段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从所对应的治法入手理解其中含义,从而分析“阴虚”的具体内涵。

汗出而愈者知病位当在表,而当以汗法治疗者必非热证,故当为寒邪(阴邪)所犯,用辛温发汗之品,使表邪得散;下之即死者,病位在表,不得用下法。《伤寒论》谓:“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否则正虚邪陷必致危重。下之而愈者,知病位在里、在下。又必为阳热实邪者,方可顺势而攻下;汗之即死者,若无表证,里邪结聚,仍用汗法,则诛罚无过,无益于病,反使里邪益甚。

结合“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分析,《难经》此段中阳虚、阴虚当指病位在表、在里之虚,阳盛、阴盛当指阳或阴之实邪,则阳虚阴盛解为“表虚而阴邪犯于表”的病理状态,阳盛阴虚为“里虚而阳邪内蕴”的病理状态,故“阴虚”可指病位在里之虚。

4.2 “阴虚”指下虚

文献中还可见“阴虚”指下虚者。如《神农本草经疏》中认为上盛下虚“属阳盛阴虚”,观其所用之药,苏子、枇杷叶、黄柏当以治其上盛、阳盛,枸杞子、山茱萸、五味子、牛膝、天冬、生地之类补其下虚、阴虚,知其所谓“下虚”指肝肾阴虚。盖肝肾属下焦,肝藏血,肾藏精,肝肾虚则精血虚,故曰“阴虚”。

5 结语

中医古代文献中,“阴虚”在不同方面都有其具体内涵。“阴虚”可以指代生命物质的虚损不足,其中既包含精血津液不足导致阳偏亢,而出现虚热症状的阴虚证,也包含了气、阳不足导致的阳虚证。从脏腑层面分析,则“阴虚”不局限于肝肾精血之虚,还与心肺脾胃等脏腑虚损有关,其中脏腑的虚损,既有脏腑功能的减退,又包含脏腑相关不同生命物质的亏虚。在脉学方面所指的“阴虚”,主要指脉力的不足,可见于尺部脉,或六部脉中的任一部,亦见于脉沉取时。而在病位方面,“阴虚”则可指病位在里、在下之虚。

综上所述,“阴虚”在古代文献中的涵义丰富,绝非精血津液亏损所能涵盖。正如朱丹溪所说:“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局方发挥》)。“阴阳”是一对哲学概念,“阴”是相对“阳”而言,在不同讨论内容中,“阴”又有着不同的涵义,加之每一位医家对“阴”的涵义理解认识不一,直接导致了中医古籍中“阴虚”是一个多义而非单一涵义的概念,以致于当代中医学者难以为“阴虚”的概念下一个既内涵完整、定义清晰且不费笔墨的定义。由此思之,当代中医工作者仍当通过对中医古代文献的梳理、辨析,将中医学科中存在定义模糊不清、影响研究、应用中医理论的术语进行规范、统一,以利于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中医学。

猜你喜欢

精血病位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蔡连香从“精血”理论辨治妇科疾病的特色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古人养形有三法
铸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