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养生“中和”思想探析❋

2021-03-28蓝绍航李娜娜张青槐庞宇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壮医中和壮族

蓝绍航, 李娜娜, 张青槐, 庞宇舟

(广西中医药大学, 南宁 530001)

壮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核心医学理论与“中和”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壮医学以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为最高追求目标,强调“天地人三气同步”“三道两路通畅”“阴阳为本”“气血均衡”等理念,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利用药物以偏纠偏,或者通过养生手段,使人体内外达到中正平和的健康状态,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执两用中”,无不体现着“中和”观。在壮医养生方面,起居、饮食、情志、运动、房事等均体现出以“中和”为宗旨,履“中和”之道,以“度”字贯穿始终,从而达到跻登寿域、尽享天年的目的。

1 “中和”思想的渊源及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可谓渊源深远,自上古尧、舜开始,一脉相承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后又历经汉、唐、宋、明、清乃至近代延续了几千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1]。张载[2]曰:“中正然后贯天下之道,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指出了只要做到中正无偏就能贯通天下之道,这就是君子能够“大”而“居正”的原因[3]。《尚书·大禹谟》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4]”“中和”思想不仅是治国平天下的智慧法宝,也是修身养性的最根本指导原则。儒家纳先贤之言,采百家之长。《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5]”朱熹[6]在《中庸章句》中特别强调“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中和”的概念由此而出。“中”指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和”指合乎节度,“中和”即中正平和,其乃天命之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最佳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位,万物便成长繁荣。孔子[5]云:“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可见,“中和”思想的实质就是灵活的“执两用中”。董仲舒[7]认为,“中和”不仅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的依据,也是疗疾养生的根本指导原则。他认为人的一切疾病“皆生于不中和”,若平衡被打破、阴阳失和,人体即为病态。其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提出:“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7]362,认为养生贵和,能“中和”者必久寿。

2 壮医养生与“中和”思想

2.1 三气同步,内外合一

壮族人民信奉万物有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天地合一。若人逆于天地、破坏大自然,则天地人三气升降失常不能同步运行,机体生理失于常态,气血失衡,阴阳不交,百病丛生。壮语“人不得逆天地”或“人必须顺天地”,意译过来就是壮医学的天地人三气同步学说,主要是指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周期受天地之气的涵养和制约,天地之气为人体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一定“常度”[8]。一般而言,天气在上主降,地气在下主升,人气在中主和,若升降相宜,中和涵养,则共同维持人体与自然界的一定“常度”,使人体内部之气与天地外部之气和合为一。在人体则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自安,在大自然则万物化生、各得其所、生生不息[9]。壮医强调“三气同步,内外合一”的理念正是“中和”思想的具体表现。

2.1.1 顺应地域气候,创建干栏建筑 广西气候炎热潮湿,瘴雾弥漫,加之毒蛇野兽出没,因而壮族先民创建了独特的干栏建筑。《桂海虞衡志》记载:“民居苫茅巍两重棚,谓之麻栏,以上自处,下畜牛豕……亦以其地多虎狼,不尔则人畜俱不安。[10]”离地而居的干栏建筑因地制宜,不仅通风透气、采光优良,而且居住舒适安全,可有效防瘴除湿以及减少虫兽伤害,体现了壮族先民顺应地域气候而居的卫生保健防病意识,非常适用于阴湿多雨、毒物丛生的壮族地区[11]。被称为中国五大古代建筑遗产之一的干栏建筑,充分体现了壮族先民在建筑设计上的独具匠心,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联系及两者的亲和共生性[12]。

2.1.2 顺应天地昼夜晨昏,寤寐有序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由此可见,于一日养生而言,需顺应天地昼夜晨昏,寤寐有序。《易经·系辞上》曰:“变通莫大乎四时”[13],四时阴阳,万物之根本,其变化规律直接影响万物的荣枯生死,人顺之则延年益寿,逆之则多病短寿。《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的消长变化同步,故智者养生必顺应四时而适寒暑。壮族长寿老人的生活作息遵循天地自然变化规律,黎明即起,既昏便息,一直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良好习惯,使天地人三气同步,人体内部之气与天地外部之气和合为一,机体阴平阳秘,维持“中和”的常态,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2.2 两路通畅,气血均衡

壮医学的“两路”是指“龙路”和“火路”,是维持人体生机和反映疾病动态的两条极为重要的内封闭通道。壮医认为,“龙路”是人体内血液的通道,其中枢在心脏,主要功能是为内脏骨肉输送营养[14]。“火路”的中枢在大脑(壮语称为“巧坞”),也可称为“信息通道”。“巧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具有主宰精神活动和统筹、思考的功能。壮医病机学说强调“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指出疾病的产生在于人体气血的失衡。人体气血在“两路”的调控下运行输布,外达皮肉肌肤,内至脏腑筋骨,为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壮医强调“两路”宜畅不宜滞,只有“两路”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运至全身;唯有“两路”通畅,才能使气血均衡、阴阳交贯、脏腑相通、内外一致,以确保生命活动的正常有序,从而达到“平人者不病”的“中和”境界。在壮族地区,人们常以能通“三道两路”之品垫席而睡,采用经筋保健按摩以及药酒温熨、壮药熏蒸、浴足等养生方法刺激两路和穴位,尤其重视通过运动与静养相协调,喜怒调节有度,保持心神安定,从而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畅通“两路”气机,调节脏腑气血平衡,提升机体抗病能力,延年益寿。

2.2.1 动静相宜,形与神俱 生命在于运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说:“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这与壮医强调“动则不衰,动静相宜”的养生原则[15]不谋而合。壮医养生强调一个“动”字,但“动”而有度,“动”而有节,“动”应恰到好处,即应做到“动”而“中和”。劳逸适度,其标准就是“中和”。动静是生命存在的状态,动静相宜、劳逸适度才能使“两路”通畅,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相通、内外和谐,维持人体“中和”的常态,达到养生防病、健康长寿的目的。广西宁明花山壁画作为代表壮族人民艺术成就的珍贵文化遗产,整个壁画上的气功图谱、舞蹈造型反映出壮族先民擅长气功导引、热爱运动以及喜欢舞蹈的生活习俗。此类气功导引强调动作要与呼吸、意念相结合,旨在动中求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以此达到“中和”的健康状态。此外,壮族人民素来勤劳朴实、热爱劳动,将运动与生活劳作密切联系在一起,且民间还流行一些传统的健身活动,如抛绣球、赛龙舟、板凳龙、舞狮、拾天灯等。壮族人民在运动劳作中非常注重执中适度,在运动劳作之余亦注意休息静养,动静必准乎法度,有常有节,不偏不过,因而时常能够活动筋骨,常通“龙路”均衡气血,强健体魄,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身跻上寿。

2.2.2 恬淡虚无,情志和谐 人若欲身心安泰,福寿康宁,精神调摄亦十分重要。《淮南子·泰族训》曰:“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16]”《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养生贵乎养神,而养神在于养心,心平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天玄子[17]曰:“心平,所以得中和也。”《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5]61,认为人的情绪要符合节度,无过无不及。壮族长寿老人的生活一般都简单规律,思想安定纯朴,性格豁达开朗,知足常乐,不为世俗名利所累,七情平和,喜怒调节有度,保持安和的处世态度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这对于摄生延年颇有益处。此外,壮族人民历来热衷于唱歌,其民间素有“歌海”之称。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和歌圩日,每逢此佳节,到处可听到嘹亮悦耳的歌声,人们触景生情,托物取喻,歌词随口而出,节律整齐,有声有色,动人心弦[18]。《史记·乐书》有言:“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19]”通过歌唱调节情志,使人欢悦,颐养心神,可令“火路”气机舒畅,使“巧坞”发挥正常功能,气血调达,形神协调统一,机体始终保持“中和”状态,自然安详舒泰,寿延无疾。

2.3 调摄谷道,饮食有节

《汉书·郦食其传》有言:“民以食为天。[20]”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饮膳正要·正序》曰:“夫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21]”可者行之,不可者忌之,若食味不调则损形,若贪爽口而忘避忌,滋味偏嗜,新陈不择,饥饱失度,则疾病潜生,正如《管子·形势篇》曰:“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22]。壮医历来重视食疗,强调“寓医于食, 寓医于补”“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等理念,通过调摄谷道、平衡饮食增进健康、延年益寿,这是壮医重要的养生保健方法之一。壮医认为“谷道”(壮语称为“条根埃”)是食物消化吸收和精微输布之通道,相当于中医的脾胃。壮族长寿老人一般都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如饮食清淡而不厚重,不挑食、不偏食,定时定量,不过饥亦不过饱,合理节制,荤素搭配。壮族亦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知道五谷察天地之气以生长,赖天地之气以收藏,得天地之气以滋养人体[23],故而其一般以稻米和玉米为主食,红薯及豆类为辅食,饭后加以果类[15]使谷气长存,自然延年益寿。此外,壮族长寿老人还经常食用糯玉米粥和糯米饭,以达到补中益气、健运“谷道”的目的。

长寿之道在乎保养,而保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若饮食不知忌避,亦不慎节,多嗜欲,浓滋味,不能守中,不知持满,则半百衰者多矣。壮医通过平衡饮食来促进“谷道”通畅,使其发挥正常功能及作用,维持人体中气,保持健康的“中和”状态,故身无过损,气可日充,精可日蓄,神可日养,疾可自此却,年可自此延矣。

2.4 节欲啬精,御而有度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房室勿令竭乏……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24]”《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云:“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神枯定丧身。[25]”《礼记·礼运》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26]”此皆是圣贤告诫世人,男女之事乃人之大欲,欲不可纵,须当力戒之,应符“中和”之道,节欲适度。壮医认为房事是人的正常生理需求,也是繁衍后代的唯一途径,人体的生殖繁殖机能是由天地阴阳之气交感而成,男精为阳精(产生于“咪麻”,即睾丸),女精为阴精(产生于“花肠”)。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两精相搏形成胚胎,从而繁衍后代。壮医还认为房事贵在和谐适度,节欲啬精则可积正御邪。人之大伦不可偏废,正常适度、规律协调的性生活,不仅能延年益寿而且对于维持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促进优生优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壮族地区一般有晚婚晚育的习俗,对性生活有严格而规律的节制,具有婚前禁欲、婚后节欲的良好传统,且同个家族或同姓之间禁止通婚。老子[27]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避免房事过多,壮族传统新婚之后女方一般先回娘家住,待生儿育女时方才住进夫家,而且步入中老年后,夫妻双方则分床而卧[28]。正如孙思邈[29,30]曰:“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养性延命录·教戒》曰:“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31]”所谓肾精足,百病除,肾精亏,百病侵,唯有节欲方可保精,如是才灵根坚固,根本壮盛,气壮神全,百脉贯通,自然不求寿而寿延。《千金要方·养性》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30]”若不慎摄生之道,多欲以伤肾,以致肾精匮乏,骨髓枯竭,真阳无寄,气弱荣枯,脏腑衰虚,多病早夭。壮医养生强调房事要把握好一个“度”字,婚后既不禁欲也不纵欲,保持中庸适度,这也是典型的“中和”观。

3 结语

总之,人果能在保养生命的过程中牢牢掌握好一个“度”字,使机体趋于“中和”的常态,诸邪不能入,寒暑不能袭,自然能够达到颐性全真、咸登寿域、颐养天年的目的。壮医养生智慧是中国的一大资源优势,“中和”思想赋予壮医养生理论更鲜活的生命力。应充分挖掘和整理壮医养生思想并推广应用,以充分发挥壮医药在疾病预防保健中的独特优势。

猜你喜欢

壮医中和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范扬:博采与中和的风范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在幽深与高古中追寻中和之美——读段朝林中国画作品有感
壮医敷贴疗法文献记载及应用概况
壮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的评述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壮医刺血疗法和骨刺散外敷治疗颈椎病40例
半碗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