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远程教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证经验
2021-03-28鲍远程匡春俊
董 婷 鲍远程* 匡春俊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与基因突变、Aβ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胆碱能缺陷等有关[1]。根据AD临床表现可归于祖国医学的“痴呆”“善忘”“文痴”等范畴。《医林改错》首次将本病归为脑病,认为是老年人髓海空闲,脑失所养所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随全球老龄化加剧,AD发病率逐年上升,65岁以上患病率为5%~10%,85岁20%~50%[2],预估2030年我国AD患者将达到2330万[3],对国家及家庭是一个严重的负担考验[4]。鲍远程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中医脑病工作五十余年,中医理论基础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博采诸家之成,对中医脑病有独到的见解,现将鲍远程教授对AD中医治疗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左传》中“不慧,盖世人所谓白痴”是对本病最早的描述。“痴呆”一词最早见于《华佗神医秘传》,指脑衰髓减引起的记忆下降,智力衰退等表现的疾病。《医林改错》“小儿无记性者,髓海未满,高年无记性者,髓海渐空。”明确痴呆病病在脑髓。鲍远程教授认为本病以肾虚为主,痰瘀为要。凡年老体衰、久病损耗、七情内伤、跌扑外损,导致肾精亏损、五脏虚损、气血亏虚,气滞、痰凝、血瘀应运而生。肾精亏虚,气血不足,脑髓失养;痰瘀痹阻,清阳不升,髓海渐亏,神明失养;久病入络,肾阴亏虚,心脾两虚,气虚血滞,瘀阻脑络,脑失清灵;情志不遂,肝郁克脾,脾失健运,运化失调,痰浊易生,上蒙清窍,水谷精微下输无路,肾虚失养,循环往复。脑部跌损,瘀血阻窍,神明受损发为本病。基本病机为髓消脑衰,神明失用。症候特征为本虚标实,临床多见虚实错杂,本虚多为精气血、阴阳的衰减,标实为气、火、痰、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转化。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治疗上宜补虚益损,消痰化瘀,解郁散结。
2 辨证论治
2.1 肾精亏虚 肾精亏虚是AD的基本症候[5]。《医经精义·下卷》云:“盖肾精生髓,由脊上行以入于脑,是为髓海”。肾藏精,精舍志,肾精不足,精神疲惫,意志不坚。年老体衰、久病皆易肾损。脑为元神之府,髓海空虚,神机失荣,神无所依,反应迟缓,活动减退。症见耳目失聪,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齿摇齿脱,虚烦盗汗,舌淡苔白或舌红苔黄,脉沉细弱或细数。治疗上予以补肾益精,方选金匮肾气丸或六味地黄丸。研究[6]表明六味地黄丸对肾阴虚型老年痴呆患者认知能力、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有良好的改善效果。临床常用女贞子、益智仁、制何首乌、菟丝子、沙苑子等,补肾填精。失眠易惊者,加酸枣仁、柏子仁、龙齿;盗汗者加苎麻根,麻黄根;四肢不温者加肉苁蓉、锁阳。
2.2 气血两虚 久病、年老体衰,气血易虚,五脏失养,脾失健运,化生乏力,精微输布困难,心脾两虚。心藏神,主神志,主血脉,脾气虚,气血亏,心脑失养,发为痴呆。症见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心悸易惊,健忘失眠,纳呆,大便溏薄。治疗当补气血,益心脾,方选归脾汤。气血两亏,精神不守,心脾为甚者,加枣仁、远志二味,以增强对心脾的治疗作用[7];肾阳虚者可加淫羊藿、巴戟天等药物。
2.3 痰瘀阻窍 饮食失节,脾胃乃伤,湿聚痰成,上蒙清窍,神明不聪。《辨证录·呆病门》云:“痰积于脑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说明痰浊与痴呆关系密切。久病年老者,脏腑机能衰退,心脾两虚,运行无力,痰浊易酿,痰随风动,上犯脑窍,清阳不升,脑失清灵,久滞瘀成,瘀血阻窍,而致痴呆。气虚血滞,内阻清窍,日久化火,神明受扰,易急躁易怒。临床常见神情呆钝,行为古怪,口多痰涎,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舌黯有瘀斑,脉细涩。治疗予消痰化瘀,开窍醒脑,选洗心汤、通窍活血汤。痰热加黄芩、栀子;血瘀日久化热,加丹皮、生地。同时注意补益肾气,充盈脑髓。活血化瘀药在AD的验方配伍当中占有重要的角色[8],但因老年者体弱,破血类药物应谨慎使用,注意祛邪不伤正,活血不伤血。
2.4 肝气郁滞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四》云:“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提出情志不遂是导致痴呆的因素之一。老年寡居,体弱活动不便,情志难遂,肝郁气滞,忧思恼怒,肝阳上亢,神明不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脏腑气机升降失调,五脏气血不和,五脏受损,损及心神,发为痴呆。症见头眩,太息,胸闷,虚烦,失眠,急躁,易怒,舌强语蹇,肢体麻木等。治疗以疏肝、平肝为重点,方选柴胡疏肝散。胸闷不舒,加旋覆花、代赭石等;纳呆,加山楂、神曲、鸡内金等;口齿不清者加郁金、菖蒲;便秘者加生大黄、首乌;失眠者加酸枣仁、合欢皮。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风易引动痰火、瘀血,痰瘀互结,上蒙清窍,波动病情,治疗上当以清肝利胆,化痰散瘀开窍,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痰胜多郁者,加贝母;痰盛有火者,加胆南星;阳明火盛者,加石膏;气虚体倦者,加人参。
2.5 健康调摄 健康调摄对于AD患者的病情十分重要,平时家人及医护人员应注意对患者的精神调摄,保持耐心及同情心,注重智力和功能训练及身体锻炼,注意良性环境的刺激,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定时定量,低盐低脂。张景岳“此证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待时而复,非可急也。”表明痴呆病并非都能痊愈,强调元气和胃气在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醒人们疾病的恢复需要时间。高危人群应积极避免AD危险因素,接触新事物,如舞蹈、象棋、书法等,陶冶性情。同时,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进行缓和的运动,如漫步、太极拳、气功等。
3 病案举隅
患者汪某某,男,68岁,初诊:2019年3月31日,主诉“记忆力下降3年余”。患者家人发现3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能记忆往事,对刚发生的没有记忆,易丢三落四,未予以重视。3~4月后出现迷路,计算力下降,渐进性生活不能自理。既往在外院就诊后服用改善智能药物,近半年来症状加重,时有冲动行为,否认高血脂、糖尿病病史。查体:营养良好,交流困难,答非所问,急躁易怒,MMSE量表无法完成,小便保留导尿,大便不能自控。双瞳圆等,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灵活,面肌对称,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稍高。颅脑MRI示:广泛性脑萎缩,两侧海马轻度娄缩。刻下症见:寡言少语,行动迟缓,表情呆滞,健忘善怒,二便难控,舌质紫暗,舌苔黄腻,脉细滑。西医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诊断:痴呆病(痰浊蒙窃,气血瘀滞证)。治则:理气化痰,活血通窍;处方:炒白术20 g,法半夏9 g,陈皮10 g,胆南星15 g,益智仁15 g,茯苓15 g,石菖蒲10 g,赤芍15 g,川芎9 g,桃仁9 g,红花9 g,麝香0.15 g,五味子15 g,泽泻20 g,老葱3根,鲜姜6 g,人工牛黄0.1 g。水煎服,一日一剂,7剂,两次分服。
二诊:2019年4月8日,患者情绪稍稳定,冲动行为减少,舌质紫暗,舌苔黄腻,脉细滑。前方加刘寄奴15 g,地龙15 g。续进20剂。
三诊:2019年4月29日,患者冲动行为明显减少,简单交流,言语较前有条理,小便部分能控制,MMSE量表13分,舌质暗,舌苔薄黄,脉细滑。二诊方药基础上去五味子、茯苓,加竹茹10 g,苍术6 g。续进20剂,巩固疗效。
按语:患者68岁,神志呆滞,反应迟钝,寡言少语,不能交流,辨为痴呆病;舌紫暗,舌苔黄腻,脉细滑,辨为痰瘀互结,气血瘀滞证。患者年老体衰,髓海空虚,五脏受损,气血两虚,脾气虚弱,运化无力,酿湿成痰,痰浊阻滞血行,血停为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久痰致瘀,痰瘀胶着,阻滞经络,清阳不升,心脑失气血濡养,发为呆病。《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合利,精神乃居。”故血气充盛者,精神矍铄,神志清明,感觉灵敏。清窍被阻,痰瘀交结,以通窍活血汤化瘀醒神,二陈汤化痰和中。方中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赤芍、川芎行血活血,姜、葱可助通络活血之力;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茯苓健脾渗湿;五味子,收敛肺气,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益智仁、石菖蒲、五味子、麝香、人工牛黄,益智醒脑开窍。二诊,患者病情好转,说明原方有效,效则守方,加刘寄奴、地龙,加强活血通络之效。三诊,患者冲动行为明显减少,简单交流,小便稍自控,去五味子、茯苓,加竹茹、苍术,清热安神、燥湿健脾,巩固疗效。
4 结语
随着全球老年化加剧,AD发病率不断增加,是当今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医学根据AD发病特征及临床表现,将其归于“健忘”“痴呆”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患者年老体衰、痰瘀阻窍密切相关,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功能的失调。鲍远程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AD辨证分型,辨证论治,同时注意兼证治疗,顾护肾气脾气,填精益髓,取得良好疗效。并强调本病防重于治,注意体育锻炼,避免老年痴呆的易患因素。治疗手段可中西结合,除汤药外,针灸、推拿、食疗、气功均可延缓病情发展等。痴呆病进展相对缓慢,治疗亦非一日之功,需耐心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