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提升企业作风建设规范化
2021-03-28唐东平
●唐东平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党员干部作风的不断改进,为企业带来了更好的社会氛围,但毫无疑问,与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作风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在新形势下,如何完善从严治党的长效机制,特别是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规范化,是国有企业党员干部永恒的课题。研究好这一课题并组织落实好课题成果,将有利于加强企业“三基建设”,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力优势,对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规模起到关键作用。
一、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企业作风建设规范化
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因此,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原则。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组织实施、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完善严格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党员干部作风规范化,探索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党建新机制,有利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在新经济常态下,国有企业应关注合规管理、劳动就业和环境保护等关键问题,促进在转变和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健康发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履行党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因此,国有企业党组织更要进一步完善严格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党员干部作风规范化,将作风建设纳入重要日程,把政治资源作为企业发展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以“实事求是”的要求抓好作风建设
党的发展史和奋斗史充分证明了把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一个伟大创举,实事求是作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这样详细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过去,有的同志注重作风建设的历史性原则,却忽略了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相应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及制定切合实际的行为规范,使一些党员干部难以得到有效约束;有的同志习惯于就作风抓作风,在作风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上创新不够;还有一些同志抓作风建设,有时在理念上、思路上存在“理想化”倾向,往往一提作风问题,总希望在短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其结果往往是,大问题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又触及不到,作风建设缺乏实效。
如今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新风险新挑战日益剧增,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抓好作风建设,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辉煌。因此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我们要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和精神实质,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
三、作风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
历史经验证明,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取决于对党的认识和判断,而党的作风则是人民群众认识党最直观、最形象的标志,是人民群众决定是否跟党走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
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就必须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基层联络点,定期组织交流座谈,征求意见,以促进和改进为职工群众服务和联系的“最后一公里”。坚持问题导向,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坚持调查研究,加深对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关心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让职工群众分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此外,要积极听取各阶层的意见和建议,严格限制监管权力,通过完善制度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要注重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加强党的外部监督,全面推进作风建设。
企业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抓落实,增强责任感,真正把抓落实的意识和决心落实到事业上,注重工作方法,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把各项工作量化和完善,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依靠全面从严治党,筑牢拒腐防变的每一道思想道德防线,扼杀“微腐败”源头,严以律己,不贪图一时的工作或一时的名誉,注意防止和纠正各种即时功利行为,做好基础工作和长远利益工作,确保企业作风建设久久为功。
四、以“三个完善”持续加强作风建设
持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完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蓝图的重要保证。加强国有企业作风建设常态化,要始终坚持“三个完善”。
(一)完善严格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进企业党员建设,提高干部作风规范化观念
健全教育引导机制,提高党员干部自律能力,引导党员干部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开展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形势任务教育、“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和载体,加强企业党员干部作风的日常化和规范化。引导管理者和员工了解企业发展趋势,充分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牢固树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原则,引导管理者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增强遵纪守法、制度合规、严格执法的意识。同时,结合十九大以来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修订,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摒弃侥幸心理,保持底线,不碰红线,不腐败。结合基层查处“微腐败”案件,开展清点教育,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应。
(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作风建设的异质性水平
构建“五位一体”立体监督网络,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党委、纪委监督作用,职能部门、人员、媒体形成联合监管力量,建立全覆盖的立体监管网络,强化过程监管,建立作风建设预警机制,推进监管与事前监管相结合,事件监督与事后监督有机结合,实现对企业管理体系的全过程监督。企业纪检监察审计巡察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在监督监察中发现的违规操作、人为干预、以权谋私、贪污贿赂等问题严肃处理,形成震慑。监督不仅是管理者的责任,也是组织的责任。针对企业发展运营过程中的设备采购、招标、承包、安全环保、废弃物和材料处置等工作,以及重大决策、重要人员任免、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突发事件管理、重大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监督,对未履行监督职责触碰到“红线”的,要明确责任人,追究责任。
(三)完善制度建设,提高作风建设的保障能力
要把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制度化、程序化、运作化、落实化。企业纪检监察部门要定期修订制度,建立制度,只有不断完善制度,才能使制度具有生命力,发挥作用。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主动维系坚守制度体系,消除执行阻力,防止信号衰减和执行减弱,严肃处理违反制度的行为,树立制度的权威性,避免“破窗效应”。纪检监察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违纪行为,及时处理,使制度真正严格,形成警示和威慑,实现作风的根本转变。如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阻力是普遍存在的,应仔细分析制度本身的一些要素是否不适应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和改进。只有不断完善制度,才能使制度具有生命力,有效发挥作用。
五、结语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是一个长期的、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作风建设不应该是“一阵风”,而应该是小题大做,多积累经验,必须常抓不懈的行动。要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解决干部不作为、行为失序的问题,创造健康的政治环境,实现作风建设规范化、长效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