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痘病诊断和防控方法
2021-03-28杜春静
杜春静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畜牧业发展中心 253200)
鸡痘病属于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为鸡痘病毒,该病传染性极强,危害性极大。 患病鸡的无毛或少毛皮肤出现痘疹,口腔黏膜出现坏死性假膜, 蛋鸡产蛋量下降, 严重影响养殖效益,养殖人员要密切留意。
1 流行特点
鸡痘病多发于秋冬季节,在饲养中,如果饲养密度过大,圈舍光照通风不佳,会极大增加鸡痘发病几率。 患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 健康鸡直接接触病鸡或者间接接触被病鸡所污染的饲料、饮水后,即可导致发病,有的亦可通过吸血类蚊蝇传播。
2 临床病状
2.1 皮肤型
病鸡的无毛或者少毛部位,例如:鸡冠、眼皮等,会出现痘疹,严重的可在肛门、翅下等部位发现痘疹。 发病初期,上述部位会出现一些类似黄豆般大小的结节,颜色为灰色,然后发展成为水疱,颜色为灰黄色,水疱溃烂后流脓并形成结痂。 病鸡精神状态不佳,食欲明显下降,眼皮出现痘疹的病鸡,其视力会受到影响。
2.2 黏膜型(咽喉型、白喉型)
病鸡的主要患病部位为口腔和咽喉黏膜,症状类似于皮肤型水痘。 病鸡水痘呈灰白色,水痘表面形成坚硬且不易于剥离的伪膜。 咽喉部位出现水痘的病鸡,会严重影响呼吸和进食,甚至会导致窒息、饥饿死亡。 眼结膜部位出现水痘的病鸡,由于水疱不断肿大,极易导致眼球萎缩并失明。 该类型病鸡死亡几率要比皮肤型水痘高得多[1]。
2.3 混合型
混合型鸡痘发病率低,但死亡率最高,皮肤型和黏膜型混合感染,病情更加严重。
3 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的尸体进行解剖可以发现,皮肤型病鸡表皮下层毛囊及上皮出现增生并形成结节,形状为圆形。 黏膜型病鸡可以发现其口腔、器官、咽喉等部位黏膜表面有一些隆起的结节,颜色呈白色,并最终形成干酪样假膜,假膜下为溃疡灶。
4 诊断方法
对于鸡痘病的诊断,结合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表现及剖检变化,即可做出诊断。 如需确诊应进行实验室诊断。 在试验中,需要采集病灶及炎性分泌物负染,然后对病灶组织进行超薄切片,利用电镜观察可以发现有布满病毒粒子的包含体,然后在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接种利用病灶组织制作成的悬液, 接种后7h,发现有痘斑即可确诊。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预防
为降低鸡痘病发病率,养殖场户要认真做好预防工作。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卫生消毒制度, 强化饲养管理工作, 在喂食中,应保证饲料营养均衡,可以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中草药以及微量元素,满足鸡群生长营养需求,提升鸡群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 同时要保证圈舍光照通风正常,及时进行通风换气,避免鸡群出现中毒现象,要严格控制好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制定完善的清洁消毒方案,及时清理粪污、垫草。 要合理控制好圈舍温湿度,为鸡群的生长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 此外,要做好灭蚊灭蝇工作,安装纱窗,不仅透气,同时也能够防蚊蝇。接种免疫疫苗是预防鸡水痘病的重要方式,在接种时,大多采取翅内皮肤刺种,在接种鸡痘疫苗前,需要对其进行稀释,然后使用无菌针蘸取疫苗并刺种于鸡的翅膀内侧皮下,在接种后4d,接种部位会出现痘疹,9d 后形成痘斑,如没有上述症状,代表免疫失败。 首次接种后,需在25 日龄和80 日龄再接种1 次,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种的过程中,应充分摇匀疫苗,疫苗应一次性用完,禁止反复使用。 免疫接种应和断喙时间间隔3d,避免诱发鸡痘病。 在夏秋季节引种的时候,应适当将接种时间提前至15 日龄, 春冬季节引种可将接种时间推迟至30~40 日龄[2]。
5.2 治疗
鸡群发病的情况下, 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针对皮肤型鸡痘,可以使用经消毒的镊子剥离痂膜,涂抹适量的碘酒。 针对黏膜型鸡痘, 需要使用经消毒的刀片将病鸡口腔及咽喉部位的假膜剥离掉,然后再涂抹适量的碘甘油。 同时要进行全群用药,使用0.1%盐酸吗啉胍拌料喂食, 连续喂食3~5 天, 为避免继发感染,可以在饲料中加入0.2%土霉素。 在西药治疗的同时,辅以中草药治疗效果更加,可以使用黄岑50g+防风50g+山豆根50g+苦参50g+白芷50g+丹皮60g+金银花80g+板蓝根80g+黄檗80g+栀子100g+甘草100g,将上述研磨成粉末状后加入开水冲调温后灌服给病鸡,每只鸡2g,剩余药物可拌料服用,连续治疗1 周,基本痊愈。
6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鸡痘病的不断发生,严重影响鸡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疫病高发背景下,养殖场户要积极做好综合防控工作,针对患病鸡,及时给予治疗,降低死亡率。 针对健康鸡,则要强化饲养管理及免疫接种工作,降低发病率,保证鸡群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