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屠宰检疫技术
2021-03-28杜伦
杜伦
(四川省西充县槐树镇动检分所 637200)
目前人们食用较多的猪肉和牛肉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疾病, 为避免人类食用含有疫病的肉类, 维护好最后一道防线,养殖人员应主动对将要宰杀的动物进行检疫,检疫部门应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检测,加强对人类健康的保护。
1 动物宰前检疫
1.1 宰前预检
在对动物屠宰前进行检疫,能够及时地发现其中患病的牲畜,同时进行有效地隔离,避免病毒在宰杀后难以测量,在屠宰前将一部分患有疫病的牲畜排除, 为屠宰后的检测降低负担[1]。为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受疫病侵犯,养殖人员应主动接受检疫,同时,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应对检疫的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检疫的过程有效,同时避免患病牲畜肉流通到市场中。
在进行预检时,首先要求受检的养殖场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证件,主要包括当地的检疫结果证明。 同时,检查人员需要对该批动物的产地进行调查, 明确是否发生重大的疫情或存在传染病等情况, 了解该批动物在运输的过程中是否发生过病死现象,如有上述情况,应立即将动物进行隔离,随后进行检疫,检测是否存在疫病。 在结果出来后进行后续的处理。 其次,对动物进行视检,初步的确定动物的健康状况,观察每一只动物的情况,将其中健康的动物和病态的动物进行隔离处理。 再次,逐只进行检测,包括其体温、皮肤上是否存在疱疹等,将患病的动物进行隔离,进一步地进行观察和检测,尤其应注意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如病毒疱疹或口蹄疫等,患病动物及时隔离,避免危害其他动物。 最后, 对隔离的动物和存在可疑现象的动物进行细致监测。 待结果出来后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处理。
1.2 不合格动物的处理
在检疫完毕后,对于合格动物可以直接进行宰杀,对于不合格的动物应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处理。
其一,对于患有恶性传染病的动物,如炭疽病、兔病毒性出血症等,应禁止宰杀,使用不放血的方式进行杀灭后,将完整的尸体进行销毁。 在发现传染病后,应对全部的动物进行温度测量和基本检查,对于发生异常体温或症状的动物应立即进行隔离,并注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 在痊愈后可以进行屠宰,若治疗无效,应严格按照处理要求执行。
其二,对于患有非传染性疾病的牲畜,应进行急宰,同时,对于物理性死亡或受伤的健康动物应进行急宰。 在宰杀时,应注意在健康的动物宰杀完毕后进行患病动物的宰杀处理,完毕后,对整体的处理场地和使用的工具应进行彻底地消毒处理。
其三,对于物理性原因导致死亡的动物应进行冷宰,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的动物应禁止使用冷宰的方式处理, 在冷宰完毕后,对于其中肉质无检验异常的,可以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对于存在异常情况的,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 宰后检疫
2.1 宰后检疫的意义
一般来说,宰后检疫是宰前检疫的重要补充,宰前检疫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处理有明显病症的牲畜, 但却很难发现处于潜伏期的病畜。 针对这些病畜,唯有对其展开深入的病理变化分析以及胴体观察,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其的综合性判断,包括猪囊虫病以及猪旋毛虫病等等,由此可见,在疫病传染防治、保证肉品质量以及疫病控制方面宰后检疫工作的重要意义。
2.2 宰后检疫制度
2.2.1 检疫环节 检疫环节切忌同屠宰加工工艺工程相矛盾,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同加工工艺环节相配合,实现与其的深入融合。
2.2.2 检疫内容 相关人员应当从相应的检疫内容出发展开检疫工作,尽可能保障检疫内容的科学性,在实际分离牲畜的肉尸、皮、头以及内脏等部分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做好号码标识,以便于后续对其进行高效地使用。
2.2.3 剖检操作 在剖检操作方面,要保证下刀速度准而快,其方向以及部位也要严格明确,深浅也应当同相关要求相符合,以免切口过大,对肉品本身的商品价值造成负面影响,增加检疫工作的难度。
2.2.4 检疫人员保护 检疫工作人员需要完成好个人的防护准备工作,并进行两套简易工具的配备,当其中一套污染之后便可以使用另一套, 而已经被污染的工具则要对其展开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之后便可正常对其使用。
3 加强检疫工作的方法
若想实现检疫工作效率的提升, 相关部门务必要大力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切实提升检疫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一方面,要极大力度开展入职选拔工作,并优化开展相应的岗前培训,另一方面,针对现有的检疫人员,应当采用举办讲座等形式进行工作人员培训, 为检疫工作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此以外,针对部分基层的检疫人员,还可以将其选派到省、市检疫部门深入开展学习交流,进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实基层检疫力量。
综上所述, 动物屠宰疫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人们的肉类食品来源安全,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因此,检疫单位应严格的执行动物检疫工作,每一个步骤都要与标准要求相符合,在发现不合格的待屠宰动物或在屠宰后发现肉质不符合标准时,要进行严格处理,禁止流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