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疫的临床诊断要点与预防措施
2021-03-28刘东尧
刘东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712100)
1 新城疫概述
新城疫病毒最早于1926年在印度爪哇被发现,隔年又在英国泰恩河畔新堡被发现并以此得名。在历史上新城疫流行于许多国家,处于欧洲,北美洲以及东南亚的国家都有过新城疫流行的记录。新城疫不仅给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养禽业都带了巨大的损失,并且也极大地影响到了动物性食品的供应。
2 病毒学
新城疫病毒是单股不分节负链RNA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禽腮腺病毒属。基因组有15186,15192,15198个核苷酸三种大小类型,其从前到后一共编码六种蛋白,分别是核衣壳,磷蛋白,主体蛋白,融合蛋白,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和聚合酶。所有CDS区的测序信息都已经被上传到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的基因库中(GeneBank)。其中新城疫病毒可以根据融合蛋白核苷酸序列酶切图谱的差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弱毒株(Class I),另一类是强毒株(Class II)。其不仅可以作为鉴定毒力强弱的标志,仍可以帮助我们设计高特异性的引物或者特异性的扩增产物,用于快速诊断技术的开发。
3 临床症状
患有新城疫的家禽根据感染后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四类。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在最急性型的病例中,病鸡突然发病,常无任何特征临床症状而死亡。急性型病例会表现出新城疫所特有的示病症状,发病初期,体温升高至43℃~44℃,精神萎靡,食欲废绝,鸡冠肉髥发绀变为紫红色。随后会出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由于呼吸道产生大量黏液,病禽会张口呼吸,并且由于呼吸道部分被黏液部分阻塞,随着气流,黏液会在呼吸道里形成薄膜,然后再破裂,产生湿罗音。嗉囊中也会续集大量的黏液,若将鸡倒立提起,嗉囊中的黏液会大量的流出,具有酸臭的气味。部分噬神经毒株侵害神经系统,也可使鸡产生神经症状,双翅下垂,由于腿麻痹而导致的站立不起。在病程后期,病禽体温迅速下降,在昏迷中死亡。
4 病理变化
在FF蛋白、HN蛋白的作用下,新城疫病毒可以吸附在细胞的表面,通过病毒囊膜与细胞膜的直接融合,进入细胞。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在特殊机制的存在下导致宿主双链DNA的断裂,抑制宿主mRNA的翻译,导致宿主细胞的迅速崩解死亡,当病毒由破裂的细胞入侵到循环系统中,破坏了内皮的完整性导致局部的出血,引起全身黏膜浆膜的广泛性出血。腺胃乳头出血,和肌胃角质层下出血,是该病最为明显的病理变化。体内淋巴结部分肿大,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性坏死。在主要侵害消化系统的毒株中,往往会引起纤维素性肠炎,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伪膜,容易剥落,剥落后可见明显的溃疡灶。
5 预防措施
新城疫属于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直接接触、间接接触都可能造成疾病的流行。从固有免疫的角度出发,提供全价饲料,保证维生素C的摄入,维持固有屏障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同时也要保证维生素A、B、D、E的摄入,这些维生素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调节。养殖散户常常忽视饲料中营养的正常供应,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从获得免疫的角度来看,自上世纪50年代就有灭活新城疫疫苗投入到生产实践当中,但在疫苗的接种管理方面以及本身RNA病毒的持续变异的影响下,导致疫苗接种对于此病的控制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大面积的接种疫苗仍然能够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目前,我国的活苗一共由有五类,Ⅰ系,Ⅱ系(B1株)、Ⅲ系(F系)、Ⅳ系(La Sota株)、V4弱毒苗。接种后会同时刺激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在鸡群中常采用点眼、滴鼻、饮水等方法进行免疫接种。Ⅰ系疫苗是中毒疫苗,一般只用于紧急接种。研究表明,Ⅰ系疫苗的新城疫病毒可以在鸡群中进化出ICPI和IVPI都很高的强毒。在鸡群中,母源抗体可以通过卵黄传递给雏鸡,雏鸡体内的抗体既对新城疫病毒有一定的抵抗力,也同时会干扰疫苗的效果。可行的方法是,对雏鸡采用合理的抽样方法,通过血凝抑制实验测定HI效价。当HI效价低于25时,再进行免疫接种。在制定接种计划时,要同样利用HI效价作为参考,检测抗体水平。这是最为科学的方法。近些年,非典型新城疫在多地呈现抬头趋势,患病的鸡群表现出一过性的临床症状,蛋鸡表现出,产蛋量下降,带来的隐形经济损失不容轻视。目前我国流行的是VIId亚型毒株,用保护力更高的VII型疫苗来代替现有的疫苗,是我们兽医工作者所要共同努力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