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的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2021-03-28刘丹妮胡爽
刘丹妮,胡爽
(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113122)
1 流行病学
鸭瘟(duck plague,简称DP)又称大头瘟等。 该病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及其他雁形目禽类的急性、热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 本病可感染不同品种、年龄的鸭。 我国常见的饲养品种如北京鸭、麻鸭、番鸭等对鸭瘟的易感性没有显著差异。 我国的鸭瘟人工感染天鹅、鸳鸯、绿头野鸭、雁等能复制出本病,并引起死亡。鸽、麻雀、兔、小鼠对本病无易感性。本病传播迅速,发展很快,其特征性临床症状是组织出血、消化道损伤,淋巴样器官病变等。感染的鸭通常发烧,呈稽留热。同新城疫相似的是,本病也排出绿色稀粪,患鸭走路不稳,严重时双脚不能站立。 本病全身症状显著,不仅消化道黏膜有出血,泄殖腔、肝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都以出血、水肿为主。 本病在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福建等)发病率较高,引起流行并发生大批死亡。 鸡胚化鸭瘟弱毒(苗)对雏鸡具有很强毒力,应该引起特别注意。 病鸭和带毒鸭皆可传播病毒,它们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水、饲料、场地等都可造成本病的传播。 此外,带毒的野生水禽也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健康鸭群有一定比例的鸭三叉神经潜伏有鸭瘟病毒但并不向外排毒, 鸭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导致发病并成为新传染源,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鸭瘟暴发的病例找不到外来传染源的原因, 所以良好的饲养管理对保持鸭体的健康状况非常重要。 鸭瘟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有时也可经空气传播。 自然流行中发现病鸭泄殖腔中的病毒可进入蛋中,可能有的垂直传播。 我国养鸭业的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鸭瘟流行的季节性不明显,年四季都可发生。 而散养及放牧鸭群以春夏秋三个季节流行最为严重,因为此时的气温适宜放牧,同时也会有大批量上市的鸭,流动性极强,频繁接触和交叉容易造成本病的流行。鸭瘟流行前期通常有一周的缓慢发展的阶段, 这一周内出现散发病例,随后进入暴发时期,呈流行趋势,一般维持半月到一个半月,甚至更长。 鸭瘟流行时,成年鸭的死亡率较高,反而雏鸭的死亡率和发病率都相对较低。
2 临床症状
2.1 鸭
本病发病缓慢,病初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是体温升高,呈稽留热,甚至高达44℃,但也不易与其他疾病鉴别。 发病初期,鸭群开始出现零星无症状死亡病例,以成年鸭为主,且死亡时羽毛蓬松、肉质丰满,蛋鸭产蛋率下降,部分出现停产现象。 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临床症状,常表现为高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羽毛杂乱、大量饮水。 除此之外,病鸭眼角分泌物增多,流泪,眼睑粘连,可见明显水肿,伴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严重时可见眼睑外翻,内有点状出血点或形成溃疡,糜烂。 这是初期鉴定鸭瘟的特征性症状,对本病的鉴别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发病的中后期,病鸭开始出现神经症状,日益加重,起初是不愿行走,懒散卧地,驱赶时走路摇摆,站不稳,最后双腿完全麻痹,卧地不起,头颈部发生水肿。此时鼻腔也流出脓性分泌物,阻塞呼吸,发出嘶哑惨叫。病鸭腹泻,排出不成形的粪便,呈灰白色或绿色。 肛门周围出现粘粪,羽毛被污染结块。 病程后期,病鸭往往因脱水虚弱而死,病程一般持续3~5d,也有更长的,成年鸭死亡较多。
2.2 鹅
人工感染不同日龄的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至42℃以上,食欲不振,饮水增多,缩颈,不爱动。 两腿麻痹无力,走路摇晃,腹泻。 有的病鹅表现神经症状,头颈僵直,发生强直收缩,不久即死亡。 病鹅眼睑、鼻腔均有脓性分泌物流出,眼睑可见水肿、充血,流泪。 剖检发现消化道和泄殖腔黏膜均有充血、点状出血、水肿、糜烂,以及坏死性假膜。
3 防治措施
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必须切实做好养、放、检、隔、封、消等综合性防御措施。 加强舍内的环境卫生,做好清洁、消毒措施,尤其是在春、夏、秋鸭群放牧和大量出售的季节,更要注意家禽营养的补充。 尽量不从疫区引进鸭。 引进后要进行隔离,检疫健康后方可入群。
疫苗接种是预防鸭瘟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方法,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为鸭瘟鸡胚化弱毒疫苗, 采用皮下或肌肉注射均可获得坚强免疫力。 根据各地鸭饲养期的长短,选用如下免疫程序:1周龄以内雏鸭免疫期只有1 个月;雏鸭20 日龄首免,4~5 月后加强免疫的免疫期可达1 年;2 月龄以上鸭免疫期为9 个月, 加强免疫后免疫期可达1 年,母鸭的免疫接种在产蛋前1~2 周进行。鸭瘟鸡胚化弱毒疫苗在已有本病暴发的地区也可使用, 接种后对野毒感染有干扰作用,能够很快提供保护作用。 养殖场一旦发病,须立即全面消毒,对病畜进行扑杀,同时对未发病的动物进行接种疫苗,减少病毒的扩散,病愈鸭可获得坚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