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完善中医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
2021-03-28丁邦晗刘云涛张忠德
丁邦晗 刘云涛 张忠德△ 李 俊△
(1.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120;2.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广东 广州 510120)
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凸显了中医药的作用,也暴露了传染病防治体系中中医缺位的现状。如何构建中医药全面参与的传染病防治体系,本文结合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对中医传染病防治体系的建设提出思考和建议。
1 传染病防治体系中中医缺位的现状
目前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确诊有8万多病例。在全国28个省市区医院600多家中医院派出4 900多名医务人员奔赴一线参与救治。尽管本次疫情中医药的参与力度和广度大大提升,但在救治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如,疫情之初对中医药认识程度不够;部分地区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较低,中医药参与救治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治方面,参与的及时性、普遍性、深入度等方面始终存在诸多不足。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方面。1)纵观全国,除湖北外,全国各省市没有一家中医院作为新冠肺炎的定点收治医院;在全国也极少有专业性的中医传染病医院,大多是按综合性中医院内的感染科设置;2)很多省市的传染病救治专家组成员无中医药专家,在ICU的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中医药的参与率仍然偏低;3)绝大部分三甲中医院应对日常传染病诊疗的发热门诊和急诊普遍规模小,设置不规范,不能安全有效地应对日常传染病的接诊工作,更不能有效地开展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工作;4)中药药物筛选、处方疗效的确证等需要实验室研究平台,但全国中医院或中医药大学均不具备开展此类研究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2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药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抗疫史。据史料记载,汉代以来共经历300多场抗击瘟疫流行的斗争。早在殷商甲骨文便有“疥、疟、风”等传染病名的记载。《素问·刺法论》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提出“疫”之病名,以五行分五疫,并指出其具有相互传染的特性。东汉末年战事连年、瘟疫四起,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记载“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足见“伤寒”疫病致死率之高。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明确地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疟,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受之启发创立性使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而为全球近千万疟疾患者造福。明清时期,许多温病巨擘著书立说,如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温热论》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瘟疫)辨证论治体系。时至今日,这些理论仍被运用于抗击瘟疫,广泛指导着医疗实践。2003年的SARS疫情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爆发,发现病例达8 400多例,病死率为11%。据统计,中国境内确诊5 327例,死亡349例,病死率为7%,其中广东为3.8%。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药参与的程度和参与治疗时机的早晚。我院作为收治非典病例的定点医院之一,自2013年1月7日接诊第1例SARS患者开始,到同年5月底,共收治SARS患者11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除7例合并有严重心脑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死亡外,其余105例均治愈出院。后续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SARS具有缩短平均发热时间、改善全身中毒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副作用等优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推荐中医药治疗方案》应用到抗击SARS的一线当中。
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确定了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医院等定点医院,紧急调集中医医疗队支援武汉,筹建了江夏方舱医院,使中医尽早地参与到救治中,使患者得到了系统规范的中医药治疗。据统计,痊愈出院的患者中90%以上使用了中医药。同时,各地中医专家也根据新冠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设计了中药预防方案,加强了中医治疗的参与度。中医药在新冠疫情中的应用,进一步证实了中医药可在传染性疾病防治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构建中医药全面参与的传染病防治体系,将进一步提高中医参与传染病,大大提高新发传染病防治的效率。
3 构建中医药全面参与的传染病防治体系
3.1 设立中医/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医院 在重大疫情来临时,没有专业的、规范的传染病医院,是不能及时、有效应对传染性疾病的诊疗工作。新冠疫情期间,中医院明显处于弱势状态,除湖北外,其他省市没有中医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中医师不占主导地位,也就不能很好地实施中医治疗,更谈不上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因此,建议依托有条件的三甲中医院,在全国分片建立中医传染病医院。一是做好规划,仔细分析既往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和防疫情况,在每个省建立1~2家中医传染病医院。为节约经费与提高效率,中医传染病医院依托有一定基础的三甲中医院建立或在三甲中医院内建立独立的传染病楼。二是中医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楼的编制由各省/市编办给予一定的人事编制,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楼要突出平战结合,规范化建设和物资贮备纳入政府经常性预算。三是中医传染病医院要参与日常的传染病诊疗和重症传染病的收治,其设计与建设按“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进行。四是在传染病防控规划中,新发传染病发生后可考虑优先集中收治到中医传染病救治体系健全的中医类医院,及时采用中药进行干预。
3.2 改扩建中医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 发热门诊与急诊科是传染性疾病发现的前哨站点。当前,全国中医医院的急诊科普遍偏小,没有发热门诊或发热门诊不规范,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提升和改造。一是对全省二甲以上中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急诊科进行全面检查,列出不标准、不规范及需要整改的清单。二是针对各家中医院发热门诊与急诊科的区位功能进行重新规划,对不能经过改造为适合发热门诊要求的中医院关停发热门诊;对不达要求的急诊科要求医院进行达标改扩建。三是省/市财政对中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科的改扩建给予财政资金支持。
3.3 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传染病研究机构 没有中医药传染病研究机构,就没办法进行长期、系统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研究,也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作用。以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来说,主要资助的乙肝、结核病、艾滋病等专项项目中,部分设置有肝病科、感染病科的中医院可能有机会参与,但结核病尤其耐药结核菌的治疗问题,中医几乎难以介入相关研究工作。另外,基础研究方面,即使流感的实验研究,也需要在P2实验室开展,而目前有建立P2实验室的中医院或中医药大学寥寥无几。因此,加大投入建立中医药传染病研究机构,是提高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做好全国统筹,设立国家级的中医药传染病研究机构,并根据区域特点设立省级中医药传染病研究机构,如在内蒙古自治区等牧区设立“草原人畜共患病中医研究所”,在广东设立“岭南中医传染病研究院”等,这些研究机构可以依托三甲中医院设立;二是探索在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成立中医药研究室,负责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瘟疫预测与预警、抗病毒中药活性物质筛选平台建设等;三是国家科技部和省级科技项目每年给予传染病中医研究一定的项目资金支持,适时建立供中医药研究的P3实验室,进行传染病中医药防治药物的评价及新药的研发等。
3.4 开展中医传染病学科的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 中医学经典著作《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疫论》等与传染病学密切相关,虽然目前中医药大学普遍开设有《伤寒论》《温病学》课程,但中医生对传染病西医知识的接触有限,对传染病防控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因此,建议成立中医传染病重点学科,可从现有的急诊、呼吸、肝病、重症医学队伍进行遴选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学科带头人,紧密联系实际,进行中医传染病学科临床实战人才培养;建议中医药大学普遍开设《中医传染病学》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课程,使同学们在学习传染病相关经典理论的同时,进一步全面了解和认识传染病,系统掌握传染病防控的专业知识,为未来将中医药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很好地契入到传染病的防控、防治中去提供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