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2021-03-28王怀禹杨国淋
魏 玲,梁 洪,王怀禹,杨国淋
(1.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637131;2.川北医学院 637100)
牛病毒性腹泻由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而引发,在全球多个养牛业发达的国家都有流行,我国自从上世纪80 年代首次报道本病后,该病在短时间内很快蔓延全国多个省份,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牧区发现较多,严重阻碍了我国养牛业的发展。
1 病原简介
引发本病的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感染牛后主要侵染肠道,病牛表现急性腹泻[1]。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该病毒粒子呈球形, 直径在40~60nm, 表面具有囊膜,囊膜以脂蛋白为主要成分,内部镶嵌有10nm 左右的呈环状的亚单位结构。 该病毒在蔗糖密度梯度中的浮密度是1.13~1.14g/cm3, 沉淀系数为80~90S, 对温度较为敏感,56℃条件下30min 可使病毒毒力减弱,沸水中瞬间灭亡,低温下存活的时间较长,-60℃下保存的病料在数年后仍能分离出活的病毒,真空冻干的病毒保存数年毒力不减。 病毒耐酸不耐碱,pH 值3~7 的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当pH 值大于9 时便会逐渐失活,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敏感。 我国不同地区的牛场分离到的病毒,各个毒株之间在免疫血清学上无明显的抗原性差异, 也就是说不能明确地将其区分为不同的型和亚型。 根据实验室免疫攻毒实验、琼脂扩散试验、综合实验以及免疫荧光实验的结果,可以证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猪瘟病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免疫学关系,这两种病毒含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
2 流行特点
病牛和隐性感染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黄牛、水牛、奶牛等都可感染,日龄越小易感性越强,临床表现的症状也越严重,犊牛在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病死率可达40%以上。 成年牛感染后也能表现相应症状,但大多最终能耐过,死亡率较低。 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病牛粪便和体表分泌物中含有较多量的病毒,如果污染饲料和饮水,则会造成大面积扩散。 除了消化道之外,呼吸道、黏膜直接接触、血液途径等也能传播该病,饲养密度越大,本病暴发的几率越高。 除了牛之外,猪、绵羊、山羊、鸡以及多种野生动物也能感染,但表现的症状较轻。 我国在上世纪80 年代首次从吉林省某牛场分离到该病毒,截至到目前已经在全国都有分布, 通过血清学试验对全国多个牛场进行筛查,发现牛群的抗体阳性率非常高,这也间接表明我国很多地区对于该病来讲是老疫区, 牛在感染该病毒后能够产生坚强持久的免疫力。
3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主要和感染牛的日龄、健康程度以及牛场的管理水平有关,短的在感染后的48h 即可发病,长的可达2 周以上,根据疾病发生的缓急程度,本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3.1 急性型
急性型多发生于犊牛, 疾病初期表现采食量下降, 不愿吮奶,机体发热至40℃以上,可持续2~3d,部分牛表现双向热,反刍功能下降,机体消瘦,毛焦肷掉,饲料消化不良,持续腹泻,粪便呈水样,恶臭,里面含有黏液、脱落的肠黏膜或血液[2]。 随着疾病的发展,病牛口腔开始大量流涎,口腔和鼻黏膜出现溃疡灶,继发感染者还会出现化脓, 后期病灶部位会覆盖一次灰白色的上皮,眼角常伴有泪痕。 如果未能获得有效治疗,病牛最终可因机体衰竭而死。 妊娠的母牛感染后可出现流产。
3.2 慢性型
慢性型主见于日龄较大的牛,很多可耐过,但发病期间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病程短则2 个月,长的可达半年以上。 慢性型病牛一般不会出现死亡,但生长发育缓慢,采食量一直跟不上健康牛,平时精神萎靡,行动缓慢,体重减轻,粪便不成型,恶臭,排便时表现里急后重。 和急性型一样,疾病后期也会出现口腔和鼻黏膜的溃疡性病灶,部分牛鼻镜还表现糜烂,蹄叶和趾间的皮肤出现糜烂和坏死。 冬季流行该病时,很容易和口蹄疫相混淆。
4 防控
4.1 加强牛场的管理
管理水平越高、管理制度越完善,养殖场面临的生物安全威胁就越小。 高水平的管理可使牛群整体抵抗力维持在较高水平,即使不慎有病原入侵,通过机体自身免疫力也能将其杀灭。 由于3~24 月龄的牛最容易出现该病, 故一定要加强犊牛断奶后的管理,饲料营养要全面,发霉、变质和过期的饲料禁止饲喂,根据牛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不断调整饲料配方, 换料要逐步过渡,通过3~7d 的时间逐渐提升新料比例,降低老料比例。 夏季注意牛的防暑降温工作,加强牛场的通风,保持地面干燥,冬季注意保暖,新生犊牛最好铺上垫草,防止受凉。
4.2 疫苗免疫
对于非疫区牛群或疫区从未发生过该病的健康牛群, 疫苗免疫是防控本病的最好方法。 疫苗免疫后在半个月之内即可产生有效滴度的抗体,且该抗体维持时间长达2 年左右,育肥牛可平稳保护至出栏,母牛则能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不但能防止自身出现流产,抗体还可通过胎盘和母乳的形式传授于犊牛,从而保护胎儿期和出生后免受感染。 一般建议新生的犊牛在断奶后的2 个月进行首免,之后间隔3 周再进行二免,有条件的牛场可在二免后的一个月对牛群进行抗体检测, 如果抗体滴度不合格或者有超过20%以上的牛未出现抗体时,一定要寻找原因,适时补免, 确保牛群获得有效免疫力。 目前市场上主流疫苗为灭活苗, 剂型为油包水型的油乳剂, 免疫后可在局部形成一个抗原库,通过油佐剂的缓释作用能持续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最终生成效应B 细胞,进而产生抗体。 灭活疫苗具有使用安全,不会出现返毒的特点,但使用前一定要检查是否出现破乳,且最好回温到38℃左右时再进行注射, 避免局部出现冷刺激而影响免疫效果。
4.3 净化牛群
虽然疫苗免疫能有效防控本病,但对于疫区的牛场来讲,牛群中可能有一定比例的牛已经感染, 只是处于潜伏期或通过自身免疫力的作用已经康复,这些牛免疫疫苗是无效的。 我们提倡发生过本病的牛场或处于疫区的老牛场采用净化牛群的方式防控本病。 发现有发病的牛或通过检疫病毒结果呈阳性的牛需进行淘汰,逐步保留健康牛才能使牛场获得可持续发展。 净化牛群的措施最适合种牛场,因母牛感染后不但自身容易流产,还会对犊牛造成感染,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另外,感染的母牛还能向外排毒污染环境, 对健康牛是一种潜在威胁, 故淘汰掉是最佳选择。
4.4 对症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能治疗本病, 病牛需通过对症治疗来降低死亡率,从而降低牛场的经济损失[3]。 急性病牛可在饮水中加入补液盐、矿物微量元素和电解多维,以补充因腹泻造成的矿物元素丢失, 也能起到抗应激和提高机体新陈代谢水平的作用。 如果出现体温升高,且高热稽留,为了防止长期高热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 可肌注氨基比林或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让其退烧,同时配合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退热过程中出现继发感染。疾病进入中后期的牛,机体通常会出现脱水,可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500~1000mL, 可在其中加入碳酸氢钠或乳酸钠,以防出现酸中毒。 饲料中按照5~10g/头的量放入次硝酸铋,使病牛的肠黏膜得到保护。 采用中药治疗时应以清热解毒、健脾、利水止泻为治疗原则,推荐使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或白头翁汤相加减,煎煮的药液供其饮水,药渣可拌入料中让病牛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