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
2021-03-28
我国肉鸡出栏量世界第一。鸡肉是国内第二大肉类产品,且在肉类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良种是肉鸡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年)》实施以来,我国肉鸡新品种培育取得了显著进展,有效支撑了肉鸡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满足城乡居民肉类消费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适应我国肉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肉鸡种业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在前期肉鸡遗传改良工作基础上,制修订本计划。
一、基础与要求
1.发展基础。2014年以来,全国肉鸡遗传改良工作成效显著。一是保护、评价和利用了一批地方鸡种资源。建立了2个国家级地方鸡种活体保存基因库和25个国家级鸡遗传资源保种场,形成了基因库和保种场互为补充、相对完善的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同时挖掘应用了一批影响体型外貌、生长发育、繁殖、肉质等性状的优势特色基因。二是培育了一批肉鸡新品种。截至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的肉鸡新品种、配套系60个,饲料转化率、产蛋等生产性能取得显著进展,禽白血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白羽肉鸡育种取得积极进展,育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型白羽肉鸡配套系并在市场上快速推广。三是建立了先进的育种技术体系。饲料转化率、产蛋等性状智能化测定装备和遗传评估等育种管理系统逐渐应用。挖掘了冠型等外貌性状分子标记,快慢羽基因、矮小基因等单基因性状分子标记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研发出我国第一款肉鸡55KSNP芯片,基因组选择技术逐步得到应用。四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已遴选17个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和16个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所在企业供应的黄羽肉鸡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2.发展要求。与国内消费需求升级和我国肉鸡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相比,我国肉鸡种业还存在一定差距。黄羽肉鸡方面,育种企业数量多、规模参差不齐,整体技术力量薄弱,先进育种技术应用不够,育种设施装备相对落后,同质化育种现象严重,特征明显、性能优异、市场份额大的核心品种较少;长期以来适应活禽销售的育种目标,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集中屠宰、冰鲜上市的市场需求。白羽肉鸡方面,祖代种鸡长期依赖进口,育种素材缺乏,育种技术与国外相比有一定差距;同时,鸡白痢沙门氏菌病、支原体病等垂直传播疫病净化亟待加强。新形势下,有必要继续实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着力解决我国肉鸡种业发展的短板,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
二、思路与目标
1.总体思路。坚持自主创新,以提高育种能力和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为主攻方向,深化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推进优势产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建立国际一流水平的良种繁育体系,继续加强生产性能测定、疫病净化等基础性工作,加快育种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全面提升肉鸡种业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对肉鸡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2.总体目标。到2035年,培育肉鸡新品种、配套系30个以上,其中白羽肉鸡4~6个,实现零的突破。自主培育品种商品代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其中白羽肉鸡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建成更高水平的肉鸡商业化育种、扩繁体系,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和品种品牌。
3.核心指标。黄羽肉鸡每种类型形成2~3个主导品种,每个主导品种市场占有率5%以上。培育白羽肉鸡配套系4~6个,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1)黄羽肉鸡。快速型黄羽肉鸡父母代入舍母鸡66周龄产蛋数180个以上;商品鸡70日龄体重达到3千克以上,饲料转化率2.4以下。慢速型黄羽肉鸡父母代入舍母鸡66周龄产蛋数165个以上;商品鸡90日龄以上出栏,饲料转化率3.2以下。
(2)白羽肉鸡。父母代入舍母鸡66周龄产蛋数170个;商品鸡42日龄体重2.8千克以上,饲料转化率1.6以下,胸肌率23%以上,成活率95%以上。
(3)小型白羽肉鸡。父母代入舍母鸡72周龄产蛋数300个以上,商品鸡42日龄体重1.5千克,饲料转化率1.7以下。
三、技术路线
1.黄羽肉鸡。提高先进育种技术应用水平,夯实性状遗传评估基础。加强胴体性状、饲料转化率、繁殖性能和肉品质等性状选择,培育适合屠宰加工的黄羽肉鸡新品种、配套系。培育特征明显、性能优异、市场份额大的核心品种,创建知名品牌。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2.白羽肉鸡。以引进品种和我国特色地方品种为基础创制育种素材,综合考虑不同目标性状之间的关系,优化综合选择指数,应用表型精准测定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白羽肉鸡新品种、配套系。
3.小型白羽肉鸡。规范小型白羽肉鸡制种技术,保障父系种鸡质量,改善群体疫病净化和生物安全水平。培育专用新品种、配套系,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四、重点任务
1.强化国家肉鸡育种自主创新体系。
(1)主攻方向。建立高标准的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培育品种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2)主要内容。采用企业申报、省级畜禽种业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方式,继续遴选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优化结构和布局。
推进育种优势资源和技术整合,优化育种方案,完善育种数据采集与遗传评估技术,开发应用育种新技术,培育肉鸡新品种,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持续选育已育成肉鸡品种,进一步提高品种质量。
(3)预期目标。遴选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数量达到25个,其中白羽肉鸡3个以上,育种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肉鸡品种品牌5~10个,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鸡种业集团3~5个。
2.强化肉鸡良种扩繁推广体系。
(1)主攻方向。完善祖代、父母代、商品代三级良种扩繁体系,打造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肉种鸡企业。
(2)主要内容。在企业自愿申报、省级畜禽种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推荐基础上,以自主培育品种为主,兼顾引进品种,遴选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提高雏鸡健康水平,提升供种能力。
(3)预期目标。遴选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达到25个,供种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种鸡的质量和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品种的遗传潜力充分发挥。
3.强化国家肉鸡育种支撑体系。
(1)主攻方向。提高肉鸡生产性能测定水平,加快肉鸡遗传改良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强地方鸡种资源利用。
(2)主要内容。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完善生产性能测定体系,规范测定各代次的生产性能。种禽质量监督检验测定机构测定国家审定品种和引进品种父母代和商品代生产性能,及时公布测定结果。开展品种生产性能的动态分析。
开展高通量表型精准测定、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新技术研发,为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开展地方鸡遗传资源的鸡肉品质、适应能力等特性评价,挖掘优势特色基因,创制新种质,为新品种培育提供素材。
(3)预期目标。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育种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地方品种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显著进展。
4.加强肉鸡种源垂直传播疫病净化。
(1)主攻方向。重点净化以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等为主的肉鸡种源垂直传播疫病。
(2)主要内容。完善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和良种扩繁推广基地环境控制和管理配套技术,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核心育种群生物安全体系,提高垂直传播疫病净化能力,确保种鸡质量。
完善准入管理,将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等主要疫病监测结果作为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良种扩繁推广基地遴选和核验的考核标准。
加快推进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和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疫病净化,创建无疫区、无疫小区或净化示范场。
(3)预期目标。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和良种扩繁推广基地率先达到农业农村部动物疫病净化的相关要求。
五、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管理。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本计划的组织实施。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制修订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评估遗传改良进展、开展育种技术指导等工作。省级畜禽种业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内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良种扩繁推广基地的推荐和管理,全面落实遗传改良计划各项任务。鼓励优势产区制定实施本省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
2.加大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的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重点加大对生产性能测定、育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疫病净化等方面的支持。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项目优先支持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建设。支持各级畜禽种业主管部门将长期致力于畜禽育种的技术人员纳入当地的人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3.创新运行模式。加强本计划实施监督管理工作,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严格遴选并及时公布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名单,建立定期考核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考核制度,通报考核结果,对考核不达标的及时取消资格。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完善国家核心育种场专家联系制,进一步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加强宣传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的宣传,增进社会各界对肉鸡种业自主创新的理解和支持。依托国家级、省级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和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我国肉鸡种业从业人员素质。利用种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在加强国内肉鸡遗传改良工作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和先进技术,鼓励育种企业加强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