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常见病毒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21-03-28旭仁夫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农牧局

中国畜牧业 2021年23期
关键词:蓝舌羊痘兽疫

文│旭仁夫(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农牧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饮食水平和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羊相关产品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进而刺激了羊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现阶段,国内羊养殖正朝着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加了羊只的养殖量,养殖密度也不断提高,这对羊疫病的防控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在羊的防疫和检疫工作中,病毒性疾病一直是重点对象,其对羊养殖和食品安全等可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要加深对羊常见病毒性疾病的认识,采取科学的防控方法控制羊病毒性疾病,将其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本文重点对几种常见羊病毒性疾病,包括口蹄疫、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羊痘、羊口疮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进行综述,为兽医工作人员相关疾病的检疫和防疫提供参考。

一、口蹄疫

口蹄疫是一种可危害猪、牛、羊等多种动物的传染病,是我国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该病的病原是口蹄疫病毒。

1.流行病学。口蹄疫在世界范围内的羊群中广泛存在。羊群中的口蹄疫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如与患口蹄疫的羊直接接触、采食被口蹄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通过精液或胚胎进行传播、通过动物贸易传播、通过与患病野生动物接触传播。

2.临床症状。羊感染口蹄疫后的潜伏期一般为3~8天,但因不同的感染毒株、宿主的免疫水平、饲养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导致羊口蹄疫的潜伏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感染早期,患口蹄疫的羊首先出现跛行,随后患病羊运动减少、精神萎靡,并开始出现发热。在感染早期,口腔病变主要是黏膜糜烂,常见于牙龈,硬腭、嘴唇和舌头同样可出现相同的症状。患病羊蹄部发热且触碰有疼痛感,蹄冠、蹄踵和趾间可出现水疱和糜烂,继发感染细菌后会出现化脓症状,严重时可见蹄冠脱落。患病羔羊可因心力衰竭死亡。

3.诊断方法。可根据上述的临床症状初步判定羊是否患有口蹄疫,之后可采集羊的血清、水疱液或病变部位样品送实验室进行检测。羊血液常用ELISA检测口蹄疫抗体,也可进行病毒中和试验;组织病料可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反转录PCR。在确定病羊患有口蹄疫后还应对口蹄疫病毒的血清型进行鉴定,利于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防控。

4.防治措施。定期对羊群中的口蹄疫病毒进行监测,对于引进新羊或配种等操作也应提前进行检疫工作,发现患病羊应及时上报官方管理部门,在官方兽医的指导下进行处理。疫苗免疫接种在羊口蹄疫的防控工作中有重要作用,可显著降低羊口蹄疫的发病率。因此,应根据当地羊群口蹄疫流行的血清型和发病率制订适宜养殖场的疫苗接种计划,并在接种后检测羊群的抗体水平,对于免疫不合格的羊及时补免疫苗。若羊群中发现患有口蹄疫的病羊,应及时隔离处理,同群羊可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二、蓝舌病

羊蓝舌病是一种由吸血性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患病羊口腔、鼻腔和冠状带充血为主要特征。羊是蓝舌病易感的动物,该病可造成羊死亡、羊肉产量降低和羊毛产品损失,从而导致羊养殖效益降低。

1.流行病学。蓝舌病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这主要与蓝舌病的传染媒介库蠓的活动有关。蓝舌病主要通过库蠓等吸血性节肢动物叮咬进行传播,医源性操作也可传播该病,尚无蓝舌病垂直传播的证据,但可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蓝舌病主要在养殖场附近有水源的地区出现,温度较高的夏秋季是蓝舌病主要发病季节。

2.临床症状。羊蓝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12天。患病羊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2℃,且可持续数天。病羊四肢僵硬、跛行,呼吸加深,嘴唇水肿充血,口腔黏膜变红,随后可出现口唇糜烂、溃疡,舌头有时可呈现蓝紫色,因此称为蓝舌病。病羊口腔可分泌大量的黏液和泡沫,鼻孔流出浆液性或脓性鼻液。羊毛质地变脆。

3.诊断方法。出现蓝舌病症状的羊,可采集其血液、口腔分泌物等送至兽医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时还应注意区分口蹄疫、羊口疮等相似疾病。羊蓝舌病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为真毒VP7抗原的ELISA检测,病毒分离也是该病的常用检测方法,PCR技术也可用于鉴定血样样品和培养的细胞样品。

4.防治措施。羊蓝舌病主要通过疫苗免疫接种、减少羊舍中的节肢动物数量以及限制羊的活动等方式进行防控。疫苗免疫接种主要是用蓝舌病弱化活疫苗对羊进行免疫接种,从而提高羊群对蓝舌病的抵抗能力。在库蠓等节肢动物活动频繁的时期提前进行驱虫,从而降低羊舍中节肢动物的数量。发现羊群中有患蓝舌病的病羊应及时扑杀,防止疾病的传播。

三、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可造成绵羊和山羊大量死亡的传染病。

1.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牛也可感染该病毒但呈现亚临床症状。感染小反刍兽疫的病羊是该病的传染源,其可产生带有病毒的气溶胶,易感羊只通过呼吸道接触后即可感染。

2.临床症状。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通常为3~5天,在出现症状的第2~3天便可表现出典型的小反刍兽疫特征病变。患小反刍兽疫的羊体温显著升高,可至41℃,并持续4~5天。患病羊前期会流出水样鼻涕,随后发展成脓性,鼻涕可在鼻孔处结痂,导致羊呼吸困难、咳嗽等。病羊眼结膜充血,并有液体渗出,渗出物初期为透明清亮液体,随后发展成脓性,遮挡眼睛导致眼睑粘连。患病羊脸颊、乳头、舌头背部可出现糜烂坏死,口腔黏膜溃烂导致病羊进食困难。大多数患病羊出现严重腹泻症状,此外也可继发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肺炎。

3.诊断方法。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可初步判定为小反刍兽疫,确诊需采集病羊血液、口腔拭子、病变部位组织进行兽医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常用于检测小反刍兽疫的方法有捕获ELISA、反转录PCR、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等。

4.防治措施。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病死率最高可达100%。因此,一旦发现患病羊只应及时隔离,在经济损失不大的情况下可进行扑杀处理。对于发病率较高的羊群,一方面使用青链霉素防止羊继发细菌感染出现口炎、肠炎和肺炎;另一方面可使用干扰素和病毒灵等抑制病毒复制。免疫接种疫苗是控制小反刍兽疫较有效的方式,同时在接种免疫后还应监测羊群中小反刍兽疫病毒抗体情况,定期检测羊群中小反刍兽疫感染情况。

四、羊痘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感染羊引起的一种恶性痘病,临床病症为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非水疱肿胀、鼻炎、结膜炎等,甚至可导致病羊死亡。

1.流行病学。羊痘的传染源为患病动物,易感动物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污染的环境、饲料、饮水等感染该病,医源性治疗操作如皮下或皮内注射也可传播该病,蚊虫也可作为传播媒介传播羊痘病毒。羊痘病具有地方流行性,在山区发病率较高。

2.临床症状。羊痘的潜伏期一般为8~13天。患病羊可出现体温升高,皮肤上出现直径约为1~3厘米的充血红斑,在腹股沟、腋下和会阴处等无毛或少毛部位较为明显。随后斑块会发展成为硬性肿胀或丘疹,有些病羊在症状没有出现前发生死亡。鼻腔黏膜、口腔、乳房、外阴和包皮处的丘疹会迅速破裂,继而发生一系列的炎症反应。丘疹破裂5~10天后会形成痂皮,痂皮可在2~3周后脱落但会留有疤痕。

3.诊断方法。若病羊出现上述的症状可初步诊断为羊痘,可采集病羊的丘疹及渗出物、痂皮送兽医实验室进行检测。可用于羊痘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电镜观察、病毒分离和PCR检测。

4.防治措施。对于患羊痘病的病羊最好进行淘汰处理。羊痘病的治疗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对羊皮肤病变部位进行清洗,防止丘疹破裂以及继发感染,也可口服抗病毒药物减轻羊临床症状,同时使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支持性治疗。羊痘病的预防主要通过疫苗免疫接种的方式,在羊痘病流行的地区制订羊痘病毒弱毒疫苗的接种计划,防止羊痘病的大规模暴发。

五、羊口疮

羊口疮是由副痘病毒属的羊口疮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羊病毒性传染病,患病羊口腔、乳房及蹄冠附近皮肤可出现明显病变,该病在世界各国羊群中广泛传播。

1.流行病学。羊口疮主要危害1岁龄的羔羊,成年动物也可感染该病毒发病。羊口疮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率高达100%,但一般死亡率相对较低,在部分极端情况下,死亡率可高达80%。感染羊口疮病毒的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易感羊可通过与感染羊直接接触或采食被感染羊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后发病。

2.临床症状。感染羊口疮病毒后,病羊皮肤会出现局灶性的红疹,随后形成丘疹、水泡、脓疱,脓疱破裂后会形成疮痂。将病羊的疮痂剥离可看到真皮层出血。随着病情的发展,疮痂可逐渐干燥脱落。该病变可出现在口腔、鼻腔、牙龈、蹄部、会阴部和包皮等部位的皮肤处,不同部位的脓疱表现有所不同,有的可呈菜花状。

3.诊断方法。如果羊群中有羊出现上述症状可初步诊断分为羊口疮,可采集脓疮或疮痂进行兽医实验室检测。常用于羊口疮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PCR检测、羊口疮病毒的分离培养、电镜观察。

4.防治措施。对于患羊口疮的病羊可使用抗生素对患病部位进行涂抹或喷洒,防止继发感染。此外,由于病羊口腔病变可导致羊进食困难,因此应保证病羊的饲料和饮水,可采取灌喂的方式。通常采用免疫接种羊口疮活疫苗的防治方法对羊口疮进行预防和控制,疫苗应接种在大腿内侧、肘关节后等部位。

猜你喜欢

蓝舌羊痘兽疫
牛羊蓝舌病的诊断与防控
山羊痘的预防及治疗
试论山羊痘的临床诊断及综合防制
浅析小反刍兽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渝西地区牛羊蓝舌病的血清学调查
关于羊痘防控难点及对策分析
一例群发性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
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蓝舌蜥蜴的救命草
浅谈小反刍兽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