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疗法对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

2021-03-28吴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针灸疗法中枢性面瘫

吴伟

面瘫也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面部疾病类型,发病无年龄、性别偏向,面瘫患者大多数存在口眼歪斜、闭眼抬眉困难等情况。面瘫主要有中枢性及周围性两种类型,中枢性面瘫病变位置为皮质延髓束,其处于面神经核以上与大脑皮层之间,周围性面瘫病变位置则为面神经核与面神经部位[1]。一般情况下,相较于周围性面瘫而言,中枢性面瘫的治疗难度更大。面瘫症状主要体现在患者面部行为上,不会对患者身体与生命产生严重伤害,但长期作用下,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心理健康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所以医务人员应努力提高面瘫治疗的质量。中医针灸是较为常见的治疗面瘫方法,其具有疏风活络的作用,可有效缓解面瘫症状。基于此,本院分析了针灸疗法治疗面瘫患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接收的60 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0~50 岁,平均年龄(36.94±5.65)岁;周围性面瘫18 例,中枢性面瘫12 例。观察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21~50 岁,平均年龄(37.01±5.34)岁;周围性面瘫17 例,中枢性面瘫1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单侧面瘫,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神志不清楚等不能正常沟通交流、存在其他严重疾病、不适宜进行针灸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医取穴法治疗,方法如下:首先应明确取穴类型与位置,而后使用平补平泻方案进行治疗,缓解症状。涉及穴位有四白穴、下关穴、颊车穴以及地仓穴等。治疗周期为2 周。

观察组采用针灸疗法治疗,方法如下。针灸疗法包括局部取穴、辨证取穴以及辨病取穴,①局部取穴:涉及穴位有四白穴、下关穴、颊车穴以及地仓穴。②辨证取穴:不同患者证候不同,穴位选取也有所不同,如患者为风热型,涉及穴位有大椎穴、合谷穴以及曲池穴;如果患者为风寒型,涉及穴位有风池穴与合谷穴;如果患者为气滞血瘀型,涉及穴位为膈俞穴与肝郁穴。③辨病取穴:医务人员要考虑患者身体整体状况,如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等,如果患者为中枢性面瘫且其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导致,那么在取穴时应注意增加太冲与曲池;如果患者为中枢性面瘫且其主要是由于脑梗死或者是脑充血导致,那么在取穴时应注意增加人中及内关,并在此二处穴位进行推拿。中医针灸治疗在整个治疗期间,随着患者的病情、症状变化调整方案,以保证治疗效果。治疗周期为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满意度及抑郁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口角、额纹对称,闭眼与抬眉行为正常,鼓腮吹起也基本不存在漏气的现象;有效: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口角、额纹对称程度高,闭眼与抬眉行为控制能力增强,鼓腮吹起漏气现象改善;无效:患者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本次研究中满意度使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判定,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治疗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③本次研究中患者抑郁情况使用SDS 评分进行判定,评分越高显示患者抑郁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17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显效9 例,有效7 例,无效1 例,总有效为94.12%(16/17);13 例中枢性面瘫患者中显效5 例,有效7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2.31%(12/13)。对照组18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显效6 例,有效6 例,无效6 例,总有效率为66.67%(12/18);12 例中枢性面瘫患者中显效3 例,有效4 例,无效5 例,总有效率为58.33%(7/12)。观察组中枢性面瘫与周围型面瘫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18、3.949,P=0.042、0.047<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中满意18 例,基本满意10 例,不满意2 例,治疗总满意度为93.33%(28/30);对照组患者中满意10 例,基本满意12 例,不满意8 例,治疗总满意度为73.33%(22/3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0.05)。

2.3 两组患者抑郁情况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DS 评分为(42.96±3.05)分,低于对照组的(48.32±2.7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02,P=0.000<0.05)。

3 讨论

面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面部疾病,主要是由于面部神经功能异常所导致,发病原因种类较多,中枢性面瘫发病主要受脑外伤、炎症以及脑血管病等影响,周围性面瘫发病主要受神经源性疾病、耳源性疾病、中毒以及肿瘤等因素影响。面瘫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前额皱纹消失、口角下垂、抬眉与闭眼行为异常,部分患者还存在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症状,大多数患者为单侧性。进行治疗前,医务人员首先应进行系列检查以明确面瘫的类型及程度,检查包括静止检查与运动检查两种,静止检查主要有面颊、口、舌、额部、眼睛以及茎乳突检查,运动检查主要有抬眉运动、努嘴、鼓腮以及闭眼等检查[2]。

一般情况下,面瘫发生后1 周内进行治疗较为恰当,且应到正规医院接受诊治,主要是面瘫治疗延迟或方法不正确可能会产生后遗症,影响患者后续正常生活。目前,面瘫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3 个月后面瘫症状仍旧无改善且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面肌肌电图检查均无电位活动的患者;非手术治疗主要作用为缓解炎症,消除局部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包括按摩、物理疗法、针灸治疗等类型[3]。其中,中医针灸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案,相关发展较为成熟。中医认为面瘫主要是由内外两种因素引起,内在主要是由于过度劳累等原因导致人体正气不足、卫外失固;外在主要是由于面部风邪入侵导致该部位气血痹阻、筋肉失约,最终导致面瘫。中医认为中枢性面瘫症状较为严重,“风”于脏腑之中,正虚邪恋,而周围性面瘫较轻,病邪未侵入人体深层部位,仅在经络、肌肉表面。中医针灸具有良好的舒筋活络、驱邪扶正等作用,可有效调和人体气血,将中医针灸应用于面瘫治疗,作用效果较为良好,可有效缓解症状,促进患者康复。通过针灸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面部血液循环情况,疏通面部经络,进而改善面部肌肉的肌力,最终缓解症状。西药治疗方法见效慢且效果不明显,不能有效缓解症状[4]。而传统取穴方法过于简单,针对性较低,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同患者应用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治疗效果偏低。而综合局部取穴、辨证取穴以及辨病取穴三个方面的内容考虑针灸穴位,其思考内容更为全面,局部取穴为基础内容,辨证取穴考虑了患者面瘫证候情况,辨病取穴则考虑到了病因及患者整体身体情况,所以针灸疗法针对性更强,治疗效果更高,当患者明显感受到症状缓解时,其由于面瘫而产生的心理负担会很大程度上减轻,所以针灸疗法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心理健康状态。面瘫患者还应注意保持眼部清洁,并尽量减少用眼;存在味觉障碍的患者还应注意合理饮食,细嚼慢咽,食用质地柔软的食物,多吃新鲜蔬果与豆制品,同时还可以热敷患侧,以促进血液流动,缓解症状。日常应按照医生建议进行面部肌力训练,促进康复[5]。除此之外,面瘫患者还应保持心情愉快、稳定,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枢性面瘫与周围型面瘫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16/17)、92.31%(12/1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12/18)、58.33%(7/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18、3.949,P=0.042、0.047<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DS 评分为(42.96±3.05)分,低于对照组的(48.32±2.7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02,P=0.000<0.05)。与上述内容相符。

综上所述,使用针灸疗法对面瘫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减轻心理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针灸疗法中枢性面瘫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MRI特征及其与性激素基础值和激发值的关系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灸疗法在院前急症救治中的应用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便秘不想吃药?试试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冰毯联合冰帽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