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28吕亚兰
吕亚兰
由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尤其是在急诊、住院、重症监护病房中发生率较高。临床实践经验显示,由于该症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十分容易发生误诊,尤其是针对院内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而言,往往病情相对复杂而表现凶险,且难以及时有效发现,严重情况下患者甚至伴随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采取有效方式实现早期明确诊断,可为临床选择特异性抗菌药物提供指导依据,最大化产生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目前条件下,实施微生物培养是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传统惯用方法,尽管可以实现一定的效果,但该方法操作耗时相对较长,易延误病情,错失最佳的治疗机会[1]。采取科学方式,探寻一种快速、准确性高的感染指标用于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PCT 作为降钙素的前体物质,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PCT 的水平极低,而一旦在发生真菌、寄生虫、严重细菌感染状态下,将会造成机体降钙素基因过量表达,大量PCT 释放入血,导致血浆PCT 水平显著升高[2]。因此,该指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为进一步了解PCT 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本院研究选择250 例受检者进行分组观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吴川市人民医院2019 年10 月~2020 年6 月期间收治的170 例感染性疾病患者,根据感染类型不同分为细菌感染组(88 例)和病毒感染组(82 例)。其中,细菌感染组男47 例,女41 例;年龄19~53 岁,平均年龄(36.19±7.19)岁;疾病类型:含扁桃体炎25 例,细菌性肺炎39 例,肾炎11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7 例,其他6 例。病毒感染组男42 例,女40 例;年龄20~51 岁,平均年龄(35.82±7.09)岁;疾病类型:含病毒性肝炎32 例,病毒性肺炎18 例,病毒性肺炎20 例,其他12 例。选择同期8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41 例,女39 例;年龄20~53 岁,平均年龄(36.12±7.31)岁。三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本研究患者均符合感染性疾病诊断标准[3],均经细菌培养以及病原学检查等科学方式确诊;②所有患者均为单一的病原体感染;③患者在入组前未接受过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治疗;④所有研究对象均对研究完全知情,并自主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本研究已经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2 排除标准 ①并发立克次体、真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②并发复合感染者;③入组前已经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④合并有相关恶性肿瘤者;⑤存在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如心、肝、肾等严重病变者;⑥其他不宜纳入研究者。
1.3 方法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以3000 r/min 转速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0 cm,有效分离血清冻存在-20℃冰箱中备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清样本的PCT 水平,所用仪器为本院自备的罗氏公司COBAS6000 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及其配套试剂盒。细菌感染组患者于特异性抗细菌感染治疗后3、7 d,测定PCT 水平。由专业人员严格按照说明书实施操作,对质量负责。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三组研究对象的PCT水平。②对比三组研究对象的阳性率,参考指标为:PCT﹥0.05 μg/L 判定为阳性。③对比细菌感染组治疗前、治疗后3 d、治疗后7 d 的PCT 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研究对象的PCT 水平比较 三组研究对象均顺利完成血清样本检测。细菌感染组PCT 水平为(8.24±2.18)μg/L,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的(0.35±0.19)μg/L 及对照组的(0.08±0.05)μg/L,病毒感染组的PCT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研究对象PCT 阳性率比较 细菌感染组的PCT 阳性率为95.45%(84/88),病毒感染组的PCT阳性率为24.39%(20/82),对照组的PCT 阳性率为2.50%(2/80)。细菌感染组的PCT 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及对照组,病毒感染组的PCT 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细菌感染组治疗前后的PCT 水平比较 细菌感染组患者治疗前的PCT 水平为(8.24±2.18)μg/L,治疗后3 d 的 PCT 水平为(1.62±0.58)μg/L,治疗后7 d 的PCT 水平为(0.49±0.41)μg/L。细菌感染组治疗后7 d的PCT 水平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 d,治疗后3 d 的PCT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感染性疾病已经发展成为临床常见病以及多发病。对该病实施分析,其多因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所致。临床实践操作中,针对感染性疾病患者实施诊疗,采取有效方式实现早期鉴别感染类型,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同时也是防止抗生素滥用的重要措施。研究结果显示,与真菌、病毒感染性疾病相比,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相对更高[4]。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而言,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特异性的治疗,可能引发脓毒症,进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研究表明,微生物培养属于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金标准,但该方式的培养时间相对较长,对于急需实施治疗的患者而言,易延误病情。所以积极探寻一种快捷、有效的实验室指标,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PCT 属于一类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该蛋白为降钙素前体,由116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在健康人体中检测浓度极低,一般情况下﹤0.1 ng/ml。而当机体遭到细菌、真菌感染或发生器官低灌注时,其血浆PCT指标水平将明显上升,当发生病毒感染或局灶性感染时,其水平正常或存在轻度升高。研究结果显示,PCT最初检出于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现极大比例学者认为PCT 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标志物[5,6]。由于PCT 在活体内外稳定性相对较高,其半衰期约为20~24 h,其血浆PCT 标本完成采集24 h 后,在室温下其浓度下降约12%,48 h 浓度下降约6%,所以PCT 无需特殊的存储条件。学者虞亦飞[7]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感染组PCT 水平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健康者,且细菌感染组PCT 阳性率亦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及健康者,PCT 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灵敏度为73.29%,特异度为76.59%。本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感染组患者的PCT 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以及对照组,且病毒感染组PCT 水平亦高于对照组,这证实细菌感染组患者PCT 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者和健康者,并能为临床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性疾病提供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感染组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以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PCT 可作为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可靠指标,其研究结果与刘洋等[8]研究基本相符。目前条件下,临床缺乏感染判定和好转的特异性指标,既往实践操作中,主要是根据患者体温、影像学、白细胞计数等变化综合判断感染是否得到控制,或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停用抗生素。但是,上述指标很有可能受到患者的病情状态、实验室指标检测准确性、医生个人经验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造成停用抗生素标准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疗效。针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患者而言,即可出现PCT 水平上升,其上升水平与感染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病情越严重,则指标数据越大。当患者接受治疗且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其PCT 水平将显著性降低。张静萍等[9]研究表明,在脓毒症患者中,经抗生素治疗24 h 后,患者的PCT 下降﹥30%,72 h 下降﹥50%,该研究认为抗生素治疗效果佳,感染得以控制,患者预后较好。本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感染组治疗后3 d,其PCT 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后7 d 其PCT 水平明显低于治疗3 d,表明通过动态监测PCT 变化情况,可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PCT 可为临床鉴别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指标,其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效能较高,并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