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泮托拉唑治疗的效果
2021-03-28李敏
李敏
消化性溃疡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两种类型。胃溃疡病变多累及胃窦部,而十二指肠溃疡常累及十二指肠球部,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消化道出血[1]。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发病率约为25%,死亡率约为7%~10%[2]。临床表现为黑便、呕血、贫血、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如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引起出血性休克,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临床常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奥美拉唑属于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实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3],但部分患者效果并不理想,且长期使用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泮托拉唑作为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主要用于反流性食管炎、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治疗。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9 年2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部分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114 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7 例。实验组男女比例为33∶24,年龄20~68 岁,平均年龄(41.68±8.78)岁;消化性溃疡病程1~6 年,平均病程(2.68±1.14)年;上消化道出血时间2~30 h,平均出血时间(8.54±7.16)h;出血量152~814 ml,平均出血量(438.0±125.4)ml;其中胃溃疡21 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6 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4∶23,年龄20~69 岁,平均年龄(42.37±8.88)岁;消化性溃疡病程1~8 年,平均病程(2.84±1.72)年;上消化道出血时间2~29 h,平均出血时间(8.37±6.88)h;出血量140~808 ml,平均出血量(454.0±118.0)ml;其中胃溃疡23 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经胃镜检查确诊,临床表现为黑便、呕血、无力、眩晕、腹痛等症状,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加,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批准;排除标准:失血性休克患者,质子泵抑制剂应用史患者,症状危重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的补液,营养支持,止血以及2 种抗生素(克拉霉素+甲硝唑)进行治疗。并定期复查肝功及血常规。对照组患者选择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将奥美拉唑(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865)40 mg 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后静脉滴注,2 次/d,治疗1 周。实验组患者选择泮托拉唑(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166)进行治疗。将泮托拉唑80 mg 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后静脉滴注,2 次/d,治疗1 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应用胃镜检查患者治疗前后的溃疡面积。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呕血黑便发生,溃疡面积较治疗前减少>60%;有效:症状较治疗前改善,偶有少量黑便发生,溃疡面积较治疗前减少>4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呕血黑便未见改善,患者精神差,血常规提示急性贫血,胃镜检查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③对比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贫血、眩晕、口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显效33例,有效21例,无效3 例;对照组显效21 例,有效25 例,无效11 例。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54/57),高于对照组的80.70%(4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1,P<0.05)。
2.2 两组住院时间和止血时间比较 实验组止血时间(11.2±1.7)h、住院时间(5.1±1.7)d,均短于对照组的(15.4±2.8)h、(7.2±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80、5.703,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治疗后有1 例出现恶心呕吐,1 例出现眩晕,1 例出现口干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3/57);对照组治疗后有2 例出现恶心呕吐,3 例出现眩晕,5 例出现口干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4%(10/57)。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4,P<0.0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青年人群发病率较高,其中青年人容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而中年人胃溃疡发生率更高[4]。消化性溃疡与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关系密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暴饮暴食、熬夜等不良习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消化性溃疡好发于胃窦部和十二指肠球部,可并发出血及穿孔,随着疾病进展,甚至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临床治疗止血是关键,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改善胃内酸性环境,降低消化酶活性实现快速凝血目的[6]。研究显示[7],pH 水平和血小板凝集效果具有密切相关性,当pH 为7.4 时,血小板凝集时间最短,之后随着pH 水平下降,血小板凝集功能降低,当pH 水平低于5.9 时,则凝集功能基本丧失。传统治疗常采用H2受体阻滞剂治疗,但研究发现[8],H2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于夜间分泌的基础胃酸,临床效果有限。
近年来,质子泵抑制剂在消化性溃疡伴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抑制胃黏膜细胞表面酶活性,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奥美拉唑属于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具有酸性环境下聚集作用,通过二硫键作用可与质子泵疏基结合达到抑制H+-K+-ATP 酶活性的目的,主要通过小肠吸收,服药1 h 内即可发挥作用。泮托拉唑属于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呈弱碱性[9]。通过对胃黏膜壁细胞分泌小管上的H+-K+-ATP 酶抑制,阻断H+向胃腔的转移路径,进而实现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相对于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在强酸环境中能够迅速转化其活性形式,聚集在胃壁细胞的沟腔中,发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黏膜屏障的作用[10]。
本次研究,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治疗,实验组采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54/57),高于对照组的80.70%(4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更好。分析原因,相较奥美拉唑,一方面,泮托拉唑可选择性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抑制胃酸分泌,同时其在弱酸环境下具有更好的分子结构稳定性,抑酸时间更快,效果更好;另一方面,泮托拉唑具有降低胃蛋白酶溶血能力,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缩短凝血时间,发挥止血作用。本次研究,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6%低于对照组的1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因为泮托拉唑对细胞色素P450 依赖酶抑制作用较弱,所以基本不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临床安全性能理想。
综上所述,在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比起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在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止血时间,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泮托拉唑更值得在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