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情绪与工作压力的关系
2021-03-28关明月
关明月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一病房,辽宁 沈阳 110168)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3.5亿人,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每年有80万人因自杀死亡,约每40 s就有一人选择轻生。2017年,我国焦虑症流行率为3 167.89例/10万人,虽然流行率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焦虑症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焦虑和抑郁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精神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的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接受治疗,增加了精神科护理工作强度。护理人员每日与焦虑症患者和抑郁症患者打交道,同时还需要面对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压力,更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如何关爱护理人员,保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使其能够更好的工作生活,逐渐成为医院管理的重点。现结合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情绪与工作压力关系研究进行分析,从工作方面提出护理管理措施,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精神科室的护理工作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共14名。所选的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范围为22~45岁,平均年龄为(26.40±4.10)岁;工龄为1.1~9.0年,平均工龄为(4.30±2.10)年。其中,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2名,责任护士6名,普通护士4名。
1.2 方法 对研究对象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负性情绪的评定。量表包含20个条目,运用4级评分方法进行分析,理论得分为20~80分。将统计获得的总分80分记为焦虑、抑郁指数,如数值<0.5,那么评定为无焦虑、抑郁,如≥0.5则评定为有焦虑、抑郁[1]。根据设计的自评量表对护理人员工作期间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具体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形成研究报告,为研究分析提供依据。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向研究对象进行情况调查,获得研究结果。研究对象使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进行测评,评定工作压力,项目包括护理专业和工作、时间分配和工作质量等5个维度、35个条目,运用4级评分法,评分越高说明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越大。
1.3 观察指标 对护理人员焦虑或者抑郁情绪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有焦虑情绪或者抑郁情绪人员和无焦虑和抑郁情绪人员的工作压力评分,并进行负性情绪和岗位工作压力相关性的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来源角度来说,具体如下:①角色模糊。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与权限难以得到明确安排,护理工作环境常常发生变动,加之规章制度的合理性,都会给护理人员造成压力。②角色冲突。长期和精神疾病患者解除,即使护理人员经过高水平的业务培训,其情绪也会受到患者的感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绪。③角色过载。受到工作时间因素和休息时间不规律等的影响,护理人员工作时需要处于高度警惕状态,长期如此会使其产生压力,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本研究中7例存在焦虑情绪、7例存在抑郁情绪,存在焦虑情绪的人员工作压力源量表评分结果显著高于无焦虑情绪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抑郁情绪人员工作压力源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无抑郁情绪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有无负性情绪人员工作压力评分对比分析研究中,围绕患者护理和护理专业与工作等5个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情绪和工作压力评分呈正相关。
3 讨论
精神科室的护理工作人员为特殊群体,工作时面临着交流困难、患者行为异常、患者依从度不高等挑战,护理岗位工作难度很高,同时面对的职业压力较大[2]。精神科护理遭受患者的暴力率高达98.47%,有些患者在发病初期出现情绪恶劣、暴躁无常、摔砸东西等行为。精神科护理人员除了要保证护理质量外,还需要确保患者的安全。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护理工作所带来的压力,使得护士承受着很大的职业压力,长期在高压戒备的环境下工作,护理人员极易产生疲惫感,同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降低。除此之外,因为待遇和工作关系缺乏协调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若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下降,那么护理工作的质量也会降低,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精神科室的护理工作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女性护理人员。相关报道证实,女性精神科护理人员相比男性容易对患者的疾病和痛苦产生自我联想,长期以往护理人员内心会产生不良心理,面对患者时表现出冷漠态度,产生人格分裂,降低工作效能[3]。
①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精神科护理人员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和岗位工作有着紧密的关系,为了更好的关爱护理人员,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贯彻人性化管理理念,结合精神科的特点与要求,对护理常规方式和工作流程等进行细化,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方案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相关工作有序开展。通过明确工作标准和护理服务项目等,引导护理人员更好的工作,降低工作的复杂程度,减少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干扰。定期组织精神科护理人员,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并组织护理骨干参与外出培训和学习。针对新进护士,做好上岗前的培训,注重心理健康疏导,使其掌握应急预案、工作流程以及安全管理等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同时做好心理建设,使其更好的适应岗位工作。从精神科护理管理实践来说,优化管理制度后,精神科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评分都获得了显著提升,意味着护理人员心理状态得以改善,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4-6]。②增加管理岗位:基于对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态的因素分析,提出针对性调整护理管理制度,增加管理岗位。实施分权化管理措施,积极鼓励护士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做好管理质量的重要性宣传,使得护理人员对整体护理质量的把控有全面的认识。依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需求,积极鼓励其参与相应的管理工作,赋予护理岗位人员相应的岗位权利,明晰各个岗位需要负责的具体工作和职责,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能动性,挖掘护理人员的管理潜能,增强其工作成就感和责任感,进而抵消不良情绪。工作成就感能够使人心情愉悦,进而消除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基于人性化管理理念,结合护理人员的工作追求和目标,为其提供更多的岗位价值创造机会,进而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作用,保护护理人员心理健康。通过给护理人员更多的管理权,增强职业成就感,并且综合运用各类缓解措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进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7-9]。③改善环境条件: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焦虑和抑郁主要受工作压力的影响。在具体实践中,积极推广应用新科技和新技术辅助护理工作的开展,减少护理临床工作量,改善硬件设施,优化护理环境,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使护理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情。无论是从为护理人员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角度,还是为精神疾病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做好环境的创设,如摆放字画等。需要注意的是,在病房环境的创设方面,要合理选择摆放物件,因为多数患者发病时会出现摔东西或者其他异常行为,若物品选择不合理,很容易给患者或者护理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合理运用色彩理论,使用能够令人愉悦的颜色装饰病房,患者护理人员和患者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10]。④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缓解与消除,除了需要护理人员自身的努力外,医院方面也需要发挥资源优势,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扩大心理疏导渠道,定期为护理人员提供指导。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由专业的心理医师整理积极正能量文章,每日向护理人员推送,使其通过阅读缓解内心的负性情绪。积极创新和优化心理疏导方式方法,关注护理人员的个体。部分护理工作者性格内向,不愿袒露心声,可发挥朋友关系的作用,组建互帮互助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鼓励,实现对护理人员内心情绪的及时掌握和疏导,以免不良情绪长期积压,进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11]。⑤组织开展娱乐活动:基于人性化护理管理理念,对于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可以采取组织娱乐性活动的方式,如休息时的“你猜我画”活动等,增强护理队伍的互动,同时为护理工作增添乐趣,使得护理人员可以保持愉悦的心情,以积极正能量的态度工作,消除不良情绪,保护自身心理健康。若情况允许,可加强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互动,通过组织社会兴趣活动,改善护患关系,并调整护理工作人员的心情。除此之外,做好精神科护理人员兴趣爱好的调查,从细节部分给予工作人员关怀,如生日祝福或者入职周年祝福等,通过不断积累幸福感,增强护理人员对岗位工作的喜爱,进而消除对工作的厌烦感,高质量落实各项工作[12]。⑥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若想改善因为工作给精神科护理人员带来的压力问题,除了医院方面要做出努力外,还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护理管理工作中要加大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力度,使其能够感受到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不易,进而在工作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通过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保证护理工作高质量落实,同时使得护理人员获得愉悦的心情,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全面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13]。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情绪同岗位工作有着紧密的关系,工作压力越高,负面情绪越严重,临床需加强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