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双循环”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2021-03-27

电器工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双循环工业机器人

在发展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高端装备自主可控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以半导体设备、智能制造装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将迎战略机遇期。

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客观要求。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制造业体系,但高端装备产业国产化、自主化水平较低是制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发展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高端装备自主可控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以半导体设备、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将迎战略机遇期。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00.7亿美元。

一、“双循环”工业机器人行业分析

(一)双循环概念首次提出

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了“两个循环”概念,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5月23日,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6月18日,刘鹤副总理在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7月21日,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谈到: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双循环+新基建推动行业发展

推动国内循环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扩大内需、壮大培育新消费新业态。尤其疫情之下,传统接触式线下消费受影响,新型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了国内消费恢复,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可见,新消费新业态带来巨大动能,在内循环中也将继续发挥作用。

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新基建”涵盖了5G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以及城轨交通,涉及七大领域和相关产业链。与“旧基建”相比,“新基建”的特点在于支持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针对“旧基建”进行的补短板工程。

(三)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制造业体系,但高端装备产业国产化、自主化水平较低是制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发展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高端装备自主可控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以半导体设备、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将迎来战略机遇期。

(四)双循环下投资机遇增加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提到:“股权投资的特性与科技创业项目对资金的需求特点更为契合,未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要更倚重直接融资的金融支持。”

数据显示,2 0 1 9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投融资事件59起,同比减少24.4%,投融资金额59.72亿元,同比减少22.4%。2020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股权投资市场较为低迷,但进入7月以后,下半年的股权融资环境日趋向好。

双循环对金融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仅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

二、工业机器人行业概况

(一)工业机器人的定义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业最具代表性的装备。2010年以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创新,工业机器人需求逐渐增加。

工业机器人较早服务于汽车工业,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应用标准最高、应用成熟度最好的领域。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逐步拓展至通用工业领域,其中以3C电子自动化应用较为成熟。金属加工、化工、食品制造等领域,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逐渐提升。

(二)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如表2所示。

(三)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

(1)产业风气期(2009~2012年)

表1 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

表2 工业机器人分类

汽车、3C产业自动化浪潮集成商介入;

市场跨越增长;

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扶持。

(2)快速发展期(2013~2015年)

顶层设计往下传导,地方政府规模补贴;

一级企业数量爆发增长,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入场;

市场爆发增长。

(3)回落调整期(2016~2018年)

汽车、3C产业自动化浪潮集成商介入;

市场跨越增长;

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扶持。

三、工业机器人发展环境

(1)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

据统计,2020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66172亿元,同比增长4.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070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01508亿元,增长6%;第三产业增加值142595亿元,增长4.3%。

(2)工业制造销售加速

数据显示,2020年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0%,增速较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1.03%。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

2020年11月,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3%,较上年同月上升0.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20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1%。

随着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经济社会秩序进一步恢复,工业生产同比增速由降转增,多数行业、产品和地区增速由负转正。

(3)产业转型升级,机器人遇发展良机

图1 2015~2020年3季度中国GDP及增速情况统计

图2 2020年1~11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统计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经济增长方式正在改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单纯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增长。

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通过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未来5~10年将是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将会给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4)人口红利递减迫使机器换人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约2.54亿,2018年约为2.49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2019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603万人(约1.76亿),较上年(2018年约为1.67亿)新增945万人;占总人口的12.6%,较上年(2018年约为11.9%)新增0.7个百分点。人口红利递减迫使企业主选择机器代替人力。

(5)用工成本上涨急需廉价劳动力

近几年,我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不断上涨,2010年突破2万,201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3604元,比上年增加4029元,名义增长8.1%,增速比2018年回落0.2个百分点。

扣除价格因素,201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5.2%。

(6)新兴科技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IoT)、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机器人产业迎来新一轮融合创新发展浪潮。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国内机器视觉、多传感器融合、自主导航、交互软件等技术及应用快速发展,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交互、感知、运动控制能力)得到提高。

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产业相互融合,机器人智能化趋势明显。在下游行业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工业机器人将成为多学科领域前沿技术交叉融合的产业,不断向更复杂化的应用场景演进。

四、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

(一)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情况

近年来,全球尤其是亚洲地区汽车、3C等行业均出现销量下滑或减缓,导致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缓慢。

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为37.3万台,比上年减少12%,但也是史上第三高。截止到2019年底全球工业机器人累计安装了270万台套,年增长12%。

(二)全球工业机器人消费情况

工业机器人的消费市场主要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其中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德国为全球前五大市场。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近14.05万台,比上年下降9%,日本新安装数量有所放缓,约下降10%。

(三)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情况

随着我国是工业机器人应用第一大国,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迅猛发展,产量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2020年10月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1467台,同比增长38.5%。2020年1~10月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83447台,同比增长21%。

(四)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情况

据统计,2 0 1 9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57.3亿美元,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也将呈增长趋势。

(五)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

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利好下,国内机器人市场迅速升温,机器人产业可谓迅猛发展。

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到86.5万台,预计2020年将逼近120万台。随着技术的更新和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我国将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保有国。

(六)中国工业机器人存货量

由于2017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大涨近60%,工业机器人存货量跌至13.79万台。随着工业机器人销量持续增加,工业机器人存货量将减少。

图3 2018~2019年全球前五国家工业机器人消费量统计(万台)

图4 2015~2020年10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统计

图5 2015~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统计

(七)中国工业机器人下游市场分析

图6 2015~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统计

图7 2015~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存货量统计

图8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下游应用结构

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汽车、通用工业。其中,汽车行业作为自动化应用最早的行业,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主要下游市场。

汽车行业目前仍是国内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下游应用,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不断深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有望更深入衍射到3C、半导体、新能源、物流仓储等领域,需求更加多元化,增量空间广。汽车制造行业生产程序相对标准化,工业机器人应用发展较早,技术成熟,自动化程度较高。

现阶段,汽车行业位居第一应用领域,占比达到35%。不过值得注意的是,3C需求占比由2010年的13%扩张到23%,除金属加工以外的其他行业占比由27%提升至32%,行业总体容量增长的同时需求分布呈逐渐多元化的趋势。

五、重点企业分析

(一)工业机器人重点企业

《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由工信部在2016年发布,从综合条件、企业规模、质量要求、研发创新能力、人才实力、销售和售后服务、社会责任、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和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进行了规定。因此,这些入选的企业无疑是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优秀代表。

2020年6月10日,工信部发布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第三批)。其中,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九家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进入名单。与之前发布的第一批名单(15家)、第二批名单(8家)合计共32家。

(二)重点企业分析

1、埃斯顿

埃斯顿自动化成立于1993年,2015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埃斯顿作为中国运动控制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自动化核心部件产品线已完成从交流伺服系统到运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的战略转型,业务模式正在实现从单轴—单机—单元的全面升华;工业机器人产品线在公司自主核心部件的支撑下得到超高速发展。

通过推进机器人产品线“ALL Made By ESTUN”的战略,形成核心部件—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智能系统工程的全产业链竞争力,构建了从技术、成本到服务的全方位竞争优势。

2020年1~3季度埃斯顿总营业收入为17.63亿元,净利润为0.97亿元。

(1)主营产品

埃斯顿主营产品有工业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覆盖教学应用、机床加工、配装、电焊、切割、涂胶、弧焊、打磨抛光、包装码垛等。

主要应用于:汽车零部件、3C、白色家电、教学、其他制造业等。

(2)竞争力分析

1)拥有自主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优势。

表3 第三批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

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使得具备为客户提供智能装备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的独特竞争力。数控系统、电液伺服系统和交流伺服系统均为智能装备的核心控制部件,这种机、电、液的有机结合构成的系统解决方案是智能装备中极具技术含量的部分,目前为行业客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运动控制解决方案已经成为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

2)“核心部件+本体+机器人集成应用”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埃斯顿以大力度技术投入为支撑,以“All made by Estun”为基础,构建产品性能、成本、质量和市场快速响应优势,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快速交付和快速服务响应的能力。埃斯顿采用系统级正向开发的产品开发模式,率先实现了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统、本体设计的全方位布局,机器人核心部件自主率达到80%以上,依托本体及关节模块化、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以及新一代机器人控制器,充分发挥各个核心部件的性能,深度挖掘机器人的潜力。

3)技术领先和创新优势。

埃斯顿持续多年保持占销售收入10%左右的研发投入,奠定了保持技术创新领先优势的坚实基础。着力于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球研发布局和多层级研发体系。大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截至2020年上半年共新增授权专利27件,新增软件著作权2件。共有软件著作权191件,共有授权专利429件,其中发明专利142件,已经申请尚未收到授权的专利有147 件。

4)持续提升机器人规模化生产制造水平,提高制造品质。

埃斯顿以大力度技术投入为支撑,以“All made by Estun”为基础,构建产品性能、成本、质量和市场快速响应优势,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快速交付和快速服务响应的能力。埃斯顿采用系统级正向开发的产品开发模式,率先实现了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统、本体设计的全方位布局,机器人核心部件自主率达到80%以上,依托本体及关节模块化、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以及新一代机器人控制器,充分发挥各个核心部件的性能,深度挖掘机器人的潜力。

5)国际化竞争优势。

埃斯顿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

拥有具备研发、技术、营销、投资的全球化视野的团队,重点打造“国际化技术研发+本地化优质制造+全球化市场营销”三位一体能力,建立研发国际化、生产本地化、服务低成本及技术领先的战略方针,推进营销国际化,加快建立国际化营销渠道,把产品快速推向国际市场;提升国内外资源整合的能力,形成1+1大于2的能力,统一研发规划,统一生产规划,统一采购规划,充分发挥国内外各自优势。

6)以信息化为支撑持续管理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流程型组织,以信息化为依托,按照先固化再优化的原则,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加强对流程制度的实施落地力度,以领导力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为依托,不断扩展精益化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新松机器人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隶属中国科学院,是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作为中国机器人领军企业及国家机器人产业化基地,新松拥有完整的机器人产品线及工业4.0整体解决方案。

作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头雁,新松已创造了百余项行业第一。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百余种产品。

2020年1~3季度新松机器人总营业收入为16.86亿元,净利润为1.38亿元。

(1)主营产品

柔性协作机器人:具备轻量化、碰撞检测、牵引示教、快速配置等功能。

通用型机器人:6轴机器人、水平多关节机器人、并联机器人。

移动机器人(AGV):中装配型AGV、搬运型AGV、智能巡检AGV。

消费类机器人:主要划分为服务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

(2)竞争力分析

1)技术创新优势:截至2020年6月末,新松机器人共申请专利1484件。拥有有效专利377件,其中发明专利193件,实用新型专利103件,外观设计专利81件;软件著作权109件。2020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31亿元,同比增长43.30%。

作为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连续承担国家863重点项目、“十二五”智能制造发展专项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02专项项目、工信部研发项目等。

2)机器人产品线丰富的优势:新松机器人经过20年的积累,成为全球机器人产品线最齐全的企业。

3)半导体(IC)装备技术领先优势:半导体装备业务是战略核心业务之一,经过十余年的沉淀,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系列。

作为国内首家洁净机器人及工厂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依托国际一流的技术水平现与国内知名的半导体工艺设备厂商、半导体制造厂商和面板制造厂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

4)数字化工厂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优势:数字化工厂管理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运营管理智能化平台,智能物流系统和仓储物流智能化平台,生产设备智能化平台,构建一个由物流网络和信息网络组成的数字化工厂基础系统。

5)全球化知名客户群体优势:新松机器人的三分之二的客户为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

汽车领域客户有通用、宝马、奔驰等;一般制造领域客户有中船集团、中联重科等;新能源领域客户有特斯拉、孚能科技等;泛半导体领域客户有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TCL等。

3、中大力德

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8月,是一家集电机驱动、微特电机、精密减速器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机电自动化企业。2017年8月29日在深交所中小板A股上市。

中大力德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导和参与起草国家及行业标准7项,“浙江制造”标准2项,专利90项,拥有浙江省级企业研发中心,主导产品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综合实力居慈溪市工业企业二十强。

2020年1~3季度中大力德总营业收入为5.44亿元,净利润为0.6亿元。

(1)主营产品

中大力德立足于智能化、自动化装备核心部件制造商和设计方案提供者,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新能源、工作母机等领域,以及食品、包装、纺织、电子、医疗等专用机械设备。

(2)竞争力分析

1)自主研发优势。

中大力德拥有减速器、电机、驱动器一体化业务平台,产品覆盖了动力传动与控制应用主要领域。在各个细分领域深入研究的同时,通过整合各平台优势,构建全产品系列,并不断进行产品结构升级,顺应行业一体化、集成创新的发展趋势。

减速器、减速电机是结合了机械设计、电磁、材料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产品,通过多年积累,已掌握先进的小模数齿轮硬齿面加工技术、减速电机集成及检测技术、精密行星减速器加工技术、摆线减速器加工技术等。

2)工艺和质量控制优势。

对于减速器、减速电机制造企业而言,加工能力是设计研发能否实现的基础,也是衡量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大力德从日本、德国、美国进口大量精密加工设备和检测设备,包括数控磨齿机、数控插齿机、数控滚齿机等,有效提高了加工精度、生产效率,为产品研发与确保产品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中大力德是行业内较早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之一。

3)产品种类齐全优势。

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产品已从最初的直流电机发展为减速器、减速电机的完整产品线,产品应用除覆盖一般机械设备外,还可应用于自动门、太阳能光伏跟踪系统、电动叉车、AGV无人搬运车、自动分拣系统、机械手、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高端领域。

中大力德的精密减速器、滚筒电机产品价格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有较强性价比优势,在国内市场起到了逐步替代进口产品的作用。

4)营销网络及服务优势。

中大力德选择了“直销+经销”的营销模式,覆盖了华南、华东、华北及东北等下游客户较为集中的区域,并在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初步建立经销商网络,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贴身服务,达到快速响应的效果。

中大力德服务覆盖减速器、减速电机整个生命周期,多名销售人员具有研发背景,可引导客户的技术需求并为其提供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及时、深入的专业技术服务与支持。

4、智云股份

智云公司成立于1992年11月29日,前身为大连智云机床辅助设备开发公司,1999年更名为大连智云机床辅机有限公司,2008年改股份制为大连智云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28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智云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成套自动化装备方案解决商,技术和产品覆盖国内95%以上的发动机厂商。掌握着自动化设计的自动在线检测、自动装配、清洗过滤、物流搬运、多工位专用加工等五大关键技术环节。

2020年1~3季度智云股份总营业收入为7.31亿元,净利润为0.43亿元。

(1)主营产品

主营自动监测设备、自动搬运设备、自动配装设备、自动去毛刺设备、清洗设备、过滤设备、配装线。

(2)竞争力分析

1)核心技术优势。

智云主力设备为OLED模组设备的绑定,点胶,贴合及面板折弯。绑定设备可以适应柔性材料的绑定,可实现高速高精度绑定,适用柔性面板的COP/COF,FOP/FOF绑定,用于笔记本,手机,可穿戴设备;点胶设备用于触控面板,柔性面板的各种点胶工艺。针对点胶开发了自适应路径规划点胶,五轴联动点胶,适用于曲面屏,可穿戴设备的异型屏点胶;贴合设备涵盖偏光片贴附等;面板折弯设备适用于平面,3D及可穿戴产品异型曲面屏面板折弯,集成工业机器人实现搬运,撕膜,固体胶贴附工艺。

2)客户资源优势。

智云在经营过程中,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优质的产品、及时全面的售后服务以及持续的研发创新在行业内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积累了丰富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客户资源,与下游知名企业进行紧密且长期稳定的合作,不但有助于迅速扩大销售规模,同时有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下游行业的工艺改进和革新,及时把握下游行业发展动向以及客户对于新技术、新产品需求,进行研发,以巩固并提升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

3)产品开发优势。

智云智能制造装备具有显著的专用性和定制性特征,需要针对下游客户的具体工艺及技术要求进行产品个性化开发和设计,且下游产业技术更新速度较快,新技术对于生产工艺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和掌握,以适应行业与客户的需求。

智云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一套贴近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搭建了一个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品开发平台,进行前置性研发投入和技术储备,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与质量。

4)品牌效应优势。

智云产品主要为非标准化设备,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相比一般行业往往对品牌知名度有着更大的依赖。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技术开发、产品质量、品质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在业内树立了自身良好的声誉,同时智云致力于成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创新产品,并提供定制化、全方位优质服务,公司品牌已广为市场所认同和接受,这为公司巩固行业地位,提升整体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打下了良好基础。

5、汇川技术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专注“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核心技术。汇川技术是专门从事工业自动化和新能源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主要业务有:通用自动化业务、电梯电气大配套业务、新能源汽车业务、工业机器人业务、轨道交通业务。

2020年1~3季度汇川技术总营业收入为80.98亿元,净利润为15.68亿元。

(1)主营产品

机械模组如图9所示。

机器人如图10所示。

(2)竞争力分析

1)掌握电机驱动与控制、行业应用等核心技术,具备行业领先水平。

汇川技术不仅掌握了矢量变频、伺服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编码器、永磁同步电机等产品的核心技术,还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电梯、起重、注塑机、纺织等行业的应用技术。

2019年汇川研发人员合计2512人,研发投入8.56亿元,研发费用率为11.58%。

通过持续的高比例研发投入及引进国际领先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水平,巩固了公司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2)行业领先的品牌优势。

汇川技术不仅在变频器、PLC、伺服系统等产品上树立领先的品牌形象,还在电梯、新能源汽车、注塑机、机床、空压机、金属制品等行业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国内最大的低压变频器与伺服系统供应商。

截至2019年末,汇川在电梯行业累计销售一体化控制器及变频器超过210万台,已经成为电梯行业领先的一体化控制器及变频器供应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累计销售电机控制器超过40万台,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的领军企业。

图9 机械模组产品

图10 机器人产品

3)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优势。

汇川在实施进口替代的经营过程中,坚持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为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领域提供多产品组合解决方案或行业定制化专机解决方案;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领域提供集成式电机控制或动力牵引系统解决方案。

汇川拥有一批营销专家、应用技术专家、产品开发专家,能够快速满足客户需求。2020年在新能源汽车、锂电、工业机器人等行业推出了新的行业专机或一体化解决方案,这些专机或一体化解决方案都成为汇川行业拓展与进口替代的有力武器。

4)成本优势。

随着规模的扩大、研发实力的提升,在物料采购、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与内资品牌相比,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不断进行产品设计优化而带来的产品方案的低成本、物料采购的低成本以及良好的质量控制而带来的产品维护低成本;与外资品牌相比,汇川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以研发和营销成本为主的管理低成本。汇川推行行业线运作,从整体上提升了为客户提供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的效率,定制化解决方案的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六、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

(一)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预测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逐步拓展至通用工业领域,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扩大。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7.3亿美元,随着2020年“双循环”战略及新基建政策的推行,工业机器人行业逐步复苏。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00.7亿美元。

(二)工业机器人销售额预测

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扩大,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逐渐提升,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销售额将有所增长。

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向好,销售额逐年增长,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57.3亿美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将达66.3亿美元。

(三)双循环格局对工业机器人行业影响分析

(1)政策推动工业机器人生产

近年来,全球化进程出现倒退现象,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世界经济低迷不振,2020年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更是加剧了国际社会日渐复杂的经济环境。发达国家对中国高新技术的打压,将我国在技术自主创新上存在的短板问题暴露无遗。同时,我国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推动产业提质增效,顺畅实现动能转换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2020年9月23日,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补短板。《意见》表示,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建筑、医疗等特种机器人等高端装备生产,实施智能制造、智能建造试点示范。研发推广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维、农业生产专用传感器、智能装备、自动化系统和管理平台,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和示范基地、试点县。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工厂,建立高标准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利好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的生产,带动工业机器人市场,高端装备市场加速升级。

(2)高端装备崛起是大势所趋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富集,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经济总量已经接近全球的20%。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减缓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我国提出了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旨在充分释放国内市场潜能,吸引国内外更多的商品和要素进入市场,构建高效的内循环体系,并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参与国际外循环。

在当前形势下,高端装备自主可控既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构建全球竞争力的势在必行之举,双循环格局将进一步加快该进程,以半导体设备、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将迎战略机遇期。

(3)双循环格局下高端设备转型升级

图11 2019~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预测

图12 2015~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统计

制造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制造业体系,但先进制造仍然存在规模和技术上的不足,其上游核心的高端装备国产化、自主化水平较低。

在“双循环”新发展思路的指引下,我国将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在提升综合国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基础上,推动对外开放,增强民族自信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实现重大突破。

我国先进制造产品存在自给率偏低的问题, 高端装备自主水平低是制约之一。目前,我国在半导体设备、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已诞生新锐,受益于双循环拉动、政策支持、产业链协作,这批企业将有望成为转型升级的硬科技支撑。

(4)双循环格局下迎来新机遇期

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体量孕育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3年以来,中国始终稳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仍低于其他制造强国。汽车行业仍是国内最主要下游,随着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未来3C、半导体、新能源、物流仓储等领域将呈现较快增长,推动需求多元化和市场扩容。

在双循环格局的推动下,未来,工业机器人行业在新一轮产业机遇期中将会诞生世界级企业,国内外技术差距逐渐缩小,研发体系渐趋完整,关键零部件技术将会突破,市场份额更加集中。

(四)工业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

(1)通用工业将成为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蓝海市场,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截至目前,汽车工业仍然是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也是标准最高、使用密度最高的市场。工业机器人在通用工业的使用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云技术、人工智能、5G技术等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难度大幅降低,应用场景不断深化,在金属加工等领域的使用密度逐年提升。

(2)工业云平台兴起,智能工厂对生产效率提升效果显著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业的管理模式在传统现场及远程管控的基础上同时强调生产数据分析。目前,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已开始布局工业云平台领域。可将部分工艺层的算法和数据迁移到云端,突破了传统机器人本地硬件在海量工艺数据处理和存储方面的硬件瓶颈,奠定了机器人智能化的硬件基础

(3)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产业相互融合,机器人智能化趋势明显

在下游行业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工业机器人将成为多学科领域前沿技术交叉融合的产业,不断向更复杂化的应用场景演进。

(4)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应用领域向更多细分行业拓展

近年来,国内厂商攻克了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国产核心零部件的应用程度不断提升,继汽车、3C 电子行业后,卫浴陶瓷、金属加工、家具家电等通用工业领域开始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新增市场主力。工业机器人在新兴应用领域也开始逐步放量。

(5)骨干企业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自2016年以来,骨干企业均进行了多次海外并购,通过海外并购在研发、技术、销售等跨领域协作方面与海外公司进行深度资源共享和合作,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的竞争实力和市场占有率,加速国际化进程。

猜你喜欢

双循环工业机器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