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农业(牛)产业技术体系的《牛生产学》教学模式探讨

2021-03-27孙雨佳张慧敏李明勋毛永江杨章平

中国牛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奶牛体系生产

孙雨佳, 张慧敏, 李明勋, 毛永江, 杨章平*

(1.扬州大学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国际联合实验室),江苏 扬州 225009;2.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牛生产学》专业性强,围绕如何提高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这一关键问题,以种(育种)、养(饲养管理)、繁(繁殖)为重点,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同步进行为总抓手,突出了良种选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卫生保健、产品质量评定及实验实习指导等一系列内容。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综合应用课程,即在深入学习牛的生活习性、生物学特征及生理基础等理论知识上,密切联系实际,紧扣实际需求,并以牛生产实际的发展动向为依据,进行教学的一门课程[1]。

从近几年人才招聘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看,随着社会对农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以及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就业途径等的改变,开展“产学研”合作教学将成为未来发展新趋势。为应对这些新的变化,地方本科院校农业专业也应立足地方经济的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努力提高畜牧学科专业学生的综合实力,并对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实践,承担为地方培养畜牧生产专业人才的重任[2]。《牛生产学》作为畜牧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更应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结合生产,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培养出高素质、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与提高学生在养牛生产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总结思考意识,最终使学生能够采用最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3]。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为主线,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一批布局科学、专业融合、人才合理、支撑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强化科技创新,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水平及产业竞争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组织,是我国产学研深度结合的典型技术创新平台[4]。

江苏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是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组织省内从事奶牛产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的科研、教学及推广单位的相关专家开展科技研发,促进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为全省奶牛高效健康养殖提供科技支撑。体系主要由集成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岗位创新团队(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和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泰州推广示范基地、睢宁推广示范基地等)三部分构成,以“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为发展目标,通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着力解决江苏,乃至全国奶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下面以江苏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为例,从产学研结合的角度展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牛生产学》教学模式探讨。

1 基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牛生产学》教学内容设计

《牛生产学》在之前的教学中,存在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传统、考评方式固定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规划中,必须本着科学系统,专业实用的原则设计教学大纲,确定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调整教学内容和占比,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力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除传统的课本内容构成外,应同时保证课外实践内容的与时俱进,尤其作为任课教师,应及时把握产业发展脉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甚至是整个课程体系,强调问题导向和实践环节[5]。

传统的《牛生产学》教学内容章节主要包括:牛的分类及品种、牛的生产能力及其评定方法、牛的育种、牛的繁殖、牛的营养需要、牛的饲养管理、牛场建设等。江苏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包含6个创新岗位专家团队。创新岗位团队包括良种繁育创新团队、健康养殖创新团队、营养调控创新团队、废弃物资源利用创新团队、疾病防控创新团队、乳品加工创新团队,其涵盖了整个牛业全产业链体系中的各个生产方向。因此,在《牛生产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课堂教学除讲述养牛生产的重点与难点外,还应与时俱进,结合国际上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让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该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把握国际上牛业发展新动向,使学生更为清楚地了解该门课程。同时,还可结合创新岗位特点整合章节内容,特邀岗位专家从生产实际角度,定向开展课堂教学。江苏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包含7个推广示范基地团队,推广示范基地是基于“产学研”三方面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能弥补校内实验等方面的不足,让学生和青年教师接触社会,了解实际工作,在该环境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牛生产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应增加实践基地教学环节,加入实验指导章节,充分利用推广示范基地这一宝贵资源,带领学生深入基地,开展现场学习,增加课外实践教学机会,整合校内校外优势资源,建立能满足教师科学示范,学生锻炼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以“牛的育种与繁殖”这一章节为例,可与体系“良种繁育”这一岗位特点充分结合,在传统课堂教学上,可以从牛的选育改良方向出发,依次从牛的育种、繁殖及母牛产犊和配种计划展开理论知识的学习,系统学习育种方法与繁殖技术新手段,同时,追踪最新前沿的研究进展,与目前生产实际应用的育种及繁殖新技术相结合。但涉及到牛的生殖生理这一部分内容,例如牛的发情鉴定,应组织学生到基地现场观摩学习,带领学生深入现代牧场,进行现场教学,指导观察牛生理状况及行为特征,进行现场教学判断,并对发情征候不明显或长时间发情(3~5 d)的母牛,采用直肠检查法亲手实践操作,指导学生通过卵巢上卵泡的大小质地来判断发情状况,同时,聘请资深的畜牧师就养牛产业及其发展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养牛生产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并为将来的择业、就业提供参考意见。

2 基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牛生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将教材的各章节内容完整而又全面的灌输给学生似乎是教育教学的全部要求与内容,但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既费时又费力,不仅没有突出重点,还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创造、开拓能力的培养,既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又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改变教学模式,逐步改善传统教师单纯讲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力,或将成为成功教育教学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兼顾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融入案例教学法,充分结合院校所在地区的养牛生产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际生产问题为导向进行展开,充分地让学生积极参加实践生产[6]。同时,对教学大纲进行一定的调整,在生产中,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认识到奶牛业和肉牛业的发展现状,自主接触学科的前沿知识。部分需要学生了解或简单掌握的课程内容,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进行自学,再通过督促、检查和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因此,我们采用讨论式案例教学和实践式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既可以涵盖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又兼顾到实际生产应用[7]。

结合《牛生产学》第十章“牛的卫生保健与疫病控制”,以牛场常见蹄病为例,生产实践中,蹄病发病率较高,为牛四大常见病之一,也是牛生产中最关注的疾病之一。教师可以把实际牛场中蹄病的发病情况、发病率以及牛场的饲养管理等情况调查取证后,结合大纲中常见病的防治设定为1个案例:2020年11月某日,某牛场发现1例蹄病患牛,其损伤部出血、肿胀,继而皮肤湿润、糜烂,排出恶臭的分泌物,且局部化脓,形成溃疡。案例课前先给学生分配具体任务,令学生通过教材和网络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从蹄病的病原、症状、病情发展、诊断及预防措施等几个方面针对性开展学习。首先,利用讨论式案例教学法,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在课堂展开讨论,教师和学生可随时进行提问和辩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可占1~2个理论课时。之后,开展实践性案例教学,提前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委任1名学生做组长,分组对患有蹄病的病牛作行为学观察,根据课堂讨论及分配任务,初步分析不同患蹄病牛的病因及解决方案,并总结出初步的实验报告,小组成员进行归纳总结,后续进行分组汇报。教师总结每个小组中的共性问题及比较不同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对案例分析过程及汇报情况打分,此部分可作为平时成绩按比例计入最终考核成绩。此法在很大程度上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易受到学生的认可,并可促进师生间及学生间的良性互动[8]。

后期考核方式的革新主要体现在考试方式和试卷内容的革新。要增强学生实际能力方面的考核,而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考核。减少甚至杜绝学生考前突击、死读书等现象。考试方式上,平时成绩占10%,包括考勤、作业等综合评定;实践成绩占40%,通过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表现,结合实践总结报告等体现出的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定;期末成绩占50%,减少死记硬背型题目比例,增加实际应用类型的题目,综合考核学生专业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种考核方式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基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牛生产学》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

对扬州大学2016~2018级动物科学专业186名参加学习《牛生产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牛生产学》为扬州大学大三本科学生必修课),结果显示,有76%的学生认为增加《牛生产学》课外教学实践课更有意义,对知识的掌握及消化吸收效果较好;有13%的学生认为课堂理论教学效果更好,但应增加视频现场讲解。经分析发现,这与学生的学习环境及擅长的学习方式有关系,部分倾向于课堂教学的学生,有些是有考研或考公务员计划,有些是毕业不打算从事专业相关行业工作。进一步调查发现,65%以上的学生认为,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偏少,且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简单,没有参与感,没有太多机会亲自参与;另有10%以下的学生不在乎教学形式,原因总结为,学生认为自己未来跨专业择业几率较大,对本专业及相关课程将来使用的机会较少。

江苏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以“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为准则,以切实服务农民为宗旨,为全省奶牛高效健康养殖提供科技支撑。而《牛生产学》基础理论学习结合创新实践及课程实践教学,可配合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计划,增加到体系推广示范基地进行实验、实习和调研的教学环节,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学分,同时,面向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基地的岗位科学家和科研团队人员可指导本科生参与研究、学习和试验[9]。目前,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及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校外生产基地,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10-11]。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应与牧场生产实际需求相结合,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场四大常见病之首,发病率极高,给养殖户和牧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乳房炎致病菌的检测可以有效预防乳房炎的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产奶量。针对这一牧场常见病的菌型检测,以2018级动物科学专业学生为例,学院首先将专业63名学生分为9人一组,共7组的实践小队,分别深入奶牛产业技术体系7个核心示范场,在牧场技术人员指导下,采集患有乳房炎的病牛奶样,标明采样时间、地点、序号、牛号等,密封低温运回。之后,依然按原小组,对采集到的不同牧场的奶样进行多重QPCR技术检测,分离出不同牧场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种类,并进行数据整合。最后,分析出不同牧场奶牛感染乳房炎的优势菌株,如乳房链球菌,同时,找出该优势菌株的耐药基因,并给出治疗建议。后期,各小组成员可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初步的实验报告,分组进行PPT汇报,交流讨论心得体会,并将结果返回牧场,互利共赢。

如牛的营养和饲料这一部分内容,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结合产业推广示范基地大型牧场的现场参观,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了解牛所采食的粗、精饲料种类,以及牛每天的采食时间段、采食次数和采食数量,结合资料,细化认知每一种牧草的生长、收割和其营养价值,以及日饲喂量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贯穿、链接各相关内容,如牛场设计与规划、疾病防治与生物安全和品种认识等内容,在参观中借以实例进行及时讲解并加以认知和贯穿,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毕竟,实践出真知。

4 结 语

总体来说,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是应当结合产业设计教学内容、结合创新开设设计性实验、结合能力培养布局综合性学习内容和综合性实验。通过整合产业技术体系资源和《牛生产学》教学模式,授课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还应不断地摸索专业课程的特点,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地创新教学形式,提炼教学知识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需要切实地把握好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奶牛体系生产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奶牛吃草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奶牛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