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处理的专家共识
2021-03-27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处理的专家共识专家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新生儿护理分会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处理的专家共识专家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新生儿护理分会
袁皓与杨童玲(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共同第一执笔
新生儿皮肤在生理和发育上与儿童和成人均不同[1,2],皮肤的功能和结构发育是动态的过程,怀孕第4周,胎儿已经有了两层皮肤,底层细胞即基底层,外层细胞即表皮[3],表皮成熟在胎龄34周左右。新生儿有能力恢复和保持皮肤的屏障功能,其皮肤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都很大,故其皮肤具有独特的特点[4]。早产或者疾病、入住NICU等都可使新生儿的皮肤处于损伤的高风险环境。近年来,虽然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存活率大大提升,甚至胎龄22~26周的早产儿都能得以存活,但其需要在NICU住院较长时间,接受较多有创性操作,维持早产儿的皮肤完整性成为艰巨的照护任务,需要高水平、精细化的护理措施来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5]。
有研究表明,在NICU住院期间,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9.2%~43.1%,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6]。一旦发生皮肤损伤,需要给予科学护理,以促进皮肤的愈合以及屏障功能的恢复。和成人一样,新生儿皮肤损伤后,愈合分为3个阶段:炎症阶段(机体对损伤的正常反应)、增殖阶段(机体结构再生和愈合开始)和成熟阶段(瘢痕组织形成)[7]。当发生了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时,总体处理原则:①预防和管理疼痛;②防止表皮起疱和剥落;③只有在充分评估损伤后才能清洗伤口;④根据伤口的特殊需要选择敷料[7]。
为了促进新生儿护理人员更有效地处理新生儿发生的医源性皮肤损伤问题,制定了“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处理的专家共识”(简称共识)。需要说明的是,本共识是发表在《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20年第3期“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评估要点和预见性护理的专家共识”[8]的姊妹篇,涉及的相关概念与之一致。
1 尿布性皮炎
1.1 严重程度 ①轻度:完整皮肤,有皮疹;②中度:有皮疹,部分皮肤破损;③重度:大面积皮肤破损,非压力性损伤引起的溃疡;④伴有真菌感染:鲜明红色卫星状损伤、脓疮,可能扩展到腹股沟或皮肤褶皱处[9]。
1.2 处理措施 处理目标是预防进一步皮肤破损、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处理真菌感染,提供屏障。
1.2.1 轻度 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患儿臀部皮肤,或使用柔软的布或不含酒精和洗涤剂的湿巾轻轻擦拭,清洁后使用护臀膏(含鞣酸、凡士林,或芦荟和维生素)厚涂。使用透气性好、吸水性强的一次性尿布,每1~2 h更换或按需更换[7,10];同时增加尿布区域暴露。
1.2.2 中至重度 用未经湿化的氧气,流量为5~10 L·min-1,患儿清洁臀部更换尿布后,在尿布上剪洞,插入氧气管,氧气管距臀部3~5 cm,对着患儿臀部吹,每次10~15 min,每天3~6次(以上方法适用于足月儿,早产儿可以使用加温加湿的氧气);不用氧气吹时,使用造口粉均匀涂抹于局部皮肤,使造口粉与破损皮肤处粘合,扫除多余的粉,外喷皮肤保护膜进行物理隔离。
对于皮肤破损处,用去除针头的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冲洗并清洁破损皮肤,再外用造口粉和皮肤保护膜(方法同上)。要及时行尿布皮炎的原因分析,包括原发病的综合处理(腹泻、短肠综合征等)。
1.2.3 伴有真菌感染时 每日3次涂抹抗真菌软膏,再用造口粉,并提供皮肤隔离防护措施[7,10]。
2 新生儿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
2.1 严重程度 ①轻度:皮肤完整,仅有红斑或者肿胀(发亮);②中度:皮肤完整性部分受损或者表皮损伤,皮肤损伤,接触性皮炎,张力性水疱无破裂,毛囊炎样无渗出;③重度:皮肤完整性完全受损,皮瓣缺失或过敏性皮炎,皮肤裂伤,接触性皮炎,张力性水疱破裂,毛囊炎样有出血或渗出[11,12]。
2.2 处理目标 皮肤出现症状时,先识别严重程度,再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处理后72 h未见明显好转请外科或皮肤科会诊,并再次评估。
在初步确定MARSI的严重程度后,应使用无细胞毒性溶液清洁伤口,除去黏胶剂残留物/细菌和细胞碎片,然后采用伤口湿性愈合疗法[13]。
2.2.1 机械性损伤的处理 ①表皮损伤或剥脱: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后,使用水胶体敷料覆盖,创造湿性愈合环境,减轻疼痛,以有效促进伤口愈合[7];根据伤口局部渗液情况,按需换药或2~3 d换药1次,水胶体敷料发白起泡、没有粘性后需及时更换。②水疱:当水疱直径≥1 cm时,在水疱表面及周围皮肤使用皮肤黏膜消毒液进行消毒待干后,以1 mL空针的针头“十字对穿”水疱,让水疱内液体自然流出,无感染的创面疱皮予以保留[14],使用无菌泡沫敷料覆盖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伤口局部渗液超过敷料的2/3时立即更换;水疱直径<0.5 cm时, 尝试等待疱内液体自然吸收,不能吸收或继续增大者给予穿刺抽液。
2.2.2 皮炎的处理 ①接触性皮炎:瘙痒严重者,用手掌轻轻拍击皮肤,并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给予炉甘石外涂止痒,用前摇匀药液,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均匀涂抹于患处,每天3次;常规每天沐浴后或用温水擦洗患处后,用纸巾轻轻吸干皮肤表面的水分,厚涂含有凡士林或芦荟和维生素E成分的软膏;护士在护理患儿前必须认真清洗双手,患儿戴手套(暂时性),防止抓挠。②过敏性皮炎:确诊后遵医嘱予抗过敏药液;已经有损伤的皮炎,使用前用生理盐水清洁患处,再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外用抗生素药膏均匀涂抹于患处。③浸渍:因水分长时间滞留于表皮引起,应及时去除水胶体类和水凝胶类敷料,更换为亲水性纤维或泡沫型敷料,以更好地吸收多余的水分和渗液[7]。④毛囊炎: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的操作方法同过敏性皮炎。
3 新生儿压力性损伤
3.1 压力损伤分期 1期:发红、指压不变白,皮肤完整,常位于骨性突起之上;2期:部分皮层皮损表现为浅表的开放型溃疡,创面呈粉红色,无腐肉,也可表现为完好的或破损的水疱;3期:全层皮肤损伤,可见皮下脂肪,但骨、肌腱、肌肉并未外露,可有腐肉存在,但并未掩盖组织损伤的深度;4期:全层组织损伤,可扩展至肌肉或支撑结构(如筋膜、肌腱或关节囊),甚至伴有骨骼、肌腱或肌肉的外露,有可能引发骨髓炎,在创面某些区域可有腐肉和痂疮。
需要说明的是,3期和4期损伤的深度可依解剖位置而变化,如鼻梁、耳朵、枕骨和踝骨部位没有皮下组织,表现为浅表型;相反,脂肪多的区域损伤较深。
无法分期的压力性损伤:全层组织损伤,创面内溃疡基底部覆盖有腐肉(呈黄色、浅棕色、灰色、绿色或棕色)和/或焦痂(呈浅棕色、棕色或黑色)。除非去除足够多的腐肉和/或结痂来暴露伤口基底部,否则无法判断实际深度,也无法分期。足跟处的稳定型焦痂(干燥、固着、完整而无红斑)可起到“身体天然(生物学)屏障”的作用,不应去除。
深部组织损伤:是指皮肤完整、深度不明的损伤,皮肤紫色、栗色或局部褪色,局部出现充血的水疱。创面可进一步演变,可覆有一薄层焦痂。随进一步演变,即便使用最佳的治疗方法,其他组织层也会迅速裸露。
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MDRPI):为了诊断和治疗而有计划地使用了体外医疗器械,由医疗器械产生的压力而造成皮肤和/或皮下组织(包括黏膜)的局部损伤[8]。
NCPAP鼻塞导致的鼻部损伤:NCPAP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手段,使用中最大的挑战是使用合适的头帽和鼻塞装置维持有效的气道压力,为了维持有效压力,照护者易将鼻塞或鼻罩固定过紧,导致患儿鼻部或鼻中隔的损伤[16]。
3.2 处理原则 湿性愈合原则,能够改善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症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14,17]。先对压力性损伤进行全面评估,再制定最合适的处理方案。①评估并记录伤口情况;②评估及缓解患儿的疼痛;③彻底清洁伤口,评估后给予清创;④对有感染的伤口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⑤伤口已存在≥4周,过去2周内无任何愈合迹象,并伴有临床炎症的症状体征、抗菌治疗无效,高度疑似细菌生物膜产生,需要及时清除生物膜;根据伤口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敷料[14];⑥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促进创面愈合。
1期处理:彻底缓解局部的受压,改善局部血运,去除危险因素,定时改变压迫部位,避免进展。选择透明薄膜敷料、水胶体敷料或泡沫敷料对受压部位进行保护[15,17]。应用液体敷料涂抹于压力性损伤部位,每日3次[18],不可按摩压力性损伤部位皮肤。
2期处理:保护皮肤,预防感染,注意对出现水疱的皮肤进行护理(同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水疱处理)。对非感染性损伤先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再使用水胶体敷料覆盖创面,对于伤口评估为中度或重度渗出者使用泡沫敷料,有感染时加用银离子敷料(谨慎使用),同时根据伤口评估,当渗出大于敷料的2/3时立即更换,无明显渗出时3 d更换1次[15,17]。
3期和4期处理:清创、感染控制、渗液管理、新生组织管理。生理盐水清洁伤口,伤口周围正常皮肤使用皮肤黏膜消毒液消毒待干,去除创面的坏死组织,直至出现渗血的新鲜创面,选择合适的敷料。换药频率同2期处理。创面黑色期时用水凝胶直接涂抹于创面,外敷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使用水凝胶敷料期间需每天换药。创面黄色期时填塞银离子敷料,外覆盖泡沫敷料。创面红色期时使用脂质水胶体敷料或藻酸盐敷料覆盖于创面,外敷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窦道(潜行)的处理可用藻酸盐敷料或亲水纤维敷料条填塞,外敷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当伤口存在感染或可疑感染时,需留取分泌物或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15,17]。
不可分期处理:伤口的真正深度需将腐肉或焦痂完全清除后才能确定。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或焦痂以暴露伤口床。清创方法的选择需基于患儿自身情况、伤口特点、清创者专业水平及安全性的考虑,其余处理可以参照3期和4期处理方法。对下肢清创前,需进行全面的血管评估,防止发生动脉供血不足[18]。
深部组织损伤处理:彻底解除压力,避免局部皮肤继续受压,避免剪切力和摩擦力的发生,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出现水疱可按2期处理。出现坏死组织或深部组织暴露,可按3期和4期处理[18]。
MDRPI处理:NICU新生儿MDRPI好发部位为鼻中隔、管路固定处、静脉留置针尾翼处、脚外踝(蓝光照射时外踝与蓝光箱直接接触)、耳后(弹力帽的长期受压)及各管路受压部位[8]。先全面评估,确认分期,再按各分期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NCPAP鼻塞导致的鼻部损伤处理:采用鼻罩、鼻塞交替使用的方法轮流放松鼻部以及中隔的皮肤,或改为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必要时考虑重新气管插管缓解鼻部压力[19]。定期对鼻部破损处用生理盐水清洗,有条件时使用透明质酸钠盐刺激正常组织的生长,或者使用水胶体敷料进行损伤的皮肤治疗,怀疑有感染时可以采用局部抗感染软膏[20]。
4 物理或化学性皮肤损伤
4.1 新生儿抓伤
4.1.1 分级 目前无明确新生儿抓伤分级。SCORAD(特应性皮炎)评分法B部分(体征严重程度评估)中可见抓痕的分级[21,22]。①轻微抓痕,皮肤表皮有破损;②皮肤线状痕迹,表皮损伤(渗液、结痂)或真皮损伤(出血);③大量渗出或出血性(结痂)损害。
4.1.2 处理 ①轻微擦伤,无明显出血时,给予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液体敷料外敷;②出血较多时先用无菌纱布按压止血;③止血后用生理盐水[23]清洁后,保持干燥,外敷水胶体敷料或泡沫敷料,促进伤口愈合[24];④随时评估伤口,有感染迹象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软膏[22]。
4.2 新生儿皮肤擦伤
4.2.1 分级 目前无明确新生儿皮肤擦伤分级。美国妇产科与新生护士协会新生儿皮肤状况评分可见皮肤破损的分级[23]。①局部小范围(1个体表部位);②大范围(≥2个体表部位)。
4.2.2 处理 用生理盐水清洗待干后,使用水胶体敷料促进创面修复。随时评估伤口,有感染迹象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软膏。当怀疑有细菌定植时,应对伤口进行细菌培养[22]。
4.3 新生儿皮肤划伤
4.3.1 定义 由任何锐器引起的局部皮肤损伤[15],例如指甲划伤、头皮针划伤;剃头时导致的局部刮伤。
4.3.2 处理 同新生儿抓伤。出现黄色分泌物、局部红肿时,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并对周围正常组织予皮肤黏膜消毒液消毒,用自溶性清创的方法去除局部坏死组织,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22]。自溶性清创的方法:清创胶局部涂抹,每天换药;使用银离子敷料以去除坏死组织(谨慎使用含银敷料)。
4.4 褶皱相关性皮炎
4.4.1 定义和分度 褶皱相关性皮炎是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MASD)4种分类中的1种[25],好发于褶皱处。
4.4.2 处理 ①评估新生儿褶皱相关性皮炎的程度,仅有红肿、表面潮湿,破损时,及时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液体敷料[18]保护皮肤,每日3次;②有皮肤破损的,按照伤口护理原则处理,用生理盐水清洁破损皮肤,再用脂质水胶体敷料外敷,提供湿性愈合环境,外敷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隔天换药,有污染时及时更换敷料。
4.5 新生儿烫伤
4.5.1 定义和程度分类 多为热液烫伤,包括沸水、咖啡、热油等烫伤。严重程度分类,烫伤面积[26]如下,轻度:<2%总面积的Ⅱ度烫伤;中度:~5%总面积的Ⅱ度烫伤,或总面积<2%Ⅲ度烫伤;重度:~10%总面积或<5%总面积的Ⅲ度烫伤。
4.5.2 处理原则[26,27]烫伤3 h内冷生理盐水冲洗烫伤部位>20 min[28],再根据烫伤的面积和深度进行处理。
Ⅰ度和浅Ⅱ度烫伤:防治感染和促进愈合。遵医嘱进行过敏测试后直接在烫伤部位涂抹烫伤膏(避免使用油剂类烫伤药膏)[29],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药物,涂抹厚度约1 mm,每日涂抹2次。水疱处理同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中水疱处理。
深Ⅱ度烫伤:促进坏死组织脱落,保护残留上皮组织。生理盐水清洁伤口,覆盖藻酸盐敷料,促进自溶性清创,创造湿性愈合环境[7],外层使用泡沫敷料。创面为黄色期,有感染可以使用含银敷料(谨慎使用)。创面为红色期,应用脂质水胶体敷料。特殊部位烫伤,如会阴、臀部的Ⅱ度烫伤,也可采用暴露疗法或以脂质水胶体敷料外敷或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既可避免创面干燥,也便于随时更换,利于大小便管理。
Ⅲ度烫伤:积极手术,促进创面尽早愈合,植皮。
5 血管通路相关的皮肤损伤
5.1 静脉输液外渗
5.1.1 诊断及分级标准 Ⅰ级:穿刺点周围小范围肿胀(0~10%),可伴疼痛,无红斑;Ⅱ级:穿刺点周围轻微肿胀(~25%),皮肤发红, 穿刺点周围疼痛, 无发白,外渗/渗出以下部位搏动良好,毛细血管充盈良好;Ⅲ级:穿刺点周围中度肿胀(~50%),发白,皮肤温度降低,外渗/渗出以下部位搏动减弱;④Ⅳ级:穿刺点周围严重肿胀(>50%),发白,皮肤温度降低,搏动减弱或消失,毛细血管充盈时间>4 s,可见水疱、皮肤破损或坏死[30,31]。
5.1.2 处理[7,32-34]
Ⅰ级:暂停输液,及时重新选择留置导管部位;加强外渗/渗出部位观察,根据药液的理化性质预防性外敷水胶体敷料。
Ⅱ级:肿胀部位外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超出肿胀部位约2 cm。 涂抹时轻微用力按摩 3~5 min,每2 h按摩1次,局部肿胀明显,建议增加按摩频率,肿胀好转后可减少频次,局部肿胀消退后停止外涂。
Ⅲ级:肿胀部位外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方法同Ⅱ级,若输注的药液为高浓度的钠和/或钾、钙剂,pH值>9或<5的刺激性药品,渗透浓度>800 mOsm·L-1,或者输注部位皮下脂肪非常少,使用Ⅳ级的处理方式。
Ⅳ级:肿胀明显,有发生间隔室综合征的风险。①穿刺减压:在渗出部位消毒待干后,使用1 mL注射器针头在最肿胀或变色区域做多个全层皮肤穿刺减压,充分的生理盐水浸润和冲洗外渗区域,并对肿胀部位轻轻挤压,将穿刺部位的液体挤出,再抬高患肢20°~30°,促进静脉及淋巴回流,促进肿胀消退[35],如使用透明质酸酶进行局部封闭,可酌情省略该步骤。②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取0.1 mL的150 U·mL-1透明质酸酶用生理盐水稀释,配成15 U·mL-1的浓度;对于与钙、肠外营养液、抗生素、碳酸氢钠等相关的液体渗出均有效,<1 h 发生的渗出及时治疗效果明显,<12 h 的渗出均可使用;给药方法:用5支1 mL无菌注射器(每支注射器内含有0.2 mL的15 U·mL-1溶液)在针眼部位皮下和针眼周围的4个象限分别皮下注射。③酚妥拉明局部封闭:新生儿剂量为0.5~1 mg,取酚妥拉明 10 mg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取出1 mL(即1 mg)进行皮下注射,能有效治疗α-肾上腺受体激动药物(肾上腺素、多巴胺)的渗出。在渗出<1 h最有效,<12 h 的渗出均可使用;给药方法:用5支1 mL无菌注射器(每支注射器内含有0.2 mL的1 mg·mL-1溶液)在针眼部位以及针眼周围的4个象限分别皮下注射;余量药物用纱布直接湿敷外渗部位皮肤。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尤其是早产儿应用时应同步监测血压,警惕低血压发生(早产儿慎用)。
5.2 新生儿发疱剂外渗
5.2.1 定义 发疱剂药物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包括起疱和坏死 。
5.2.2 处理[33,34]不进行分级,及时对症处理,使用解毒剂。在外渗<6 h 皮下注射透明质酸酶,方法同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如渗出部位的皮肤发白、发紫或肿胀明显,6 h后再次皮下注射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
5.3 动脉相关的皮肤损伤
5.3.1 定义 有皮下血肿、肢体末端缺血或发白、血栓形成。
5.3.2 处理 (1)皮下血肿的处理:血肿发生早期(<6 h )用冷敷减少血液扩散至组织间隙,后期采用湿热敷或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严重皮下血肿时请整形科会诊,需要引流,防止皮肤坏死[36]。(2)肢体末端缺血或发白的处理[37],①湿热敷:患儿手指或者足趾温度降低、颜色苍白或指(趾)端青紫,提示肢体远端缺血,尽快拔除导管,使用加温湿化器加热气体吹患侧肢体,具体操作方法:在肢体上套开放大保鲜袋,将持续加温加湿的氧气放入到保鲜袋内,对患肢吹,持续10 min休息10 min,间歇性进行防止低温烫伤的发生。②硝酸甘油按摩[37]:应用2%硝酸甘油软膏(4 mg·kg-1)缓解早产儿动脉置管后组织缺血的效果明显,涂抹于距离苍白区域1 cm处,同时行无创血压监测,注意观察患儿的表现,有无发生不良反应,包括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8]。无硝酸甘油软膏的时候可以考虑将硝酸甘油加入生理盐水配置成100 μg·mL-1,每次根据患儿体重抽取稀释液100 μg·kg-1,按摩患侧肢体(避开发生了缺血或趋于坏死的部位)至完全吸收,每天3次。按摩前护士洗净擦干双手,并保持双手皮肤温暖,防止冷的手对患儿皮肤造成刺激,按摩后再取硝酸甘油(100 μg·mL-1) 2 mL浸润纱布后给予局部湿敷30 min。(3)动脉血栓形成的处理:预防和治疗的常用药物是低分子肝素[38,39],先评估患儿的治疗禁忌证和凝血功能 ,遵医嘱使用。婴儿溶栓药物有尿激酶和链激酶等(新生儿不作常规使用)。
6 围术期相关的皮肤损伤
6.1 新生儿脐膨出术前皮肤处理[40]产房娩出后即用无菌温盐水纱布湿敷,用保鲜膜包裹,防止水分丢失引起囊膜干燥,肠管肿胀、缺血坏死。使用转运暖箱进行转运,防止脐部膨出物破裂及污染,同时防止牵拉或外物碰击囊膜内脏器;定时查看纱布是否干燥,及时更换,同时评估囊膜有无渗血、渗液和肠管颜色的变化。
6.2 畸胎瘤术前皮肤处理[41]①患儿取合适体位,避免压迫瘤体,观察瘤体部位及周围皮肤色泽、温湿度,并保持清洁;②术前对全身皮肤进行清洁,洗澡时应多人协同进行,动作轻柔,避免动作过重或过大造成瘤体出血或破裂等;③若瘤体破溃,应用脂质水胶体敷料及纱布覆盖预防感染,定期更换敷料,骶尾部的瘤体应避免大小便污染敷料,注意清洁瘤体部位,保持肛周皮肤及骶尾部皮肤清洁,密切观察瘤体是否有出血以及颜色、大小变化等。
6.3 手术伤口造口相关性皮肤损伤
6.3.1 手术伤口的分类及处理 (1)伤口裂开:伤口未完全裂开时,先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后,评估伤口大小、渗液情况,伤口床基底为黄色,内敷料可使用含银敷料(谨慎使用);伤口床基底为红色,可使用藻酸盐敷料,然后使用蝶型胶布或免缝胶带进行双侧拉合,外敷料均可使用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外层加用腹带包扎;换药频率:隔天换药一次,如渗液较多,敷料浸湿超过2/3时需及时更换。(2)手术伤口感染:感染范围包括伤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伤口处或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如下[7,23]:①生理盐水彻底清洁伤口;②伤口外敷银离子敷料和泡沫敷料,需留取分泌物或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银离子敷料(新生儿慎用),必要时联合使用抗生素。
6.3.2 肠造口相关皮肤损伤分类及处理[23,42- 45]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常见于造口位置不当或腹部皮肤不平整,造口用具选择不适当[46],造口平齐或回缩,排泄物由造口底盘处漏出,导致造口周围皮肤长时间暴露于刺激性物质(尿液、粪便和消化酶),或造口底盘粘贴过久,天气闷热、出汗、无法有效透气等,造口周围皮肤出现瘙痒、发红等症状[47]。处理:加强皮肤清洁,轻度时用造口粉喷洒在造口周围皮肤上,外喷不含酒精的皮肤保护膜,待干再次喷洒。在粘贴造口袋时,应每次测量肠造口的直径,底盘的剪裁要大于肠造口的直径1~2 mm。
过敏性皮炎:皮肤发红区域与产品覆盖区域明显一致,皮肤有发红、瘙痒、鳞屑和炎症,因接触造口袋底盘或造口附件产品发生,或由于造口附件(即除臭剂,含香料的湿纸巾或医用湿纸巾)的滥用,或对塑料、器具或黏胶剂的过敏引起。处理:移除可能引起过敏的造口附件产品,贴片检测过敏原,并联系造口治疗师寻求帮助。严重的病例需要局部使用类固醇治疗。
真菌性皮炎:造口周围弥漫性红肿或卫星红疹,伴有灼热或瘙痒。因使用不合适的造口装置发生泄漏、沐浴后湿气积聚、造口袋旁边的皮肤出汗或患儿长期应用抗生素所致。处理:遵医嘱外用抗真菌药物(乳膏和粉剂)。使用抗真菌粉末,在造口袋下方区域轻撒,并去除多余粉末,用无酒精的皮肤保护膜喷洒在造口粉涂抹处,待干再次喷洒[48]。每48 h更换1次造口袋,至皮炎恢复。使用乳膏状的抗真菌药膏,均匀涂抹于皮损部位,停留15 min,以干棉签擦净残留药膏,用无酒精的皮肤保护膜外喷(方法同上),再按步骤使用防漏膏和粘贴造口袋。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可导致完全回缩以及感染症状,包括疼痛、灼热和脓性分泌物。常由于造口黏膜缝线处的组织愈合不良,使皮肤与造口分离,形成开放性伤口。分离可为部分或全层,浅表或深层,像瘢痕一样愈合。处理:伤口按照“伤口裂开”的换药方法及湿性愈合理论[7]的方法进行护理换药。用5 mL注射器抽吸温生理盐水冲洗造口旁裂开的切口;生理盐水棉球清洁造口周围皮肤;去除切口处的脓性分泌物和腐肉,并剪去已断裂的缝线;再次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后擦干;清创后仔细评估伤口的大小、渗液量、渗液颜色、有无异味;根据评估结果对裂开的伤口选择含银敷料或藻酸银敷料,再以水胶体敷料覆盖,保护伤口;按照造口常规护理后贴一次性造口袋,如果来自分离处的排出物影响了造口袋的粘附性,则用防漏条或水胶体敷料覆盖皮肤缺陷再贴袋。
造口撕裂伤:一般撕裂伤为浅层的,由于造口不含神经末梢,因此不会引起疼痛。裂口通常为黄色或白色的线状变色。造口撕裂伤多由贴袋技巧不当或外伤引起。处理:造口表面有出血时可用湿棉球轻度按压止血,然后洒造口粉,再粘造口袋。
7 产伤相关的皮肤损伤
7.1 新生儿头颅血肿[49,50]分娩时损伤引起骨膜下血管破裂而导致的骨膜下血液聚集,不超过颅缝。处理:一般数周后会缓慢吸收,无并发症时无需处理,头颅血肿表面有红肿、感染时需要外科切开引流并进行伤口护理,用生理盐水通过胃管深入脓腔进行清洗,再填塞含银脂质水胶体敷料(谨慎使用)引流脓液,外层用无菌纱布遮盖,更换次数根据切口分泌物决定,保证敷料不湿透为宜[7]。注意保护头部皮肤,减少摩擦,避免血肿破损引起出血,每天监测头围和血肿大小。
7.2 帽状腱膜下血肿[49,50]是分娩中机械因素导致骨膜与头皮腱膜之间血管破裂,聚集于两者之间结缔组织的出血[50];轻症为对症处理,重症需要外科加压包扎止血及手术清创。
7.3 新生儿头皮水肿 一般水肿数日后会消退,无需特殊处理。头部垫水枕保护水肿皮肤,水肿皮肤如有破损,用生理盐水清洁后,外用水胶体敷料[7]。
7.4 新生儿头皮产伤[49,50]常见于人工破膜时锐器损伤先露部皮肤,皮肤擦伤、划伤、淤血,皮肤伤口深浅及大小不一。产钳助产不当可导致头面部皮肤损伤,形成大小不一的创面。对于擦伤、淤血、表浅划伤,保持局部的清洁,1周内可自行消退。皮肤刀割伤,需按外科伤口清创缝合。
8 共识的产生过程
8.1 专家组 包括函询、撰稿和核心专家组(名单见附件),撰稿专家在函询专家中产生、核心专家在撰稿专家中产生。专家组成员NICU工作年限5~36年(平均16.9年)。
8.2 利益冲突声明 专家组成员基于对共识话题感兴趣, 愿意接受核心专家组的邀请,参加共识推荐意见的讨论,并签署书面利益冲突声明。在参加共识讨论和形成推荐意见环节中表达的观点:①与共识中可能涉及的产品及其相关公司不存在利益冲突;②不受任何学术派别的影响;③在充分讨论基础上愿意考虑向多数专家的共识做出妥协。
8.3 共识选题 2020年8月12日召开线下专家组讨论会,并建立了专家组微信群,讨论由核心专家组提出共识选题方案(7个维度67个条目),共识不纳入先天皮肤缺如等皮肤问题。根据7个维度撰稿,专家组分成7个综述撰写组。
8.4 文献准备 ~2021年3月30日。7个综述撰写组撰写相关维度综述汇总文献共480篇,核心专家组经去重和初步审核认为其中的150篇文献与共识可能相关且可能重要,进一步阅读全文确定51篇文献完全相关且非常重要。
8.5 共识第1稿 ~2021年4月13日,核心专家组在不同维度综述稿的基础上,基于51篇完全相关且非常重要的文献,修改不同维度文稿,形成共识第1稿。
8.6 对共识第1稿进行2轮微信征求意见 48位专家组成员均参与。~2021年4月14日(第1轮)征得2 948条评论和101条意见,~2021年4月22日线上会议,讨论101条建议,最终达成共识采纳其中60条意见。~2021年5月5日(第2轮),征得1 848条评论和1条意见并予采纳。
8.7 共识第2稿 2021年5月6~13日基于2轮函审达成一致结果,核心组集体讨论形成共识第2稿。
9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处理专家共识》专家组
专家组包括咨询专家1)、撰稿专家2)和核心组专家3)(以单位首字汉语拼音字母排序)
蒙景雯1,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张先红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胡晓静1,2,3)、袁皓1,2,3)、杨童玲1,2,3)、李丽玲1,3)、王丽1,3)、吕天婵1,3)、季福婷1,3):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燕1,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分院,轩妍1,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海南分院,黄湘晖1,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分院,王鸿雁1,2):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江静霞1,2):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李艳青1,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英姿1):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贺芳1):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蒲芳1,2)、石化蓉1,2):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张伶筠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时富枝1,2):河南省儿童医院,熊月娥1,2):湖南省儿童医院,吴莎莉1,2):湖南省人民医院,缪宇燕1,2):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李崎1,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戎惠1,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冯世萍1,2)、马月兰1,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孟启华1,2):内蒙古自治区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靳秀花1):青海红十字医院,刘爱虹1,2):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于夕丽1,2):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韩宇枫1,2):陕西省人民医院,汤晓丽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吕元红1,2):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杨芹1,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何婧1,2):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唐云飞1,2):江苏省无锡市儿童医院,薛阿丽1,2):陕西省西安市儿童医院,格桑央金1):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任燕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李士娜1,2):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熊永英1,2)、赵宇丹1,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程晓英1)、罗飞翔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李慧1,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玲1,2):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