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静宁县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模式的思考

2021-03-27杨柳娜黄建伟

中国牛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养牛饲草肉牛

杨柳娜,黄建伟

(1.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 2.平凉市牛产业开发办公室, 甘肃 平凉 744000)

静宁县位于甘肃中部,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县域面积2 193 km2,是平凉市县域面积最大、人口第二大县。静宁属传统旱作农业区,农民素有种草养牛传统,养牛历史悠久。

1 牛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静宁县立足土地面积大、养殖基础好、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等资源禀赋,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出台实施各项扶持政策,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1.1 优化思路,发展路径日趋完善

编制完成了《静宁县牛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印发了《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组建成立了牛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和技术服务小组,健全完善了规划体系,提高了牛产业发展的科学化程度。

1.2 创新机制,养殖规模持续扩张

同步推进集中养殖和分户饲养,肉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14.5万头和5万头,新建养殖小区13个,种植优质饲草0.87万hm2。大力推行"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合作社组织生产、贫困群众入社分红的产业扶贫新机制。

1.3 出台政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全面推行"补助建棚、贷款养牛、母牛补贴、新增奖补"等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扶持基础母牛投放、肉牛繁育、牛棚建设、品种改良、饲草种植等。全县先后扶持新建暖棚9 020座,标准化养牛暖棚达到1.36万座,完成基础母牛保护补贴4万头(次),对未脱贫发展养牛贫困户每户投入1万元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到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养牛。落实养殖保险补贴资金,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风险。

1.4 重视科技,质量效益有效提升

落实"五良"配套养殖技术,加强科技服务与指导,推广优质饲草种植和转化利用,改变肉牛饲喂方式,降低饲养成本,提升养牛效益,增加农户收入。全县累计建成冻配改良点40个,年完成秦川、红安格斯、西门塔尔等良种肉牛冻配3万头。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技术网络,全面加强动物疫病防控。

1.5 拓展市场,产业链条有效延伸

建成界石铺供港活牛养殖基地和灵芝乡牛产业集散交易中心,不断扩大收购和销售以平凉红牛为主的优质肉牛,搭建了从农户到基地、从基地到出口的平凉红牛高端销售市场,有效拓展了销售渠道,延伸了牛产业发展链条。扶持建成了甘肃陇上草等3家饲草生产加工企业,建立了饲草订单种植经营模式。

1.6 示范引领,经营模式新颖灵活

积极推进"三变"改革,探索出了多项切合实际的产业扶贫模式,增强了牛产业扶贫活力。界石铺镇按照"产业公司+龙头企业+合作联社+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五联模式,招商引进甘肃陇上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生产优质饲草料,使农户土地亩均收益增长近1/3;原安镇按照"低价赊销、高价统卖、保本托管、多元入股、村财企蓄"的五环运作机制,把贫困户纳入产业经营链条,带动贫困户年收入增收18%左右;灵芝乡组建了牛产业交易集散服务中心,搭建了养牛购销平台,降低流通成本,实现牛产业收益最大化,构建现代牛产业服务保障体系;红寺镇通过"融资信贷、信息咨询、引进畜犊、冻配改良、饲料调供、疾病防控、指导培训、养殖保险、出栏销售"等九项服务同步跟进,带动贫困户入股分红获得收益。

2 制约牛产业发展的因素

虽然牛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1 养牛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低,农户对科学养牛的认识不足,粗放式饲养普遍存在。农户对秸秆青贮特别是带棒青贮认识还不到位,自觉参与青贮的积极性不高,科学饲喂不够,没有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2.2 规模化生产体系不够健全[1]

从养殖规模分析,年出栏肉牛10头以下的小规模养殖比重大,规模化、集约化的肉牛养殖所占的比重小,集中连片、科学化、现代化的生产育肥基地还没有普及推广,肉牛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农户分散饲养和集贸市场销售占主导的方式,规模化的肉牛生产体系尚未形成。

2.3 产业化水平相对低下

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对牛产业的带动力、支撑力还比较弱,产业关联度较差,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全县肉牛生产仍以饲养出售活牛为主,企业与农户之间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加工、营销环节薄弱,缺乏具有较强的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带动肉牛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缺乏精、深加工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产业化经营环节不全,全县牛产业还处于低层次生产阶段。

2.4 牛产业融资渠道不够畅通

由于缺乏项目支撑,县级自有财力有限,对牛产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近年来,各级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小额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但由于金融机构贷款门槛较高,养牛企业和养牛户缺乏必要的担保条件,融资渠道不畅,规模养牛户只能是挣一点、投一点、规模扩一点,千家万户的零星养殖短期内难以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型。

2.5 市场竞争能力还不够强

牛产业的市场范围仍基本限于县内和周边地区,交易方式仍是实物形式,90%以上的产品以原料形式出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容易受供需、价格等市场行情影响。由于对市场行情缺乏有效辨别,农户盲目兜售、贵买贱卖等现象突出,农户养牛极易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养牛的积极性。

3 对今后推动牛产业发展的思考

今后,静宁县要坚持"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工作思路,着力强化肉牛繁育、饲草供应、市场流通、科技创新、安全保障及社会化服务等"六大体系",提升牛产业发展层次,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3.1 全力抓好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3.1.1 持续扩大养殖规模 坚持走"小规模、大群体"发展路子,全面推行农户自养、企业代养、寄养代繁等模式,持续扩大养殖规模,力争到2020年全县养牛户户均养牛5头、出栏3头以上,养牛收入达到6 000元以上,把牛产业培育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

3.1.2 大力发展饲草产业 利用县内每年2万hm2全膜玉米和0.27万hm2紫花苜蓿,可产带棒秸秆和优质饲草100万t以上的优势以及荒沟荒山天然草地等大量自然饲草资源,加大各类饲草青贮力度,加快推进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

3.1.3 全力优化肉牛品种 扶持建设全县肉牛良种繁育基地,以秦川牛、红安格斯等红色肉牛为主推品种,通过采取选留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每年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坚持推广冻配改良技术,加速肉牛二元、三元杂交改良,缩短生长周期,提高育肥效果,不断扩大优良基础母牛群体,扩大肉牛良种覆盖率。

3.2 营造加快牛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2.1 发挥主流媒体及网络引导作用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加大对中央、省、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以及市县关于发展牛产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各级干部群众发展养牛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发挥政府网站和畜牧专业网站平台作用,完善动物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信息收集发布制度,为农户、龙头企业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正确引导畜产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牛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3.2.2 利用节会开展宣传推介 参加周边省区各类畜产品展销节会,大力推介宣传本县牛产业发展成效。分区域举办赛牛大会,大力度奖励"牛王""牛后",激励农户养牛。举办养牛高层论坛、农民科技培训、养牛成就展示、养殖技术咨询、畜牧机械及多元化饲草料展示、招商引资等内容的大型活动,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3.3 提升牛产业养殖效益

3.3.1 争取项目扶持 准确把握国家、省、市发展畜牧产业的政策导向,围绕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饲草料开发、粪污无害化处理、畜产品安全监管等重点内容,积极论证申报一批前期项目,多方衔接,全力争取,为牛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3.3.2 落实扶持政策 通过项目资金、财政补助等方式,重点从饲草种植及转化利用、动物防疫、产品加工、基础母牛保护补贴、贫困户新增基础母牛奖补、机械设备购置、养牛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或提高补贴标准。

3.3.3 提升养殖效益 推广"五良"配套技术和冻配改良、快速育肥、暖棚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养牛先进技术,加快品种改良,提升肉牛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广"秸秆养畜-沼气-有机肥-优质果业"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提升养牛综合效益。开展牛肉分级、熟食加工、生化药品等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肉牛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实现多环节转化增值。加快建设肉牛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完善乡镇集市活畜交易市场,加速牛产品的流通和销售,促进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3.4 健全疫情防控体系 严格执行购进优良基础母牛落地检疫申报制度和隔离观察制度,严防输入性动物疫情发生。在发展肉牛产业的重点村,建立肉牛品种改良及疫情防控服务点,配备专门人员及必要的防疫器具和冻配器材,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强疫病防控。

3.4 创新加快牛产业发展模式

3.4.1 发挥合作社带动作用 在养牛户较多、养牛数量较大的村,培育组建养牛专业合作组织,合理规划布局,兴建养牛场(小区)。充分发挥合作社引导带动作用,全面推行"五统一分"饲养管理模式,帮助贫困户解决防疫措施、市场信息、冻配改良等技术管理上的难题,逐步规范农户分散饲养、畜禽混养、人畜同院等问题。

3.4.2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围绕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扶持壮大现有养殖企业,招商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立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产、加、销"协调发展,形成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促龙头,各环节相互促进的一体化经营机制,加速推进产业化进程。

3.4.3 多种形式推动发展 对有能力、有基础的农户,通过贷款扶持,按照新增奖补标准,帮助购牛自养;对有能力、无条件、缺资金、有意愿依靠牛产业致富的贫困户,扶持贷款购买基础母牛,由合作社饲养,贫困户按股分红;对无能力、无条件、缺资金、有意愿依靠牛产业致富的贫困户,以扶持贷款资金入股养殖场或企业,每年固定分红,以托管养殖的方式带动养殖。

3.5 完善牛产业服务保障体系

3.5.1加大科技培训 健全完善科技培训网络体系,采取赴外培训和县内集中培训、现场示范培训与集中办班培训等不同培训方式,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养殖企业、合作社、大户赴外地考察学习肉牛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推广科学饲养、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扩大培训范围和科技覆盖面,加强技术支撑力度。

3.5.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采取引进招考等方式,加大专业人员配备力度,加快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强化与科研院所的沟通对接,建立常态化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为牛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人才保障。加强专业经纪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营销大户作用,使全县的牛既能卖出去,外面的优良牛种也能引进来,在提供信息、引导生产、技术培训、产品营销、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养牛产业效益最大化。

3.5.3 建立督查考核机制 建立县到乡、乡到村、村到户的草畜产业责任台账,将草畜产业发展指标及责任清单纳入年度政府考核目标和全县脱贫攻坚考核内容之中,加大考核权重,对年度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落实好的乡(镇)给予表彰,对于任务有欠账,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有效保障全县牛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养牛饲草肉牛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肉牛口炎咋防治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奶牛饲喂青贮饲草的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