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洲猪瘟的中医药防控措施探讨

2021-03-27郑学龙郭夕英史立君

中兽医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猪瘟非洲中医药

郑学龙,郭夕英,史立君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农业农村局,山东青岛 266700)

非洲猪瘟最早出现在非洲肯尼迪,而后不断传播,于2018年传入我国。非洲猪瘟病毒抵抗力非常强,能适应不同环境,导致了大规模的传播,给养猪行业带来了极大损失。

1 非洲猪瘟概述

1.1 非洲猪瘟的概念

非洲猪瘟主要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病毒,可以存活很长时间,主要在家猪和不同种类的野猪之间传播。我国已将非洲猪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非洲猪瘟病毒是目前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虫媒病毒,含有双螺旋结构,有着复杂且庞大的基因组。非洲猪瘟病毒的复制主要依靠猪的细胞浆,这种病毒的生存能力极强,低温情况下能存活6年。加热可以破坏非洲猪瘟病毒的细胞结构,从而起到抑制的作用。

家猪和野猪是极易受到感染的动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如喂养带有非洲猪瘟病毒的饲料或食物,也可以通过间接接触进行传播,如蚊虫叮咬等。非洲猪瘟传播范围广,传播源多,给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1]。

1.2 非洲猪瘟的病原与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病毒作为非洲猪瘟病毒类的重要成员,病毒颗粒呈多面对称,有包膜。非洲猪瘟病毒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虫媒病毒,基因组结构复杂,复制能力极强。

1.3 非洲猪瘟的防控

截至目前,非洲猪瘟已经存活了100 多年。但对于非洲猪瘟病毒,人类还没有彻底消灭它的有效方法,只能做到严格防控。全球有13 个国家对非洲猪瘟进行了有效根除,历经时间相对较长。非洲猪瘟病毒在高温下不易存活,目前一般使用高温或者特定的消毒剂来杀死病毒[2]。

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的防控,首先要控制养殖区内车辆和人群的流动,进出养殖场都要进行严格消毒。如果可以的话,要尽可能封锁养殖区,阻断非洲猪瘟病毒的传入。最后要严格按照动物的饮食标准进行饲养。

2 中医药理论对于非洲猪瘟的理解

2.1 中医药温热病的概念与温病学发展

我国的中医药理论历经了几千年,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作为依托。中医药温热病是一种通过接触传播引起的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发热、腹泻等症状,与非洲猪瘟症状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果按照中医药理论来划分,非洲猪瘟也隶属于温热病。

2.2 中医药温热病的病因

温邪是温热病的主要病因,是一种急性热病,临床多表现为发热、腹泻等症状。在不同的季节,由于气候差异,导致的温热病种类不相同,治疗方法当然也不相同。另外,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气候、环境不同,温热病种类逐渐增加,因此温热病也带有一些地域特点。有些温热病传染性极强,可以造成大范围传播,通常是循序渐进地加重病情,最终导致死亡。温热病原粒子可以通过口鼻、皮肤、毛发等侵入猪的体内,然后在猪与猪之间进行传播,从而造成大范围扩散[3]。

2.3 中医药温热病的辨证论治

2.3.1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最早出现在《内经》之中,而后在《难经》中得到了进一步诠释。这一理论的深化,对温热病辨证有了更好的理论支撑。东汉末年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就卫气营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叶天士在《伤寒杂病论》的影响下,创立了完整意义上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在明朝,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在温热病的影响下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吴又可在《瘟疫论》中首次提出了气分和血分的概念,并进行了详细解释。清代年间,随着温热病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创立,不但充实了中医对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对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托,还激发了人们对未知领域的进一步探索。

2.3.2 三焦辨证

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邪气进入机体,从三焦辨证的角度来看,需要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焦辨证理论认为,温热病会先从口鼻进入,而后到达肺腑,再由肺腑进入心脏,出现发热、口渴、干咳等症状,这是上焦病症的症状,需要服用银翘解毒颗粒和板蓝根进行治疗。中焦病症的症状则多表现为面部发红、额头发热、呼吸急促、便秘、口干舌燥,大小便失禁、胸闷等,需要服用清热化湿的药物进行治疗。下焦病症多表现为面红耳赤、身体发热、口干舌燥、身体疲劳、耳聋等,需要通过滋阴补阳的方式治疗,如复脉汤这类滋阴养血的方剂[4]。

2.4 中医药温热病理论对非洲猪瘟防控策略浅谈

2.4.1 中医药理论中的“治未病”

未病先防是传统中医对于疾病防治最为理想的措施。中医认为,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正气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机体的抗病能力。

2.4.2 中医药温热病理论对非洲猪瘟的认识

非洲猪瘟是一种感染性极强的病毒,猪在整个生长周期中都可能被感染,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病邪先侵入皮肤,导致皮肤表面功能失常,而后由皮肤侵入内部,出现持续发热等症状,最后侵入五脏六腑,可能导致死亡。

温热病初期,病邪只停留在表面,治愈较为简单,只需用清热解毒、补气类药物治疗即可。这个阶段也是防控温热病最有效的阶段。温热病中期,病情有了很大程度的恶化,已经侵入肺腑、心脏、胃部、肝脏、肾脏等重要部位,此时要注意整体调养,适当变通,以攻邪为主,选择合适的清热解毒、滋阴补阳类药物治疗。温热病后期,五脏六腑均有病毒入侵,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病情恶化严重,要适当加强药物用量,尽可能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5]。

2.4.3 中医药临床药物探讨

参芪粉由黄芪和党参组成,党参和黄芪具有滋阴补阳、健脾润肺的功效,能够优化猪的气血,起到祛邪的效果。把参芪粉应用于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中,不仅可以提升猪的免疫能力,还可以促进猪类产业的提升,达到良好的防控效果。

双黄连可溶性粉是由双花(金银花)、黄芩、连翘等药物提取而成的。黄芩苦寒,能够清肺火;金银花味淡且微苦,有清热解毒、降血去火等功效;连翘味苦微寒,有消除肿痛、清热解毒的功效。三者合用可起到清热解毒、辛凉解表的功效。

金叶清瘟散由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赤芍、乳香、没药、天花粉、浙贝母、柴胡、鹅不食草、白芷、防风、甘草等16 种中药组成,其中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蒲公英等清热解毒、凉血,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清瘟败毒、凉血消斑之功。用于动物温热病的防治,特别是温热病后期阶段瘟毒入血(血分证)能起到一定作用。

3 小结

按照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可以将非洲猪瘟病毒看作毒气。毒气发病很快、传染性强,通常通过空气进行传染,可以用清热解毒、滋阴补阳类药物进行防控。近年来,防控非洲猪瘟疫情的手段也有了很大进展,特别是我国山东青岛地区广泛应用以中兽药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基本阻断了非洲猪瘟病毒传入。中医药防治非洲猪瘟的实践表明,中医药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稳定了畜牧生产,又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

猜你喜欢

猪瘟非洲中医药
An Uncommon Trip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非洲鼓,打起来
一例外购猪猪瘟暴发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