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振”效应在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分析*
2021-03-27刘成娟
刘成娟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一、谐振效应概述
在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中,存在着这样的“谐振”效应:在网络的某一个节点(一级节点)处发出一条信息,信息沿着网络线向空间各处传播。通过对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谐振”效应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的了解,就可以对新闻传播路径中的因素进行人为的干扰。当需要扩大传播信息、强化传播效果时,可以利用路径中的关节点发挥效应,引导传播方向;当需要遏制信息传递、弱化传播效果时,可以控制关节点反向传播,从而减弱、甚至是抵消原始传播意图[1]。
二、自媒体时代微信营销成功与借鉴
1.微信营销的作用机理
从“谐振”效应出发分析微信营销路径中的主要节点特征:
一是营销内容:企业为了达到宣传、售出、培养用户习惯的目的,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内容。在“谐振”效应,内容能够实现大范围传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内容本身具有幽默诙谐、朗朗上口、极易传播的特征。因此,企业应努力根据产品或服务特征推送那些具有特色的、容易吸引眼球的和关乎消费者利益的营销内容。
二是营销人员:为了实现企业的营销目的的人员,他们可以在微信客户端发布产品信息、服务内容等,从而实现点对点的营销。这类营销人员应有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营销专业素养。如此,才能充分借助微信这个平台实现营销目的最大化。
三是营销对象:关注微信公众号的人群以及其他潜在的微信使用人群。庞大的用户数量,基于深社交的微信,本身具有的一大优势就是熟人圈营销,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以及很多朋友出于帮助、支持而购买。
2.微信营销的策略
根据“谐振”效应,给出几个微信营销的策略:
第一,内容黏性法:微信对于用户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通过关注某些公共号以获取某一方面的信息。对此,企业可以设立相应的公共号,定期推送有关主题的资讯。如卖生鲜的小商贩可以推送有关饮食健康方面的常识,而教育类型的企业可以提供中西方教育方法的差异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等话题[2]。
第二,媒介宣传法:利用公众号聚集粉丝,在客户端发布产品信息。和微博、陌生人、熟人混杂的社交圈相比,微信是建立在熟人朋友圈的深社交之上,具有较大的宣传效应的就是公众号。
第三,受众需求实现法:微信号一大优势就是可以大量向外推送有关本公司及产品、服务等信息,大量地接受人群总会有覆盖一定的有需求的人群。当这些人关注该公司的公众号,就可以进行精准推送、互动,从而低成本实现又一渠道的客户群体。
三、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产生及规避
1.网络谣言的产生
从“减振”效应出发分析自媒体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
第一,传播内容,即谣言自身。谣言一般都是被伪装成关乎民众生活健康、生命安全以及其他公众关注的话题。传播者利用民众心理散播谣言,而那些讯息被伪装成代表民意诉求的群体意见,传播内容迷惑性、蛊惑性加大。
第二,传播者,即谣言制造与传播者。为了个人或某些群体的利益,传播者散播那些不合实际、编造、篡改原有的信息。这些行为本身就违背了道德、法律,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谐振”效应产生的机制非常复杂,因此传播主体隐蔽性增强,很难追根溯源。
第三,传播受众,即谣言接受者。自媒体时代,受众的角色转换,但是媒介专业素养不高,信息识别能力较差,极容易被鼓动参与传播,甚至是散播谣言的始作俑者。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受众人群广泛、身边易感人群等特性使谣言滚动传播中不断被丰富和篡改。
2.规避网络谣言的策略
运用“谐振”效应来分析谣言的产生过程,从谣言传播路径中的关节点入手,利用“减振”效应,引导各方一致逆向传播,及时辟谣、澄清事实,就可以使谣言在产生之初就已夭折或者被扼杀在传播的路径中。
第一,传播者——源头终止法。无论是职业传播者,还是自媒体拥有者,都是新闻传播的“守门人”,是新闻信息的第一道门槛。传播者应当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及政治、道德素养,提高信息识别能力,从头杜绝谣言进入传播路径。传播者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一些权威机构、人士发布的信息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注意查证,不断地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第二,节点——中间截断法。在谣言已经散播出来但尚未造成大范围负面影响时,政府应当利用职权、借助媒体、邀请专家及时辟谣,防止谣言进一步危害公众利益。政府部门建立健全网络秩序监管措施,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造谣、传谣的组织和个人坚决予以重击。
第三,受众——末端识别法。谣言最终是为了传达到最广泛的公众,这就要求公众理性思考、科学求证,而不能盲目跟风、以讹传讹。
结论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尺度,延伸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有时也会误导人们。我们所需要做的不过是取长补短,趋利避害,好好利用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谐振”效应进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