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21-03-27薛慧迪
薛慧迪
(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六中学,山东 青岛 266071)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构建现状
1.应试教育状态下,教育主、客体对其重视度不高
道德与法治课程因其思想性和育人性特点,决定了它肩负着其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但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教育主客体均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现阶段很多地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中考中占分并不高,有的地区则是以等级的形式考核学生,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无须在这门课程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不足。总之,应试教育状态下,教育主、客体对其重视度不高造成道德与法治课无法发挥其德育的主导权和引领权[1]。
2.教学内容过于枯燥,课堂缺乏吸引力
新课改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已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单一、枯燥,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
3.评价方式单一化
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渗透。以“师生交往”为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落实在平日的师生交往中,需要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性的考核,而一纸考卷并不能真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也无法真正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处理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另外,部分课程因其特殊性,无法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核心素养下,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
1.更新教学内容与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德育课堂“活”起来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观点中表示,人的智能是多种的,每一项并不完全独立。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将焦点投注在学生情感、心理、适应生存、综合管理等多方面培养[2]。道德与法治课的目标在于每节课都应引发学生的共鸣,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七年级教材当中《走近老师》为例,学生身边的任课教师就是生动的教学资源。有些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只限于课堂之中,有些学生产生了害怕老师或者讨厌老师的心理,拒绝和老师交往。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可以分小组组织“采访老师”这一活动,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采访自己的老师,比如老师的爱好是什么?老师工作的一天是怎样的等等。采访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并了解到了老师课下的另一面,真正走近了老师,完成了教学目标。
1.2 融合其他学科,打造道德与法治的“变相课堂”
道德与法治学科因其注重情感体验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和很多学科相融合,打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变相课堂”。例如,在“认识你自己”这节课当中,学科内容就可以和心理健康课程相融合;“坚持依宪治国”可以和以“宪法宣传日”为主题的班会课相整合;此外,道德与法治学科还可以和历史课,地理课、模拟联合国等情感体验丰富的社团课程相融合。
2.创设生活化课堂,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2.1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情感体验
教育来源于生活,除构建生活化课堂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有效资源和素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灵活利用本地区优秀的教育资源,如抗战遗址、英雄纪念馆等,在各类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带领学生重温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2.2 立足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时事教育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教师应在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渗透时事国情。首先,教师应立足教材分析学情,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储备下学会分析问题,关心身边生活,更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其次,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应试教育下,学生对时事热点知之甚少,针对此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穿插和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时事要闻,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树立主人翁意识。
3.构建课程综合考评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三维目标通常无法量化,更多的是通过体验与行为反馈来进行折射。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需要,注重构建多元化的综合考评体系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点保障。首先,评价应是整体性和过程性的评价,评价标准不再是简单的是与非,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发展给出具体性的描述性词语,比如,“你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了”“同学们认为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等等。其次,除了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进行评价之外,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度、心理健康程度、个人研究性学习成果等评价方式都应该纳入考评体系中。最后,立体性、客观性、多视角的评价原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
结语
总之,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关注与侧重学生自身素质发展与品质成长。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不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努力探索与创新新的教学方式与策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共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