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企业生产员工安全行为管理的特色著作
——读《企业生产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及监管研究》
2021-03-27李家祥
李家祥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000)
近日读了天津理工大学石娟教授的专著《企业生产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及监管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以下简称《研究》),深感其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以严谨的理论研究并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有效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保障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管理方案。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统筹发展与安全战略的有益探索。《研究》依托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制造类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管理对策研究”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情景模拟的大学生危机行为产生机理及防控策略研究”展开研究,还获得了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出版资助。此书作为行为安全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详细整理分析了前人的成果,注重到相关企业开展调研,不仅在体系设计方面进行了创新,做到框架新颖、视角独特和结构合理,兼顾专业性与实用性,而且在内容观点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就企业生产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做出全面概括,并通过对演化博弈模型仿真,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采纳实施的建议。总体来看,该书具有以下特色。
一、系统性
本书由五章构成,依次主要阐述了企业生产员工安全行为研究的产生背景及企业生产员工安全生产行为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分析了企业生产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监管及不安全行为防控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企业生产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并依据根源性因素对企业生产员工安全生产行为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构建了企业的管理者与生产员工安全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提出了改善企业生产员工和企业安全监管人员安全生产行为的保障措施。
前三章,作者运用统计学分析、解析结构模型探索了企业生产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首先进行文献研究,以此来初步确定企业生产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将搜集到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三个部分,通过采用解释结构模型的方法建立已经确定的影响因素的系统层次结构,将其分为直接性影响因素、关键性影响因素以及根源性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影响因素与影响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模型分析显示,影响因素影响企业生产员工安全行为的产生路径。企业员工的安全行为影响路径是从根源性影响因素到关键性影响因素再到直接性影响因素,在明确其影响路径的基础之上建议企业在防控生产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过程中,最应注重根源性影响因素。在后面两章,根据演化博弈分析的仿真结果以及生产企业的安全事故分析,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从而从总体上搭建了适用于企业生产员工安全管理的理论架构。
二、科学性
国内外各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大量学者展开了相关研究。研究视角不统一导致了最终提出的解决方案存在大量差异,很难形成规范化、普适化的研究成果。《研究》结合实际生产及相关研究,分析了我国企业安全事故的发展形势和特点,从而进一步得出企业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是致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的结论。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从行为人的角度出发,加强企业员工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一方面,要减少因生产员工的责任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另一方面,也要减少监管人员对生产员工监管不到位的疏忽。
《研究》通过采用文献回顾和实地调研的方式获悉了大多数的不安全行为是与人的因素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而这些人为因素大多都表明着我们在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方面存在的不足,作者在该方面的研究能够有效提高生产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监督水平。因此,该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三、探索性
《研究》探讨了生产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集合,弥补了对生产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过于单一的缺陷,构建影响因素的阶梯,确定根源性影响因素、关键性影响因素以及直接性影响因素的作用,深入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联动关系,明确了生产员工安全行为的产生机理。同时,研究成果以生产员工安全行为为研究对象,融合了安全监管人员的行为,通过演化博弈模型解构了生产员工与安全监管人员双方的博弈行为,研究内容由点到面,为此领域的研究探索了新的领域与思路。
四、严谨性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展示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与方法的锲合度问题,但是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剖析。而《研究》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根据研究进行实证分析、仿真分析,避免以往研究的主观判断,研究结果更客观。企业生产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解释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确定了影响因素集合。通过演化博弈分析探究了企业安全监管人员与生与生产员工之间的行为博弈过程,巧妙地将生产员工不安全行为与安全监管人员管理行为相融合,使研究的问题向深度推进。
综上可见,这本特色著作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良好的实践应用性,具有思路缜密清晰的特点,研究结论据实可靠,为从管理的角度下如何改善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值得有关专家和管理者认真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