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需要,理顺关系
——例谈高中班主任“管理”中的“理”
2021-03-27金晶
金 晶
(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浙江 杭州 310002)
一、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是管理班级
“管”和“理”是工作的两个方面:“管”是指通过班主任和特定的班委班子落实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班级的有效运行;“理”是整理、治理,指理顺影响班级运行的各项关系。“管”要严格,令行禁止,一视同仁;“理”要细致,抽丝剥茧,直达根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管”是“理”的基础,为“理”创造良好的条件;“理”是“管”的保障,使“管”更为持久、稳固,更具人性的光辉。
但是,在日常管理中,由于“管”和“理”的表现形式不同,会造成班主任过于侧重“管”,而忽视“理”的现象。“管”是显性的,教育参与者往往会通过按时出勤、上课纪律、值日生工作等方面来评价一个班级“管”得好不好,所以班主任们会不自觉地把更多精力用在“管”上。“理”是隐性的,是通过班主任对学生细致的观察和工作,理顺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师生关系,达成班集体内部的和谐统一,促进班集体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理”得顺,则“管”得好。
二、从案例谈起
1.案例情况简介
从高一开始,S同学就是班里比较特殊的学生。高一正式报到前的班主任家访,学生父母没有接受班主任到家随访,而是选择了非常正式的面谈。在面谈中,家长从自己的角度讲述了S同学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认为他虽然天资聪颖,但是性格叛逆,对家长和老师极不配合,家长表示家庭教育对此完全无能为力。面对这样一位学生,班主任决定先冷处理,观察一下学生。在之后的接触中,发现S同学的学习常规确实不好,上课几乎都在睡觉,作业基本不做,对老师的提醒毫不在意。人际关系上,他对老师和同学都比较冷淡,仅与几位男生走得相对近一些。他热爱打篮球,虽然个子不高,但是球技不错。
通过与S同学的谈心,班主任从他的角度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的感受。他认为父母,尤其是母亲对他的迫切期望给他造成了持久伤害。由于学生出身高知家庭,亲戚的孩子们成绩都非常优秀,他母亲从小也对他寄予厚望。长期以来,家长执着于关注他的学习成绩,忽略了情感的交流,使得亲子关系降至冰点,到达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同时,这种紧张状态又反过来给他的父母造成极大的困扰。
2.班主任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首先,在班级中继续保持对S同学有分寸的关注——既不过分关心、优待,也不过于严厉、苛责,让他感受到自己获得了与同学一样的公平对待。同时,班主任注意发掘S同学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班主任客观公正的肯定,使他逐渐放下了戒备,重塑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价值感。
其次,集中协调亲子关系。通过前期的工作,班主任认为,S同学所有问题的症结在于亲子关系。于是,从学生和家长两个角度来处理。第一,持续做学生工作。班主任从客观的角度向学生分析了家长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肯定了家长对他的期望以及期望背后对他能力的肯定;谴责了家长不妥当的言行,肯定了S同学作为孩子应该得到的保护、作为独立的人应该得到的尊重。第二,做家长工作。班主任通过电话、面谈、亲子共同谈话等方式帮助家长梳理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转达了S同学这些年的感受。家长由此很快认识到自己言行的不妥。在此基础上,班主任继续与家长一起梳理,未来对S同学的期望,以及补救亲子关系的措施。家长明确了,在孩子独立意识基本形成的高中,要在短时期内将亲子关系恢复到亲密无间是不可能的,但是会尽力调整自己的言行,用爱和尊重协助他走上独立的道路,在学业上,也不再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苛求他,希望他能够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奋斗。
再次,处理S同学在校的违纪行为。在协调亲子关系的过程中,班主任经常就S同学的各项违纪行为予以分析,鼓励他对自己负责,鼓励他展望未来。在具体措施上,班主任与S同学设定一个个小小的目标。比如,约定近期开始要交某门功课的作业、某门功课保证不睡觉、按时跑操等。对于他热爱的篮球,班主任也明确告知他在哪些时间可以不受干扰地打篮球。在一个个小小的改变中,S同学不再是班级那个特殊的学生,他和班主任都做了彼此的君子,言而有信,言出必行。
S同学的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他的思想工作几乎做了整个高中三年,他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伴随着亲子关系的逐渐缓和、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他在学业上也日渐努力。慢慢地,他上课认真听讲,作业按时完成,在学考和高考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最终考上了本省一所不错的一本高校。到高三毕业前,班主任已经能够感受到他在精神上的自信和愉悦,不再如入学时那般阴郁。毕业后的暑假,他的母亲也与班主任联系,讲述了S同学在家里的变化和亲子关系的缓和。
三、“理”的对策和方法应用
在做S同学的思想工作时,班主任基本是遵循先“管”后“理”的顺序。高一的第一学期是他违纪最多的时候,而此时他也不愿意与班主任多做交流,所以这个阶段以强势的“管”为主。之后,当他愿意打开心扉,与班主任交流,班主任就有机会找到问题的症结,进入了漫长而细致的“理”的过程。在做“理”的时候,应从理清教育参与者各自的需要、理顺各方面关系两个角度来进行。
1.理清需要
1.1 学生的需要
“人们行为发生的过程,一般都需要经过感觉——需要——动机——行为这几个环节。其中,‘需要’处于中心环节[1]。”到了高中阶段,青春期发育高峰渐渐过去,发育速度放缓,学生在身体上已经日益接近成年人,与之相伴随的,是智力水平的飞跃和心理上的成人化。这一时期,学生精力旺盛,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我意识、独立性和自尊心也在发展,“教师及时地、有意识地、恰如其分地对学生在各项活动的表现做出评价,也是促进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有力手段”[2]。
在本案例中,S同学的需求有两个层面。首先,作为一名青少年,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渴望获得来自父母、师长和同龄人的认可和尊重;其次,对于未来,他要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把握人生,创造更好的未来。班主任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班级氛围的建设,慢慢调整他周围的环境,让他感受到了平等与尊重;最后,根据他善于学习的优势,设定了考一流大学的目标,帮助他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出改变。外在的表现就是,S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常规变好了,违纪情况也大大减少,后来没有再出现违规打篮球的情况,一切都进入了正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其实就是唤醒自己[3]。”如何激发学生为理想奋斗的内在动力呢?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合理需求,保护学生的自信心。管理不是单纯的禁止。在案例中对于S同学经常违规打篮球的情况,班主任首先肯定了学生爱运动是好习惯,并予以鼓励。但同时指出做事要注意时间和场合。并进一步向学生明确了哪些时间可以打球,哪些时间禁止,并阐明理由。这种“堵”与“疏”相结合的做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违纪并不代表他是故意的,有时只是不清楚怎样做是对的。所以在批评的同时明确告知正确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既教育了学生要遵守规则,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其次,班主任要善于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鼓励学生的上进心。在班集体中,每位成员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尊重知识、追求进步。班主任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有侧重地给予相应的机会,有针对性地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相对独特的条件,通过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朝自己的目标奋力拼搏。
1.2 家长的需要
“家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基。一个孩子能否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往往与其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关……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教育好同一个孩子[4]。”家长的需要就是培养孩子。了解家长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希望和对学校的期待是赢得家长支持的关键。在本案例中,暑期家长约班主任的面谈透露出两点信息:对于降至冰点的亲子关系的焦虑和对孩子学业上的期待。从中,班主任梳理出S同学家长的两层需求:缓和亲子关系、提高学习成绩。在后期工作中,围绕这两个主题,家长表现出极大的配合,包括愿意与班主任推心置腹地交流、反思自己在孩子幼年阶段的不当言行、及时调整当下的言行、在必要的时候抽时间来学校做亲子关系辅导。正是因为理清了家长的需求,得到了家长高度的认可与配合,在后期工作中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从需求的内容上看,不同家庭需求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学生发展途径也呈现多样化特征,不同的家庭对孩子未来的希望和规划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家长对学生在校学习的要求也会产生差别。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专心于文化课学科,通过高考进入普通高校发展;有的家长则更重视培养孩子的艺术、体育特长,为将来的专业从事文艺、体育工作做准备;也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完成高中学业后,出国深造;等等。对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目标,班主任在管理的时候也应该有所侧重:对于专注于高考的学生,班主任应更加关注学习和学习方法指导;对于走艺术、体育专业路线的学生,班主任应指导学生在专业与学业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对于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班主任应在社会实践和外语学习上提供更多的机会。
从需求的层次上看,家长的需求有表面需求和深层需求之分。家长对学生的关注通常会表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上,尤其是学生成绩发生起伏的时候。但是学生成绩起伏的背后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班主任要善于理清导致学生成绩起伏的各种原因,可能是亲子关系、同学关系、早恋、手机游戏等,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逐一解决,逐步扫除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障碍。从深层看,实质是家长对正确教育方式的渴求。由于家长对教育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班主任也要注意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沟通:对教育理解力比较强的家长,他们更愿意就问题的根源进行探讨,班主任在具体做法上要侧重与其交流心得,充分重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对教育理解力比较弱的家长,则更希望班主任能够直接给予方法上的具体指导,班主任可以细致到就家长对孩子怎样说、怎样做给出具体建议。
总之,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建立并保持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从中了解家长对学生规划和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高效的平台。
2.理顺关系
2.1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虽然是发生在家庭中,但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高中学生遇到的困惑中,有相当数量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所以,“一边对父母进行教育,同时要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道德启蒙教育[5]。”是非常必要的。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亲子关系问题主要围绕成绩出现。表现为学生对家长过于在意成绩不满意,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绩。在多子女家庭中,学生认为家长更在意学习成绩好的那个。
班主任可以通过三个策略来调整围绕成绩的亲子关系。首先,以学生工作为中心,向学生解释家长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其次,及时联系家长,帮助家长调整不妥当言行,必要时可以就具体的可以通过具体语言、行为上给予指导。最后,可以组织以亲子关系为主题的班会课,帮助学生换位思考,在道德启蒙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理性地思考问题,去反思亲子关系,改进认识。
在处理亲子关系时,难免会涉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细节,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边界性原则——只对与学生问题有关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沟通。在协调亲子关系时,坚持以教育学生为中心,这也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再配合以提高家长的认识,辅之以班级活动,实践证明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2.2 家校关系
鉴于很多学生问题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所以协调好家校关系、增进家校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家长来说,特别是对大量的独生子女家长来说,教育孩子的每一个阶段对他们都是陌生的。他们缺少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缺少经验,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教师来说,我们却有这方面的优势,有这方面的长处。因为我们有团队的互助,有实践的经验。”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代表、班级的集中管理者,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纽带,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约谈学生家长、平时的家访、电话等方式,将学校的教育理念、班级的工作措施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将学校教育理念延伸到家庭中,使学校教育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在与家长联系的过程中,也能够及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从学校的角度来帮助解决阻碍学生发展的某些家庭问题。
随着互联网远程教育的普及,客观上为家校联系创造了新途径:家长会不再局限于学校的统一组织。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自行召开远程家长会,更加灵活、有效地实现家校互通,及时解决班级遇到的问题。
实践证明,“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班主任应成为国家加强家庭教育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2.3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实现学业上的提高、精神上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增加了阅历、提高了修养。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直接现实的保证作用”,因此,在师生关系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而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则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班主任不仅要从行动上多深入学生,听取学生意见,创建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而且要在语言上明确告知学生,班级和学校各项工作的目的和意图,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引导学生实现自主管理。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生与任课老师的关系,形成班集体师生目标一致、共同奋斗的良好班风。
“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少年对世界的观察和本人对现实环境各种现象的态度能适应他身上内在的潜力、各方面的才能和具备的条件。”良好班风的形成会使班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教育力量。理顺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违纪行为,减少师生之间的内耗,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为学生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