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2021-03-27

中文信息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实力民族

王 敏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个人或集体所具有的内在的、以精神或情感为主要载体和表现渠道的能力体系。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新闻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国内的文化市场迅速繁荣起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思想偏激化、理念一元化以及文化意识薄弱等问题,给自身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建设以及国家文化战略的稳步推进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将强化大学生文化软实力当成一项重要工作去抓、去做,采取灵活而丰富的手段优化大学生的道德感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社会情怀,从而实现多维度事业的共向优化。

一、新时代视野下大学生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1.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时代背景

当代社会正值多元化时代,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凭借迅捷的互联网和自媒体通讯而快速形成、发展,过去长时间存在的诸多文化概念也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融入了很多新颖的元素成分,国内文化呈现出了包罗万象的总体态势。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学者提出,相关的研究在欧美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并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果;国内有关教育机构和个人对“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尚处于初阶发展阶段,且分析成果非常分散,对以大学生为目标群体的文化软实力转化研究严重不足。

3.研究的方法、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本文的撰写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课下采访、小组讨论等方法获得参考材料和数据资源,旨在立足于国内大学生普遍情况和国家文化建设需要而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以“中华文化”为内容核心的大学生文化软实力强化策略,并进一步彰显上述成果在“资源—成效”转化路径分析方面的研究特色。

二、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体系研究

1.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含义、主要特征

1.1 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含义。中华文化软实力是基于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形成的并以诸多文化现象为吸引力表现路径的综合力量,主要包含中华文明生命力、中国人民民族文化自信心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等三项子内容。

1.2 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特征。中华文化软实力主要具有三大特征:民族特征,即中华文化软实力以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和民族道德为存在核心;继承特征,即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具有不间断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核心继承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即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存在和强化主干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1]。

2.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2.1 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主要条件,同时文化教育本身也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诸多延伸元素。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主要依托具有民族文化传播作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反映效力的系统文化教育来表现,这是构成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要素。

2.2 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即“民族认同感”,是个人对自身民族身份的一种主观认同。中华文化软实力存在的前提是“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普遍认同,同时这种认同感自身也是实现中华文化软实力持续强化的主观加持,二者之间既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有双向互促的内在联系。

2.3 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即“民族自豪感”与“民族向心力”,是个人基于自己的民族身份所具有的积极精神状态。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强化需要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所具有的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为能量源点,并将这种积极的精神状态转化为弘扬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诉求。

2.4 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是指一种文化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载体。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具象化体现有着很多类别,既包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艺术作品,也包括民族传统社会风俗、道德体系和家庭观念,这些是支撑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骨架,也是中华文化软实力得以持续强化的重要抓手[2]。

2.5 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传承工具,其诞生、发展的过程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汉语为主体的中华语言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活性组成成分与主要传播凭赖,同时也是中华文化软实力诸多内元中最具辨识度和亲和性的一元。

2.6 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国家保持稳定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所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早已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存在、发展保障和精神主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自然也在中华文化软实力构成当中成为最为主要的驱动核心。

三、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对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态度及重要性

1.大学生特点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这一群体的普遍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个性,即对自我独特性的鲜明追求,对具有较强普遍性的存在元素怀有较大的抵触心理;求新,即对新鲜事物怀有较大的好奇心,接触、尝试新鲜元素的兴趣十分浓厚;稚嫩,即普遍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成熟的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左右。

2.态度

当代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软实力的认知不足且存在着片面化、虚无化的主观态度,对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时代契合性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的引导;不过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比较饱满的民族热情,这对于上述各项问题的解决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3.重要性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各个行业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生力军,他们是否能够具有强劲的中华文化软实力,不仅直接关系着自身的综合水准和人生高度,也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兴衰成败,还决定着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发展力,是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中必须要被重视起来的一个群体[3]。

四、把文化软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1.转化条件

实现中华文化软资源向软实力的转化,总体上需要两方面条件:首先,赋予文化软资源充分的应用市场,在社会生活反映和主流媒体宣传方面对这些资源加以深层次的利用;其次,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之间的连接点,使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真切体会到二者的存在感和作用感。

2.转化意义

中华文化软资源向软实力的转化,一方面,可以让资源本身得到进一步的激活和深度开发、利用,保证其本身焕发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国家和社会的文化建设得到源源不断的强劲助力,推进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国民文化自信心、民族凝聚力的可持续增强。

五、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大学生文化软实力建设

1.方法

为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大学生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强化,高校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起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认知,其次,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以细节性手段践行上述文化理念,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完善自主学习以期获得更多的精神养分。

2.途径

上述方法的落实可通过“课上+课下”的符合途径进行:在课堂上,积极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将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融入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当中;在课下,积极组织各类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学术研究和日常活动交流等形式拉近大学生和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之间的距离。

3.软实力的推广

中华文化软实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推广要借助良好的校园文化宣传,高校教师要广泛调用宣传栏、校广播、校电视台等校园媒体以及学校图书馆中的文宣资源,同时要结合大学生的文化日常重视对各大社交应用的利用。

六、总结与展望

1.存在的不足

目前大学生文化软实力建设还存在着开展路径较单一、融入深度不足、建设活动缺乏群体趣味迎合性等问题。

2.展望

未来阶段的大学生文化软实力强化工作要进一步结合学生们的日常兴趣,以更加“接地气”的形式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并要做好课程思政的辅助性发展工作。

结语

大学生的文化软实力水平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切实认识到这一层关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真正体现出对大学生文化软实力强化工作的重视和落实,从不同的渠道和角度入手引导大学生向着更为正确的方向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快速迈进,使大学生成为具备过硬专业知识和高超思想觉悟的优秀人才,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也为高等教育和国家、社会的建设注入一股又一股强劲的助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实力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们的民族
软实力致胜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多元民族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