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导向审计在医疗机构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及价值

2021-03-27隋华伟

中文信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内审医疗机构审计工作

隋华伟

(山东省乳山市中医院,山东 威海 264500)

随着近年来审计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其审计方式较为老旧,审计方式与审计技术无法顺应时代变化,且审计对象较为单一,远无法满足现在医院的管理需求。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审计制度,该模式可有效对传统审计模式存在的缺陷进行规避,对当前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自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实施以来,内部审计成了医疗机构不断发展的重要部分。研究认为,医疗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对促进医疗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提高医疗机构经济管理水平。但研究指出,虽然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能够有效地提高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但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依旧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经调查后发现,虽然内部审计是医疗机构中的职能部门之一,且随着医院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发展,但随着社会与医院规模的发展,决定了审计机构发展呈现出了阶段性特点[1]。

二、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制问题

1.1 机构设置不合理。研究分析中认为,医疗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属于内部设置的独立部门,主要职责是对医疗机构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并对各项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予以监察。此外,审计机构在对各项项目进行检查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建议等,因此,其特点在于其独立性,若缺乏独立的内审机构,则内审工作难以开展。通过对医疗机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探究发现,部分医疗机构未能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导致医疗机构中的内审工作开展难度极大。当前部分医疗机构行政部门未能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对审计工作的开展严重缺乏,因而易出现院内配备审计人员却缺乏独立的机构,甚至部分医院将内审机构置于监察室之下或财务等部门监管,导致审计机构严重缺乏独立性。究其原因,主要因部分干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不足,认为该部门仅仅是应对上级部门监察而设立,缺乏具体工作目标,导致对其职能与认知错误,导致审计工作难以开展。

1.2 管理制度不合理。研究中指出,内部审计具有政策性强,因此,该部门当由一把手领导进行负责。但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医疗机构中的审计部门多由副职领导,这就对了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开展相关工作,无法达到制度相关要求。

2.审计人员素质较差

研究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与技术性的工作。但研究发现,当前医疗机构中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还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工作需要。究其原因,由于单位对内审人员相关配备较少,甚至无法达到设立独立科室的标准,同时内部审计将从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事中审计进行转变,而内审人员将面临更高的挑战。由于医疗机构内部对内审重视程度不足,且部分内审人员大多安于现状,对知识的充实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对内审工作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3.内部审计准则与可操作性不强

对于医疗机构的审计原则为依法审计。当前医疗机构内部审计业务缺乏规范。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为内部审计准则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不足,同时审计人员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因此,需要有一定的法律为依据,才能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职能。

4.内部审计法律效应不强

由于社会审计与国家审计相比,国家未曾对医疗机构内部审计作出详细规定,导致院内审计人员在进行日常审计工作时,所出具的审计意见等缺乏法律效应,因而内部审计所提出得到建议难以得到实施,甚至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受到部门的抵制,导致审计意见难以落到实处,导致审计失去应有的价值。

5.审计结果运用效果不佳

审计结果的运用与整改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随着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院内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审计后的奖惩力度不佳,从而导致审计结果运用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为制度不完善、领导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2]。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意义

1.风险导向审计特点

所谓的风险导向审计是从传统审计模式中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其含义在于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指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以企业风险评估为向导,根据量化分析水平判断审计项目优先次序,根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与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估,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协助企业对风险实施管理,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因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注医疗机构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类风险。

2.风险导向审计在院内审计中的意义

2.1 风险导向的发展趋势。由于我国医疗机构内部审计部门依旧在沿用传统的审计方式,其审计目标与范围无法很好地对医院运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审计。审计目标与范围不能很好地针对医院经营的主要风险,因而无法有效地保持审计质量,同时又能提高审计效率。调查中发现,当前医疗机构中的审计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风险管理思想已逐渐进入到医疗机构审计工作中,促进了院内审计管理的转型。

2.2 风险导向审计有利于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研究认为,对于审计部门而言,其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是医疗机构开展内部审计的前提,是确保内部审计结果质量的保障。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了一定的忽略,导致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极大的降低。风险导向审计主要通过将医疗机构置于大的经济环境中,通过采用立体观察理论,对医疗机构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从医疗机构的行业情况与经营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将医疗机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并贯穿于审计过程中。

2.3 风险导向审计可降低经营管理风险。通过采用风险导向审计于院内控制管理与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可对风险管理系统进行评价,通过提出改进措施与相关建议,可显著降低医疗机构风险损失,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事前、事中的风险审查,可全程控制与管理医院风险[3]。

2.4 风险导向审计可提高管理者决策能力。内部审计是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需要对所有可能存在的差错、舞弊等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同时对于医疗机构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客观评价,并告知高层管理,提高医疗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与领导决策能力。

2.5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可增加医疗机构价值。风险管理其目的在于对医疗机构进行更好的管理,通过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机遇进行有效的处理,可显著提高医疗机构的价值与能力。因此,从本文而言,机遇医疗机构有效的内部审计是确保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风险导向审计通过以风险出发,将事后评价转变为事前、事中评价,为风险管理提供可靠信息,并及时提出科学的整改意见[4]。

四、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有待解决的问题

1.提高领导的重视

我国当前院内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审计人员与医疗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知不足,因而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医院领导的支持。同时需要加强医院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提高对审计建议的重视,加强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5]。

2.相关部门全体配合

研究认为,审计工作具有其独立性,但同时也无法离开相关部门的配合。院内审计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源、医院信息、基础建设、医疗设备、药材采购等项目,这就要求各部门予以全力配合,同时需要加强医疗机构上下全体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从而通过内部审计体现医院的价值[6]。

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工作,但部分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不高。对此,医疗机构需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加强审计人员对相关知识储备,同时加强审计人员对行业现状、法律法规、财务状况、经营目标等方面的认知,加强审计人员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风险导向审计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提高医疗机构内部审计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7]。

结语

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医疗机构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医疗机构所存在的问题,以审计风险准则为标志,将对医疗卫生单位存在的风险进行更好的评估,从而提高对医疗机构的审计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管理,可充分发挥其在医院内部中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的工作治疗,促进医疗机构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内审医疗机构审计工作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