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进展
2021-03-27张若曈刘东方
张若曈 刘东方
本文从眩晕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针刺、穴位埋线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出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疗法多样,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 病因病机
眩晕在中医古籍中已有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指出因虚致眩。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各有见解,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王清任则认为因瘀致眩。李慧超等[1]认为眩晕之病,以风、痰、瘀错杂者最为多见,其主要的病因病机为肝风内动, 痰阻血瘀, 气机逆乱,上冲清窍以致眩晕。郭志华教授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总结,认为该病多与饮食不节,劳伤太过,情志不遂,房劳无度有关,或因肝阴亏虚不能制约其阳,或因脾胃亏虚而致气血不足,或因肾精不足而髓海失充[2]。张怀亮教授主张从风论眩, 认为风是导致眩晕发生的直接致病因素, 既可外来, 也可内生, 同时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他邪而致眩, 风邪致病最为多见, 是外邪致病的先导[3]。方显明教授则认为眩晕与“肝风”关系密切,肝的阴阳失衡可致血虚、携痰湿、致瘀血,上扰清窍或脉络瘀阻,血虚无以濡养清窍,因此在治疗中提倡平肝熄风等治法,巧用“风”药[4]。华荣对临证经验进行总结,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肝脾胃失调引起气机升降失常, 或外感邪气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调理气机为治疗之关键[5]。若脾胃气虚,气血无以生化,脑窍失养也可导致眩晕[6]。栗锦迁则认为痰湿为眩晕的最主要病因,若脾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上蒙清窍则发为眩晕[7]。
2 中药治疗
2.1 中药汤剂历代的医学专著记载了许多关于眩晕的治法方剂,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何庆勇遵循原方比例,运用泽泻汤治疗眩晕,疗效显著[8]。段海辰提倡分型辨证论治眩晕,因痰致眩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清震汤、泽泻汤加减;因虚致眩者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脾胃亏虚、气血不足者可用生脉饮合归脾汤加减;肾精不足者运用杞菊地黄丸加减疗效显著[9]。厉启松等[10]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治疗内耳眩晕取得了较好疗效。刘朝燕[11]选取74例眩晕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37例眩晕患者,总有效率达97.30%,说明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眩晕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辨证治疗中,不但经方得到广泛应用,自拟方也在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天生等[12]自拟温阳利水舒经方治疗眩晕,与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达96.67%,结果表明此方治疗眩晕疗效显著,可广泛用于临床。邓振兴等[13]观察益气定眩方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对照组给予尼麦角林片,每次15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给予益气定眩方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98%、73.68%,且治疗组LDL-C、血流平均速度较前改善明显,说明益气定眩方治疗眩晕有较好疗效,并能降低动脉硬化风险,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袁兵等[14]自拟填精益气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64例,治疗后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眩晕症状缓解,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2.2 中药注射液中药注射液是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的提取物,有效成分浓度高,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为眩晕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治疗眩晕的中药注射液大部分具有扩张血管、抗氧化、降低血黏度、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陈静等[15]开展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来评价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患者,治疗组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眩晕症状临床控制率和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黄芪补中益气,可治气虚、血虚之证。黄芪可降低血小板黏附,修复血管弹性,扩张血管,具有改善血流速度的功效[16]。葛军等[17]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参麦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观察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且无复发,眩晕症状基本消失,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也得到有效缓解。郑素平等[18]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确切,且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未发生异常,且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可以说明该药治疗眩晕有较好的疗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醒脑静对神经细胞的凋亡有直接影响,可清除自由基,发挥抗氧化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19]。董文韬等[20]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和长春西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发现,醒脑静组总有效率95.56%,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 眩晕症状评分明显降低,并且无不良反应出现。因此,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张松青等[21]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眩晕患者7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88.9%)高于对照组(73.5%),并且2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王新琳等[22]为了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检索了CNKI、PubMed、万方等数据库中文献发现,与西药组比较,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总有效率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优于西药组。血塞通注射液的化学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降血脂等作用,从而使脑血流得到改善[23]。该药物还能够抑制细胞钙的释放,避免其内流,以此改善患者脑部血液的循环效果。秦星[24]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研究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结果表明,研究组的眩晕程度评分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2.3 中成药中成药与中药汤剂、中药注射液相比,具有服用方便、易于保存等优势,适用于症状较轻或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天舒胶囊以川芎、天麻为主要成分,对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疗效较好。王琦等[25]采用天舒胶囊治疗30例偏头痛性眩晕患者,对照组予氟桂利嗪治疗,经过3个月治疗后,2组患者的总眩晕发作次数、总眩晕时间及眩晕严重程度均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显著,并且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痰湿中阻型眩晕是眩晕中常见证型,眩晕宁为中药制剂,由泽泻、白术、茯苓、半夏、女贞子、墨旱莲、菊花、牛膝、陈皮、甘草等组成,具有健脾利湿、滋肾平肝的功效。刘静等[26]探讨眩晕宁治疗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对照组患者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眩晕宁片口服治疗,治疗10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后循环血流速度加快,血供得到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缓解。中医认为眩晕的病机虚实兼具,证候表现虚实夹杂,从单一病机论治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疗效。谢颂扬[27]选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观察组脑供血不足性眩晕,与对照组(西比灵治疗)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 (97%) 高于对照组 (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流速度得到提升,患者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3 针刺治疗
针刺是中医疗法的一部分,具有起效快、操作简单、不良作用小等优势,更易被患者接受。李静等[28]探究针刺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根据辨证论治,针对气虚、阳虚型眩晕选用不同穴位,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眩晕症状缓解,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向璟伊等[29]采用益肾活血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40例眩晕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且无不良反应发生。曲良等[30]从虚论治眩晕,以针刺囟会穴为首,次针百会,结合率谷、养老、支正穴通达肝胆三焦,中脘、足三里等补益脾胃以补后天,太冲、太溪滋肝补肾,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钟林晓[31]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研究组45例患者针刺大椎、颈夹脊、百会、风池等,总有效率为95.56%,说明针刺治疗眩晕效果显著,并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吕甜甜等[32]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精神性眩晕,通过选取头部穴位使阳气通达,配合躯体穴位,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治疗组患者DHI评分、HADS评分均有改善,并且优于对照组,因此通过针刺可改善精神性眩晕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 其他疗法
除了中药、针刺等治疗方法外,中医特色疗法如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等因其具有无创、方便、疗效显著等优点,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姚恒帽等[33]观察耳穴压豆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瘀血阻窍型)的效果,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耳穴压豆治疗,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7.06%(P<0.05),且患者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减少。由此可看出耳穴压豆可以缓解眩晕症状,具有康复快、效果显著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罗建等[34]研究电针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治疗组用电针治疗, 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P<0.05)。反映出电针治疗眩晕的疗效优于西药。邓正明等[35]采用自拟中药方对风池穴和翳风穴进行穴位贴敷的方式治疗眩晕,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0%,高于对照组的89.0%,试验组DHI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胡旭光等[36]探讨推拿与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推拿治疗能提高眩晕量表评分,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疗效优于西药组。张帅[37]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其有效率高于针刺治疗组。穴位注射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以在临床中推广。李珍等[38]应用穴位埋线方法,将医用羊肠线传入针管,根据不同穴位和进针角度而决定该穴的实际进针点,得气后边退针边推芯,使线体到达穴位中心的肌层,然后快速出针,压迫或包扎止血,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75%,对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作用持久。卢彩凤[39]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治疗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眩晕障碍评分降低,具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中小针刀与整脊手法联合治疗眩晕也十分广泛。聂建军等[40]应用整脊手法配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其疗效优于单纯整脊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改善了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5 小结
眩晕的病因繁杂,证候常有虚实夹杂,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常以中药配合针刺、耳穴压豆、穴位埋线等疗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临床上一些眩晕患者经过西医治疗后效果欠佳,中医的辨证论治则能发挥其优势,但在临床观察中多为小样本试验或个案举例,存在缺乏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未设立对照组等问题,因此建立科学的试验设计,寻找可行的观察指标,确定疗效评定标准在今后的科研中需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