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寿仁中医治学方法述要

2021-03-27欧阳昕肖爱娇

光明中医 2021年6期
关键词:治学名著西医

欧阳昕 肖爱娇

许寿仁(1904—1970),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中西医结合先驱者,“新安学派”的继承人和发扬者。从事中医40余年,在教学、临床和科研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万友生教授曾为他在教学上的成就题写:“寿世育才香飘桃李,仁心传道誉满杏林”;杨卓寅教授为其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书写:“寿世寿民万病回春施妙手,仁心仁术大医精诚济苍生”;著名专家章真如为其在科研上的建树题写:“琢磨灵素五十年,悬壶问世赣水边”。许寿仁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与其治学中医的方法密不可分。本文将依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许寿仁的治学方法作一概述。

1 巧读精研中医名著

许寿仁对中医名著情有独钟,曾多次反复强调阅读中医名著的重要性,他指出:“医生不读经典书籍,基础不固,临床应诊茫然无所适从,犹如建筑高楼大厦,基础不固,容易倾斜倒塌”[1];“行医不学经典,基础不巩固,临床则谈不上辨证论治,更谈不上治病救人”[2],这两句话中的“经典”是指中医名著。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阅读中医名著不仅是成为一名合格中医生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临床辨证施治的基础,在当下和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寿仁对中医名著的重视并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阅读,并自我独创了一套阅读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①阅读要有选择。他曾指出:“医学读书之法,必选有根底有经验者所著之书而读之,师其法则投药无不效”[3]。这也就是说,阅读中医名著首先要进行必要的筛选,于众多的中医名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着重阅读。为了打下扎实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基础,他重点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为了吸收前人的临床实践经验,他深入阅读《临证指南医案》《医林改错》《医学心悟》等著作。②阅读要有广度。许寿仁在选择中医名著的基础上,也十分注重扩大阅读的量。他阅读面广,博古鉴今,常以金元四家著作为经,以《医学心悟》为纬,以中医四大经典为轴。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教导自己的学生也要广泛阅读中医名家著作,他常对学生说“仲景之书必须熟读,刘、张、李、朱之书不可不阅”[1]。他的这一教诲给许多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位名叫杜勉之的大夫,把许寿仁当年教导自己广泛阅读中医名著的话语牢记于心:“除攻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典籍外,宜涉猎各家医籍,更宜多读经验家著作,如叶天士《温热论》、雷少逸《时病论》、王清任《医林改错》等,内容少而精,言要不繁”[2]。③阅读要有恒心。“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许寿仁自学医开始,便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坚持不懈。从医40余年,阅读中医名著未敢稍懈,一旦有闲暇时间便手不释卷。他认为只有在不断地重复阅读中,才能慢慢体悟出医著中的真谛。此外,在课堂上,他也常用“人之有恒成良医,人之无恒便成庸”等俗语来告诫学生学医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

阅读中医名著固然重要,许寿仁认为对中医名著的精研也尤为关键。他十分重视对中医名著的研究,把它作为治学中医的重要内容。中医名著虽然艰涩难懂,但是许寿仁从不畏难,为了理解文中的深意,他不厌其烦地反复琢磨,发扬铁杵磨针的精神,攻克许多难关,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新观点。比如对朱丹溪和张景岳两人学术观点的研究。在医史上,朱丹溪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张景岳主张“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这2个观点看似存在矛盾,而且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尤其是明清以来有关朱、张二论的争议依然未得到较一致的意见。许寿仁经过对朱、张二论的深入研究,最终得出朱氏所说的“阳常有余”主要是指邪火有余,张氏所说的“阳非有余”主要是指正气不足。再如对朱丹溪、程国彭医著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气、血、痰、郁”4个字的认识上。许寿仁在研究中发现朱丹溪和程国彭2人对“气、血、痰、郁”的理解存在一种较为密切的关系,认为程国彭的学说进一步深化了朱丹溪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他又在程氏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这四字的深层内涵,认为:“气血之中还含有阴阳,痰郁证包含湿、热、痰、火、瘀、积,因此除有气血虚实外,还有阴阳虚实。阴阳转化,痰郁变化尤大”[2]。此外,他还积极指导学生精研中医名著。如教导学生如何从中医名著中精研中医脉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说:“脉学虽难,其关键是‘胃、神、根’三气,此点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言之甚详,宜深究之”[2]。与此同时,他还要求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要精于钻研,不能一知半解。为此,他曾告诫:“诸子之业勿谓已有所成,彼此之间,互求砥砺……知则为知,不知不强谓知,不刚愎愤事也”[2]。

值得注意的是,对中医名著的阅读和精研并不是单独进行的,这2种方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阅读之后精研有助于帮助理解;精研之后再阅读则有利于加深理解,并发现新的问题。如关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重复之案颇多,许寿仁在对其反复阅读、精研后,最终深得其医案之精髓,并道出其中奥秘:“殊不知学者正当于此重复中着眼……叶氏屡用之剂,必是其经验之方也”[3]。

2 倡导汇通中西医学

许寿仁并没有停留于巧读精研中医名著,而是扩大视野,接受海外的西方医学。20世纪30年代,欧风东渐,西方医学逐步传入我国。对于这种新理论、新技术,当时中医界持保守者有之,抱抵制态度者有之[2],甚至有些医家盲目地选择接受西医,放弃中医。面对这种状况,许寿仁认为中、西医学各有优势、各有所长,西医不能取代中医,而中医的发展也需要新力量的注入,两者之间“应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于病人有利”[4]。

许寿仁对中西医学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仅仅学习和研究中医学是不够的,“做一个现代中医,不懂西医算是半个医生”[5],还要吸收外来的西方医学以充实自己。在治学中医的道路上,他把倡导汇通中西医学作为治学方法的重要环节,并将其付诸实践。在学术上,极力推崇四川唐容川“中西医学汇通”和河北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的治学态度[2]。在从事中医名著治学的同时,还经常向西医同道学习解剖、生理、病理、诊断等知识[2]。在教育上,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注重弘扬中医文化,并身体力行。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努力创办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江西中医学校。在缺少师资的状况下,他亲自登台为学生讲授中医课程,还延请姚荷生、陆渊雷、江公铁、张海峰、吴公陶等中医界名流承担中医教研工作。另一方面,大力汲取西方医学知识,为我所用。他在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关于教学内容,其指导思想是以中医为主,兼学西医,要求教师采取中西课程并授,尽力做到兼收并蓄,以中医为主,兼学西医。对于课程设置,除了已开设的《内经知要》《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脉诀》等中医课程外,还增设了相当数量的西医课程,如解剖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课程。特别是开设的临床实践课,注重将中西医结合起来,曾邀请近代著名中医肖艾和留日西医徐适轮流在门诊看病,给予学生临床指导。在临床上,许寿仁为就诊病人检查除了运用中医四诊外,还要听心肺、测体温、量血压以及查血液、二便等[2],为病人下诊断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最后予以中药治疗。这一举措对当时的中医现状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1]。在中药制剂上,许寿仁提倡学习西药剂型的制作,大力推行中药剂型改革,如使用广州制药厂变饮片为水剂的提炼药,把自己临床验方做成方便的丸散剂等,如治疗带下病的“白带球”,享誉海外;治疗妇女乳核的“疏肝消核丸”;治疗虚劳的“调补丸”;治疗肺结核的“肺病草”;治疗性病的“梅毒丸”[2]等等。

从上面所述可见,许寿仁中西医结合的方向明确,中西汇通的治学方法是成功的,他为江西中医学校拟的校歌中所写的“中医学校,创立赣疆,融通中外,保健万方”[6]就是对这一治学方法最好的说明。他的这一治学途径,是“以科学的方式研究中国医药学术,力求达到西医诊断,中药治疗的远大目标,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破除理论上的玄虚,讲究临床上的实效,把中医学遗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5]。

3 讲究临床实践方法

许寿仁十分注重临床疗效,为了达到疾病理想的治疗效果,他在临床实践中非常讲究方式方法。具体而言,有以下2点。

3.1 灵活运用书本知识针对临床病症的复杂多变,许寿仁认为单纯套用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可取的,应做到灵活摄取,具体病症具体分析。对此,他曾说道:“仲景之书,有法有方,示人以规范,金元四大家之学,各有所长,分而读之,似有所偏,辨证用之,则全面矣。吾人临证,应全面分析,分别采纳可耳”[8]。实际上,他在临床诊治时就是这样做的。如他在运用仲景发汗解表的麻黄汤时就十分讲究,认为需要根据地域环境特点来选用,并指出:“此方不宜于东南,适用于西北,西北之人禀质纯厚,风气刚劲,必须此方开发,乃可疏通。东南之人体质薄弱,阴虚湿热为患较多,不宜温散”[2]。又如他为了治疗的需要,灵活化裁书中记载的方剂,并创制新方。如他化裁《万病回春》中的理中安蛔汤和《金匮要略》中的甘草粉蜜汤,创制出乌梅蜂蜜汤(乌梅、使君子、白术、苍术、陈皮、茯苓、蜂蜜),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的虫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化裁《温病条辨》中的桑菊饮,创制出“退热汤”,成为治疗外感风热、暑湿、伏暑、湿温等发热的通用方剂[8];根据《金匮要略》中的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创制出的“退肿汤”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急、慢性水肿,疗效卓著[9]等等。此外,许寿仁吸取《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中的食疗思想,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疾病的治疗中,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如他用籼谷糠治疗高血压、中风、梅毒等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在公开场合作出了详细介绍:“我(许寿仁)曾治疗一位收缩压为240 mmHg的女性患者,服籼谷糠40 d之后,降至180 mmHg。另一位57岁的女性中风患者,右手、足偏废,口眼歪斜,不能起床,每天煎服籼谷糠180 g,14 d后就能自动起坐,又服30 d,竟能做针线活,共服7个月,完全恢复健康。用籼谷糠治疗梅毒时,一般在未服前,康氏反应为强阳性,服40 d后转为弱阳性,再服40 d,复验则为阴性。较之新洒尔佛散,不但价廉,且不伤心脏,相反,还有强心作用,对患有心脏病、肾脏病及肺核病的患者均不忌”[2]。

3.2 推崇践行医德医风中医名家历来提倡高尚的医德医风,这在中医名著中多有涉及。许寿仁就十分称赞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并把程钟龄《医学心悟》中的“医中百误歌”作为自己的口头禅,让自己时刻牢记着,并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怀着崇高的医德,许寿仁长期在临床上勤勤恳恳地为病人服务,对待病人,不分贵贱,不计较诊金多寡。如在临诊时遇到贫病无钱就医者,常给予资助或送药。对于远道来诊的农民,给予优先诊治,不令久候。又如每当疫症流行,自备“雷击散”施舍病家,愿其早日康复等等。与此同时,他的崇高医德感动了众多的病人,如患者徐正姿曾在致许寿仁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我非常感谢许寿仁老医师把我的病治愈了,使我恢复了健康,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每当我回想起他那高超的医术,那种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是极其感动人的”[2]。

4 结语

综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许寿仁治学中医主要在于巧读精研中医名著、倡导汇通中西医学和讲究临床实践方法。这些独具特色的方法,不仅对学习中医理论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从事中医临床也具有启示作用。后辈吾学应从许寿仁的治学方法中吸取精髓,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再添异彩!

猜你喜欢

治学名著西医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分期付款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