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中牡蛎炮制和煎法的探讨

2021-03-27王默然

光明中医 2021年2期
关键词:伤寒论牡蛎炮制

王默然

清代名医徐灵胎谓:“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理法方药正确,但是药物炮制和煎煮不当则前功尽弃。《伤寒论》非常重视药物的炮制和煎法,本文以牡蛎为例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探讨牡蛎炮制和煎法的前提应该是同一品种。牡蛎分为长牡蛎、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目前不清楚《伤寒论》中牡蛎指的是哪一种,这时就要分析上述3种牡蛎的区别。姜涛等[1]研究表明3种牡蛎之间CaCO3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长牡蛎与大连湾牡蛎镉(Cd)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元素含量在3种牡蛎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牡蛎的有效成分为CaCO3,既然3种牡蛎的有效成分无显著性差异,那么本文探讨的牡蛎不管是哪个品种,炮制和煎法的探讨都不会受到品种的影响。

1 《伤寒论》中牡蛎炮制的探讨

1.1 《伤寒论》中牡蛎的炮制方法《伤寒论》涉及牡蛎的方剂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和牡蛎泽泻散。此5方中牡蛎后面都注明“熬”,这个“熬”就是牡蛎的炮制方法。现代的“熬”指的是“煎”,但是在东汉则是另一个含义。西汉末杨雄《方言》[1]曾说过“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或谓之焙,秦晋之间谓之炒”,而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注“熬,干煎也”,可见汉代“熬”指的是以火焙干的意思。《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所以书中牡蛎炮制方法“熬”指的就是以火焙干,这类似于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煅牡蛎的炮制方法:取净牡蛎,照明煅法,煅至酥脆。《郝万山伤寒论讲稿》[2]中说:“张仲景祖居南阳,据考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古涅阳在今河南省邓州市稂东镇西北1.5公里的张寨村,属于古代楚国的北部,因此可以说张仲景为楚人。在他的著作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楚国方言的特征……又如‘熬’的含义是‘炒’,这也是古代楚国的方言。”虽然《伤寒论》表明牡蛎炮制方法为熬,但是没有说明熬的时间和程度。以火焙干涉及温度掌控和炮制时间,这些对于药物疗效至关重要。李社花[3]研究表明牡蛎只应在200~400 ℃ 1~3 h条件下煅制,在这个条件下,煅牡蛎既能保持生牡蛎的某些特点,又具有煅牡蛎的性质,且便于粉碎、煎煮。超过这个条件,则有氧化钙生成,从pH值、耗酸量、水溶性钙含量测定趋于一致看出,在600~800 ℃ 1~4 h条件下,碳酸钙煅炙成氧化钙,这样煅炙的牡蛎就失去了药用意义。曹思玮等[4]提到:在煅制牡蛎时,应以300 ℃左右为宜,煅制时间在3~4 h,这样有利于形成孔道结构,保证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CaCO3含量,有利于煎煮和药效的发挥。郑晓霞等[5]研究表明牡蛎煅制3 h左右酥脆,形成的孔道结构最为明显,碳酸钙含量较高,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保证疗效。综上所述,对于牡蛎的炮制,应当严格掌握炮制温度和时间,炮制以后检测pH值、消耗酸量、酥脆程度、水溶性钙含量,从而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1.2 《伤寒论》中牡蛎炮制的机理以及与生牡蛎的区别

1.2.1 熬后牡蛎便于粉碎马爱华[6]研究表明牡蛎粉碎度愈大愈好,这是由于粉碎度愈大,药材与溶剂的接触面愈大,扩散面也愈大,有效成分CaCO3溶出愈多。牡蛎经过熬后能使药物离子化,更有利于吸收。

1.2.2 煅牡蛎和生牡蛎成分的区别赵玉英等[7]发现牡蛎壳和煅制牡蛎壳中都含有碳酸盐类,但是煅制牡蛎壳的峰强度较牡蛎壳强。中和胃酸结果显示煅制牡蛎壳比牡蛎壳更适用于治疗因胃酸过多而引起的胃病。氮含量测得结果显示,牡蛎壳及煅制牡蛎分别为0.0385%、0.0023%,牡蛎壳的N含量>煅制品,从红外谱图中表明有机质的峰牡蛎壳较高,而煅制牡蛎壳的有机质的峰减弱了很多。王行美[8]研究表明:生品牡蛎经煅制后其有害元素砷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生品比较,含砷量约为生品的40.7%~83.7%,产地和炮制温度相同时炮制时间越长,有害元素砷越容易被除去,但是煅制时间过长,有效成分CaCO3可能会丧失而影响治疗效果,所以煅制时间以50 min为宜。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牡蛎经过熬后可以增强抑制胃酸作用并且减少有害元素砷的含量,从而增加用药的安全性。

1.3 《雷公炮制论》的启示《雷公炮制论》是现存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成书于南朝。由于此书相距东汉最近,所以最接近《伤寒论》的牡蛎炮制方法。文中提到牡蛎炮制方法:“凡修事,先用二十个,东流水,盐一两,煮一伏时,后入火中烧令通赤,然后入钵中研如粉用也。”一伏时相当于24 h,入火中烧令通赤相当于明煅法。上述炮制方法类似《伤寒论》中的熬+煮,但是煮的时间太长。

2 《伤寒论》中牡蛎煎法的探讨

2.1 《伤寒论》中牡蛎的煎法《伤寒论》中牡蛎不先煎,而是与其他药同下,而现代煎法则是先煎牡蛎一段时间后再下其他药。

2.2 与现代煎法不同的分析

2.2.1 先煎和常规煎煮对煎出率的影响藏中田等[9]提到常规煎法CaCO3煎出率为0.395%,先煎法的CaCO3煎出率为0.397%,两者无明显差异。马爱华[10]研究表明:牡蛎第1次的CaCO3煎出率远高于第2、3次,故重复利用没有多大价值。

2.2.2 煎煮时间对于溶解率的影响马爱华等[11]研究表明煅牡蛎在60目以下煎煮40 min与60 min CaCO3溶解率无显著性差异(P>0. 05),在60目以上以煎煮60 min为佳。《伤寒论》中牡蛎熬后没有提到粉碎及粉碎程度,煎煮的时间跨度在40~105 min。现代临床用的牡蛎粉碎程度小于60目,煎煮的时间跨度在45~50 min。如果按照马爱华等的研究结果判断,《伤寒论》牡蛎不先煎和现代牡蛎先煎对于CaCO3溶解度影响差别不大。

2.2.3 《伤寒论》与现代煎煮时间的比较《伤寒论》涉及到牡蛎的一共5首方剂。牡蛎泽泻散中牡蛎不用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煎法:上四味,以水五升(1000 ml),煮取二升半(500 ml)。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煎法:以水一斗二升(2400 ml),先煮蜀漆减二升(400 ml),纳诸药,煮取三升(600 ml)。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煎法:上药十二味,以水八升(1600 ml),煮取四升(800 ml),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柴胡桂枝干姜汤煎法:以水十二升(2400 ml),煮取六升(1200 ml),去滓,再煎取三升(600 ml)。以上四方煎煮时溶剂从1000~2400 ml减至500~600 ml,溶剂减少幅度为500~1800 ml。吴忠义[12]曾以目前学术界公认[13-15]的汉代计量单位1 L≈200 ml,将3~7 L(600~1 400 ml)不等量的水分别以武火煎沸,小火保持微沸,模拟煎药过程,实验发现蒸发1 L大致需20 min;也有学者[16,17]通过类似实验测定或计算出蒸发“1 L水”的时间为15 min和19.33 min。由此可以推算《伤寒论》中涉及牡蛎方剂煎药时间在37.5~180 min。现代煎煮中药头煎20 min,二煎15 min,先煎10~15 min,所以牡蛎煎煮时间在45~50 min。虽然《伤寒论》中牡蛎没有先煎,但是煎煮时间并不低于现代牡蛎的煎煮时间。王玲等[18]研究提示:大凡攻下、泻热、发汗解表之剂,应证急,药力峻,煎煮时间宜长,反之则短;而温补之品应证急者、药力峻者,煎煮时间宜短,反之则长;和中和解之剂,法多煎后去滓再继续煎煮。《伤寒论》中涉及牡蛎的汤剂 4首,煎煮用时从减少500~1800 ml,具体煎煮时间是由汤剂作用决定的。在煎药时温度很难完全一致,所以用煎煮时减少的水量代替煎煮时间更容易把握。

3 《伤寒论》中牡蛎炮制和煎法引发的思考

3.1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伤寒论》中牡蛎的炮制方法为熬且不用先煎,但是没有提为什么用这种炮制方法和煎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不能真正理解,也就不能灵活有效地应用。

3.2 为什么牡蛎的有效成分是CaCO3本文讨论的前提是牡蛎的有效成分为CaCO3,如果离开这个前提上面论述得出的结论都是站不住脚的。牡蛎的有效成分为CaCO3是否正确?首先我们可以分析牡蛎的功效是否都能用CaCO3来解释。《中药学》[19]记载牡蛎功效为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煅牡蛎制酸作用可以用CaCO3解释,但是单纯用CaCO3不好解释软坚散结、平肝潜阳的作用。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上规定CaCO3含量不少于94.0%,言外之意就是CaCO3是牡蛎的有效成分或者起效的重要因素,否则就没有必要规定其含量了。

3.3 如何从中医理论角度解释《伤寒论》牡蛎的炮制方法和煎法前面对于《伤寒论》中牡蛎炮制方法和煎法的论述主要是围绕牡蛎的成分CaCO3展开。单纯从药物成分分析不够全面,如何从中医理论进行解释也很重要。《伤寒论》中用到熬这种炮制方式的还有杏仁、巴豆、虻虫、瓜蒂、水蛭、芫花、葶苈子、商陆根,熬上述药物的目的是减轻毒性烈性。《伤寒论》中应用同一种炮制方法的目的应该是相同或者类似的,所以推测熬牡蛎也是减轻其毒性烈性。牡蛎没有毒性,所以考虑熬牡蛎应该是减轻其烈性,牡蛎为益阴潜阳之品,通过这种方式减去寒性。《伤寒论》中先煎的药物包括麻黄、葛根、瓜蒌、蜀漆、茯苓,从中可以看出张仲景先煎上述药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药物有效成分更好地煎出,所以龙骨和牡蛎均未先煎。同一种药物古今之所以采取不同的炮制和煎煮方式,笔者认为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认识有关,要站在《伤寒论》著者当时所处时代的角度考虑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相关炮制和煎煮方式。这就涉及到阅读古代中医医籍的方法,一定要遵循“求本意、求真意、求其用”的原则,首先要搞清楚作者的用意,然后再考虑正确的用意。

《伤寒论》中有些药物的炮制和煎煮方法不同于现代,但是张仲景并没有对药物炮制和煎煮方式的原因进行阐述,需要各位同道开展相关的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分析其中的内在机理,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的问题没有找到答案时也可以提出来供以后的研究者继续分析,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各位同道能从理论和临床上找出更有力的证据解释《伤寒论》中牡蛎的炮制方法和煎法。

猜你喜欢

伤寒论牡蛎炮制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探讨常用藏药材的炮制方法
昙石山文化的牡蛎器
《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爱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