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本土党性教育资源,提升党员干部教育
——以乌海市“六五四”小三线旧址为例

2021-03-27郭玉玉

中文信息 2021年8期
关键词:乌海市乌海党性

郭玉玉

(中国共产党乌海市委员会党校,内蒙古 乌海 016000)

一、开发本土党性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有效性,推动学思悟践

乌海地区虽没有红色革命老区那般壮烈的经历,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有着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国家建设的并肩奋战,也有着伴随改革开放探索地方发展的努力,更有着进入新时代推动地方发展转型的探索,这些对乌海市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来说,是属于乌海市特殊的发展经历,是助推本地党员干部更好的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有利资源。

2.有利于推动本土党性教育资源开发,适应党员教育需求

本土党性教育资源开发是适应本地党员教育需求、增强党性教育感染力、推动党员干部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重要载体。结合笔者研究过程中的调研了解到,党员干部对于乌海市历史文化的挖掘、乌海市党的实践发展等内容的学习兴趣颇高,尤其是要对乌海发展历史有条理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且明确表示这种学习不仅对党员干部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同时对于从外地来本地工作的党员干部来说,更有利于了解本地发展历史和客观情况,更有益于推动实际工作开展。六五四“小三线”等遗留在今天的旧址,依旧不同程度上留存着那些年奋斗的印记,对这些资源实体的开发以及背后故事的挖掘,更适应新时代党员党性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助推本地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主动坚持立足岗位作贡献的重要前提[1]。

3.有利于为地方发展转型提供新思路

近几年,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转型,乌海市多角度探索以旅游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发展方向,这其中就包括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深入挖掘乌海人物与故事,并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以此为我市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并逐步融入全区旅游建设当中,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新的增长点。

二、乌海地区能源开发历程回顾

六五四“小三线”的建设与发展都是在国家能源开发背景下,乌海地区支援包钢建设等的重要部署,将六五四“小三线”旧址作为本土党性教育资源开发,首先要弄清楚乌海地区的建设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其历史重要性,掌握来龙去脉。

三、“一五”计划中对能源开发的要求

“一五”计划主要模仿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对工业发展的各项任务都有详细安排,致力于将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首先计划就工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进行安排,国家对工业部门基本建设的投资是313.2亿元,占总投资的40.9%,体现了国家的重视程度,并且在资金部署方面还专门配置了地质勘探的资金,共16.4亿元,还有勘察设计费7亿元,大量资金的投入和详细的分配为工业发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奠定物质基础,也提升了人们投入工业开发与生产的积极性。对于工业建设工程的部署,“一五”计划将重工业作为工作中心,并且提出一方面要完成重点工程,另一方面,鉴于中国之前有一些小型厂矿存在,并且部分还有较高产量,中央各部门和各地方要投入一部分资金改建这些小厂矿,以发挥其在国家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这些小厂矿其中就包括一些中小型煤矿,计划强调在地方建设改造中小型煤矿时,中央工业部要及时给予帮助。工业发展前期工作很重要,因此国家对勘探工作也十分重视,强调为了保证“二五”计划发展所需要的矿量,要有计划的进行全国矿产普查工作。“一五”计划当中对煤炭工业的发展也有政策支持,其中在各地区煤矿建设单位分布中,内蒙古自治区要组织在一个矿务局里面的限额以上的建设单位有四个,到一九五七年建成的单位是一个,新增加的生产能力将为该区一九五二年底原有生产能力的百分之四十。对于推动地方工业发展,“一五”计划当中强调要发挥上海、天津和其他工业城市的作用,合理地利用并适当地调整这些城市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才。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充实。人才是发展的主要资源。国家在制定工业化发展具体工作时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一五”计划当中提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家机关需要补充的各类高等和中等学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共约100万人左右,为适应人才需求,同时也为“二五”计划做准备,强调国家将有计划地调整、扩大和开办各类高等和中等的专业学校[2]。

这一计划的颁布实施以及对小厂矿的建设推进为乌海地区能源的开发奠定了政策背景,尤其包钢作为“一五”计划是国家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为了推动包钢建设,在国家号召下,来自22个省55个市300多家企业对包钢建设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援,这其中就包括乌海地区。在全国工业发展的驱使下,乌海地区丰富的资源被勘探队所发现,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后,为了支援包钢建设,四面八方的人来到乌海地区,开启了乌海地区的能源开发,促进了乌海地区的蓬勃发展。另外,“一五”计划当中对工业的大量人力、财力的投入,也促使更多技术人才和先进队伍大规模进入到乌海地区进行开发建设。

四、乌海地区能源开发与地方建设

195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沿黄河两岸的贺兰山麓和桌子山下,展开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鄂托克旗和桌子山矿区组织6000人在千里山、卡布其、拉僧庙、黑龙贵开展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巴彦淖尔对这一地区支援了六个旗县民兵团4600人,内蒙大专院校师生、机关干部1000人,包头、开滦、鸡西、峰峰、鹤岗、扎赉诺尔、抚顺、大同老煤矿支援的干部工人1400名,加上新职工共计11000人,并且在对煤炭资源开发上主要采用“小土群”办法,短时期内开挖40对小井和1处露天煤矿。多地区人口的移入,技术劳动者的大量支援,大规模的开采运动使乌海地区原本深埋地下的矿藏逐步显露,并为国家工业化提供有力发展条件。

在这样大规模的煤炭开采活动后,1960年,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到乌达矿务局视察工作。桌子山煤矿骆驼山斜井和公乌素小露天矿开始建设,设计年产原煤分别为45万吨和70万吨。

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一大批建设者体谅国家困难,响应党的号召,约有26000多名职工挈子携妻,共计47765人,自觉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占当时乌海地区人口的1/3多。桌子山矿务局根据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精简机构,精减职工,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到年底,工人由年初的10882人减少到7869人,精减干部214人,并停止骆驼山斜井、平沟斜井和公乌素小露天矿的基本建设。乌达矿务局也开始精简工作。乌达市、海勃湾市开始压缩城市人口。这一时期虽然职工数量有所精简,但还是有许多职工和职工家属及巨额投入乌海地区农业发展,这也为之后乌海地区工业恢复提供人力支撑和产业保障。

1965年,当“小三线”军工企业开始在这里建设时,又有4000多名热血青年接受祖国的挑选,来到乌海艰苦创业。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二十四团,一师八团6000多名现役军人、复原战士和来自京津沪浙冀苏鲁等16个省市的知识青年,也陆续来到乌海地区沿黄河两岸屯田垦荒,从事农业和工业建设。这一时期的全面建设也促进了乌海地区产业的全面发展[3]。

综上,六五四“小三线”主要是在国家工业建设的大背景下,形成于“一五”计划背景下支援包钢建设这一重要部署中,并且为之后乌海市的建设和发展都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具有乌海地区独特的发展特点,凝聚了乌海地区奋斗和发展的历程。

五、关于探索本地党性教育资源开发的思考

1.挖掘乌海地区发展故事

通过上述乌海地区能源开发历程会发现其中凝聚了人的奋斗与地方的发展,因此用好乌海能源开发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址和资源,务必要对开发时期的人与事、旧址背后的奋斗故事深入挖掘、客观还原,进而与当下乌海发展相联系,增强对本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如前文提及的刘维成的故事,还有第一个党支部的发展,还有六五四小三线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部署以及对国家国防事业的贡献,还有伴随着能源开发不断完善起来的农场建设记忆等,借助一些小物件或地方将背后的故事讲清楚、讲明白,并对照今天引发深思,这是党性教育有效性的内在要求[4]。

2.以乌海地区发展与开发为主要线索,多样化打造系列地方史课程

当前,课堂内的理论教育依旧是党性教育的重要方式,比如就六五四“小三线”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以乌海过去和今天发展的对比来感悟发展成就;再比如深入到旧址、或展馆当中,围绕某一段历史进行现场教学,这其中融入故事的讲解和党员的交流发言,提升党员的参与度。这种多样化课程的开发更加适应党员党性教育的需求。

3.以乌海地方发展史为主线,开发本土党性教育资源

为了与自治区红色旅游线路有效对接,既发挥对本地党员党性教育的积极作用,又能够作为旅游资源促进我市旅游线路打造,应对六五四“小三线”诞生的历史背景中留存至今的旧址进行全面开发,既要保证旧址的原汁原味,也要对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的改善加大投入力度和速度。对展馆要充分利用起来,根据不同展馆的不同主题,开发不同的教育方式和课程设计,使展馆同本土党性教育资源相结合,既要打造党性教育的多样化载体,同时为旅游的创新探索、研学等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提供思考方向。

猜你喜欢

乌海市乌海党性
乌海恋曲
乌海市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乌海市2020年6月18—19日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包银高速铁路引入乌海地区方案研究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内蒙古乌海市通联站站长——靳刚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
内蒙古乌海市水权转让项目节水工程建设稳步推进